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美丽家乡】猪儿粑里的乡愁||杨光英

作者:杨光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2-13 15:09:20 浏览次数: 【字体:

猪儿粑里的乡愁

杨光英

烟火人间,唯美食最抚慰人心。美食,在我们的舌尖上,在我们的记忆中,在我们固守的乡愁里……

蛇年大年初四,父母家的年酒,午饭后,陪同幺姑妈和表妹芳去掐艾草。艾草,也叫清明草、棉菜,我们家乡叫“软雀儿”。幺姑妈说,再做点猪儿粑,和点软雀儿,更香,芳带到广州去吃,还可以放在冰箱里,元宵节吃。出生于1945年的姑妈说,她小时候,只有过年才吃猪儿粑,那时生活困难,面粉里要和很多软雀儿,只和一点黄糖。生活改善后,猪儿粑可以经常买来吃,但软雀儿粑粑更好吃。我们聊了很多,掐了很多软雀儿,各都带了回去。

艾粑(软雀儿粑)

猪儿粑

软雀儿,其实是一种野草,长在田野里,两三寸长。摸起来软绵绵的,叶子上有一层白绒毛覆盖,根部粗大、茎节较短,花朵小但显得特别可爱。掐最嫩的那几层叶子,带着露水的小草像可爱的花。记得20世纪70年代,每年腊月下旬,我就和村里的小伙伴,提着篮子背着背篼去掐软雀儿,胡豆土、油菜地、田坎壁、果园里、小河边,到处都是,半天就可以掐几斤。开头几天掐的拿去街上卖,卖的钱可以自己花,买本子、气球、发带等。

艾草(软雀儿)

每年春节,准备年货是我认为最有年味的事。杀年猪,熬猪油,制作腊肉、香肠,买红纸写春联,买酒水和买糖果,打糯米和制作猪儿粑馅的原料。

猪儿粑,也叫叶儿粑,是川南泸县百姓喜爱的一种特色小吃,四川很多地方都有,可谓享誉川渝,其晶莹剔透、温软如玉。相传,当年湖广填四川时,移民们在兵荒马乱中为祈求菩萨保佑,急智中用家中仅有的糯米做成小猪样的粑粑,放在神灵面前祈祷,诚心感动了上苍,从此风调雨顺,人民安康,而猪儿粑也从此成了人们餐桌上的佳肴。刚蒸熟的猪儿粑洁白而有光泽,仿佛是煮熟的小猪,故而得名。

猪儿粑

软雀儿粑,也叫艾粑。小时候,最盼过年,有好东西吃。那时,姊妹多,家里也不富裕,大年三十,最盼望的就是全家一起做猪儿粑。

做艾草猪儿粑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腊月下旬,按六斤糯米四斤饭米的比例把米淘干净,用井水浸泡一晚。第二天,一大早把石磨洗干净,把泡着米的水桶提到石磨旁,用布袋拴在磨子口上,布袋下放着桶。我和二妹轮流添磨,把米和水一起舀到石磨上的入口处,父母推动石磨。转两圈加一勺米,再转两圈再加一勺米,只听见石磨嚯啦嚯啦地响着。米磨好了,用水冲洗石磨,米浆装在白布袋子里,扎严实,用大石头压着或吊着,让袋里的水慢慢浸出。一天一夜后,把袋子解开,多的米粉晒在簸箕里,留着以后吃。父亲把事先择干净的艾草用清水洗几遍,切碎,在开水里煮三四分钟,捞起挤干水,把米粉、黄糖(如果不另外放馅就多放一些)、艾草混匀,同时加水。边揉边加水,太干了要开裂,太稀了要塌下去,在大盆里反复用劲儿揉捏,当其完全融为一体时,就可以了。

大年三十,祖母和母亲在准备猪儿粑馅。祖母准备甜味儿馅,她把洗干净的橘子片皮切碎,用刀背拍打炒熟的花生米,然后把芝麻、橘皮、花生碎、白糖(或冬瓜糖)用猪油炒一会儿。母亲在做咸味的馅,用半肥瘦的肉剁成肉末(或者油渣儿),与切碎的酸菜(芽菜)或大头菜、豆腐,和着黑豆豉一起炒,起锅后放点花椒面、小葱或蒜苗。炒馅的技术我今天也不精,原来是我母亲的专利,现在我三妹四妹继承得非常好。说起来简单,要炒得恰到好处真的不容易。接下来,用和好的面来包馅料,把揉好的米粉拿出少许搓成团,在中间捏上一个小小的窝,把馅儿放进去,再封口捏好,做成略像小猪形状或椭圆的即可,再用准备好的叶子把它包裹住。叶子,一定得是新鲜的,如黄姜叶、柑子叶、芭蕉叶、莴笋叶、白菜叶等,这样才有一种特殊的植物清香。最好的叶子是柑子叶,在乡村随处可见,采摘下来,清洗干净后在开水里淖一下,就可以用来包猪儿粑了。

一大家子人围坐大圆桌,有说有笑,一起包叶儿粑。小孩子们喜欢把粑捏成自己喜欢的模样,如果样子太怪,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我手笨,不敢包甜的馅,容易流出来,也捏不出什么造型别致的动物。要想包出不漏馅且小巧可爱的猪儿粑是不容易的。边做,父亲还给我们讲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晋公子重耳受迫害出逃流亡,大臣介子推等随护,后重耳回国为君(晋文公)。晋文公封赏时,漏赏了功臣介子推,介子推就隐居深山。后介子推去世,重耳为纪念他,便定下他去世的那一天(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因寒食节这天不准生火,于是人们就在前一天做好粑粑,蒸熟后以备第二天食用。于是清明节吃粑粑的习俗也就流传至今,人们把这粑粑称为“清明粑粑”(艾粑)。后来人们在过年也做艾粑吃。

粑做好,围圈放满一蒸笼,上锅蒸,20分钟左右,一锅冒着热气的猪儿粑出锅咯!那时,要吃猪儿粑真不是一件易事。我们几姊妹早就守在锅旁,等着粑熟呢。粑一出锅,立马迎了上去,手伸着讨要这清香扑鼻的叶儿耙。母亲用筷子拈一个祖母先尝,然后给我们,并叮嘱着“烫哈”。一接过粑,我们哪顾得上烫呀,着急地剥起了粑叶。刚拿着粑的手就烫得受不了了,立马丢到另外一只手上,滚烫的粑在两手间丢来丢去,嘴里还一个劲儿地呼呼吹着气,还大叫着:“好烫,好烫!好香,好香!”。看着几个孩子被烫得不行还急着吃粑的样子,大人们都咯咯笑了起来。剥开了粑叶,一口咬下去,软韧可口,糯米的软糯在大米调和下,变得更有嚼劲,也不再黏牙。除了米香,深吸口气,满是粑叶的清香。再咬一口,馅儿便露出来了。咸、甜、麻、绵、鲜,多种味道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在嘴里好似一群小精灵欢快地跳动着。皮要伴着馅儿吃,每一口咀嚼都是幸福的味道。吃完一个,母亲叫我给二伯和邻居两个老人送去,其中一个抗战老兵还向我行军礼致谢!父亲还要选四个样子好看的猪儿粑去祭祖!

原来,每次过年,父母都会做好很多猪儿粑(或者猪儿粑粉)让我们带走。如今,父母老了,推不动石磨了,但是,陪伴我们长大的猪儿粑,仍是我们家过年的象征,做猪儿粑依旧是每年我们几姐妹必做之事。就在超市买现成的叶儿粑面,馅也更丰富了,就各家自己包好,然后作为新年的礼物相互赠送。我做的是咸味,样子不美观,但味道不错。随着社会发展,猪儿粑还成了速冻食品,在超市买回家蒸熟就变成了餐桌上的食品。但没有自己做的好吃,更没有母亲的味道!

猪儿粑,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它包含着多种年味——

团聚、团圆的味道:制作猪儿粑通常是一个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过程,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猪儿粑个大身圆,白白胖胖,饱含了人们期待阖家团圆、健康快乐的美好愿望。对于在外工作的人来说,猪儿粑是一种家乡的味道。

传统的味道:猪儿粑的制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从摘粑叶、泡糯米、磨米浆、揉粉团到包馅、蒸熟,每一步都充满了传统的韵味。猪儿粑是春节期间的一种特色食品,它的存在让节日的气氛更加浓厚。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因为猪儿粑的到来而感到兴奋和期待,因此具有节日的味道和饮食文化的味道。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杨光英(四川泸县人,中学高级教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龙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坚持业余创作30余年,公开发表作品60多万字。合著文集《逝水留香》《走读泸县龙桥》。出版个人散文集《心境向暖》《像溪水那样行走》)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