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蝉羽 ‖ 岂敢不做英雄郎

作者:蝉 羽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7-05 15:00:45 浏览次数: 【字体:

大约从小信奉师长教诲的缘故,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知道掰着指头计算每一个来去匆匆的日子。于近期而言,便有小满,“满而不损,满而不盈,满而不溢”,那是时令;中美贸易风雨变幻波诡云谲利害 纠缠,那是时局;六一儿童节款款走来,那是时序,并且因为需要而赋予了特殊意义:属于天真烂漫的孩子,因为有无穷潜力而着眼成长,因为有无限可能而关系未来。

 荷韵(杨明强 摄)

稍稍引申一想,每一个人都有童年、青年、壮年以及渐渐老去的生命历程。而一个单位、一种事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又何尝没有类似的高低起落兜兜转转呢。只不过,个体的生命历程,是单向度的不可逆转、归宿不可避免,其不同在于宽度、厚度、长度、精彩程度的差别,而集体、团队、家国,则会出现更多的可能:也许因为一个个个体的作为不同,而演绎为变幻多姿、可歌可叹的兴衰成败,或者铸就千年辉煌,或者“倏而来兮忽而逝”,或者夹缝当中苟延残喘,最终消散于历史烟云;也会因为一代代成员的奋斗差异,有的如同原始森林,不断给这个星球奉献水源、养分和新的生命;有的如同胡杨,“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去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腐”;有的如同浮萍、荒草,被漫漶的流水四散带走,随四起的野火化为灰尘。

 荷韵(杨明强 摄)

作为世界上的唯一和奇迹,中华文明以5000年 不曾间断而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即便如此, 与地球 40 多亿年的球龄相比,5000 年实在不过是一个转瞬。也正因如此,泱泱中华2000 多年雄踞世界第一,近180年饱受欺凌屈辱,经过40年改革开放,造就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从时间的长河看,可以轻轻忽忽一笔带过,对于心知其史、身历其时、人在其境的吾辈而言,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而且“绝知此事要躬行”了。

 汪晓灵画作

于是油然觉得我辈需要一点好胜心。好胜不是无谓的争强与斗狠,不是肆意的霸凌与欺辱,更不是唯我独尊和实力征服。诚如爱因斯坦所言,好胜心是期望得到赞许和尊重,它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中,比如仅为追求真相真理,仅为实现自我证明价值,仅为赢得竞争比赛,向往和追求荣誉、美好、梦想乃至遥不可及的幻想。一个成长中的大国,一代 生于优渥环境不知何为患难的国人,培养、树立、坚守好胜心,懂得为成功去拼搏,懂得积累成功而成为胜利者,是自我的理性成熟,也是因应现实、走向未来的必须征途。

巴蜀揽胜,383×194cm,纸本,2015年 管苠棡 作(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于是油然感佩这个时代、这个国家、这个民族需要一批真英雄。庶民者,国之本;英雄者,国之干。倘若一些历史积累不够的强国、一些突然暴发的富翁,可能会短暂地成功并得意于我行我素纵横无阻 的快意,但几千年历史积淀的经验和智慧都让我们 更愿意聆听和相信先人的教诲。比如,相隔千百年, 老子“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 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的遗训仍然 清晰在耳;比如艰难临头,英雄出头,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仍是当头棒喝;比如毛泽东“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犹如耳提面命,比 如习近平“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如同发自我们 的心田,比如共产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以对党和人民忠诚立根固本,让我们依然热血澎湃,奉为胜利之“钥”。

朝霞(图片来自网络)

去争取胜利,既是畏途,也是坦途,“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仅此而已。立功立德立言,也仅在身体力行,一以贯之,择一事,做一生:在家里负责任,于家人有爱;在单位做骨干,于事业有用;在社会做一颗让机器有效运转的螺丝钉,于国家有贡献;在社群做和谐剂,自己的存在让别人舒服,不用自己的错误去惩罚别人。没有一件大事惊天动地,却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没有一个日子光芒万丈,却每一天都不虚掷浪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当年的红军都是英雄汉,千锤百炼不怕难。当年的前辈高声呐喊:“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当年的杨 根思们发出了震撼世界的英雄宣言: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红军长征路线图(图片来自网络)

今天的我们,站立在祖国的广袤土地上,吮吸着5000 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 13 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岂能负青春之我, 岂不锻造奋斗之我,岂敢不做英雄郎!

(原载《巴蜀史志》2019年第3期,总第223期)

砥砺(蓬州闲士 摄于北京理工大学)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蝉 羽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