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春节特辑】父母的年‖廖林

作者:廖 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2-07 14:29:38 浏览次数: 【字体:

父母的年

廖 林

今年春节前,祝福语中“多喜乐,长安宁”这两个词组几乎爆屏,多次出现在微信中。这一条最接地气的肺腑之言,无疑似一股暖流,直通人的内心深处。

可惜,微信的受众里没有我的父母,他们没有智能手机,收看不到那样文绉绉的问候。但是,他们已有的年中,早已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父母的年,为了辞旧迎新时犒劳家人,总是染上忙碌的色彩。

深冬,山村层林尽染。为了年前年后烧灶所需,父母会背上背篓,带上镰刀和弯刀与青篾条去山坡砍柴。他们把山上的灌木、杂草,以及枯枝背回家。满山的柏树剃去枝丫后,顶着一个个高挑的云髻抖擞着精神,熬过严寒迎接新年。

每年腊八节,母亲总会煮腊八粥。当然,过年的有些美食是需要全家总动员磨制的,像黄豆豆腐、魔芋、米豆腐、汤圆粉这些。磨豆腐时,婆婆负责往石磨里添料,父母推磨,我也被父母叫去帮忙。磨子不停地转,白浆稀里哗啦地流。那时候,我常常埋怨婆婆每次添料太少,很久很久都推不完。后来,我才知道她是为了保证食材细腻的口感。磨推完了,我如释重负,母亲和婆婆还要把豆腐加工出成品。

那年月,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过年的食材。父母的年,很多时候还藏着一些隐隐的忧虑。因老人孩子要吃穿,翻春后需要种子肥料农药钱,几个娃儿开学时要交学费……所以,家里的经济负担很重,只得靠卖猪、卖粮和父亲闲时打零工维持生计。

当年,父母最大的隐忧还是我们几姊妹的学习成绩。考好了,过年多多少少有一两张压岁钱,顶多5毛或1元。我清楚地记得,父亲看了我的通知书,担粪灌甜菜时的步履都变得轻快起来。没考好,肯定要遭打的。农村最不缺的就是黄荆条,一抽一道伤痕,不会伤筋动骨,但却直击灵魂,让你印象深刻。父母用最原生态的方式来排解隐忧,希望我们能跳出农门,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

而今,年味似乎淡了一些。我们长大成人,各自都有了工作和事业,很难经常陪在父母身边。父母的年呢,更多的是对团聚的期盼。

母亲在祭灶和除夕夜都是要点灯的,父亲总要贴出红红的对联,买回大卷的鞭炮。他们不知道年兽的传说,而是数十年如一日地继续营造一个喜庆的家庭氛围,期盼着儿女绕膝的天伦之乐,期盼着年复一年的团团圆圆。

父母的年呵,凝聚着一代人特有的忙碌、隐忧和期盼。盘点盘点,数着数着,眼前似乎闪现出老家大门上的红对联……又过年了,今年的团年饭桌上,我把那份时代迟到的祝福送给了爸妈:多喜乐,长安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廖 林(四川省仪陇县)

供稿: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