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特辑】拜年‖周昭荣
拜年
周昭荣
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充分说明2025年春节更有特殊的重大意义,影响中国乃至世界。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是对父母的孝敬,对长辈的敬重,对师傅的崇敬,对恩人的感恩。拜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源源流长,是因为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在我的人生历程中,春节期间主要是给父母、长辈、师傅和恩人拜年。
给父母拜年。我在1974年至1977年下乡期间,每年春节前从简阳县回到内江市,都要带米、肉回家,给父母拜年。当时,物质条件较差,但过年兴高采烈,目睹父母精心安排操刀炒菜炖汤张罗香甜可口的团年饭,一家七口人,其乐融融,母亲炒的回锅肉,香得很,炒的花生脆得很,过年饭吃得有滋有味。1978年回城在内江制革厂工作后,当年春节前,第一次用自己领的工资买年货,给父母拜年,此时,父亲对我讲:“你能自食其力了,我和你妈感到很高兴,一定要好好工作,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我点头答应。1982年4月我结婚成家,1983年春节,我们小两口跟父母拜年时,呈上了个小红包,他们第一次拿到红包很高兴,感受到儿子和媳妇的孝心。父亲对我说,你们要相亲相爱,成家还要立业,学习工作生活协调好。我频频点头。1984年除夕,我们夫妻带着刚半岁的儿子给父母拜年,送上年货加红包。这年团年饭特别香甜,因为三代同堂同喜同乐,父母给孙子发了红包。晚上,春晚迷人,我们坐在电视机前欣赏文艺节目,外面烟花绽放,鞭炮声声。新年祝福满满,所愿皆所成!
2013年除夕,我们五个兄弟姐妹回家去给父亲拜年,因为最亲爱的母亲在2012年7月10日去世。当时,我们带着儿女依次给父亲作揖拜年,父亲将准备好的红包发给孙儿、外孙。这年喜中有悲,因为团年少了生我养我的母亲。此时此刻,父亲给我们讲了老两口的故事:“妈妈生前勤俭持家,平时有点零花钱自己舍不得用,都用在你们节假日回家吃饭上。这一辈子,我们省吃俭用,现在,我每月只用3元钱剃一次头。”我想:父母太不容易了,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母亲很难穿件新衣服。这种艰苦朴素的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光大。父亲接着说:“我和妈妈这辈子从来没吵架,我强势点,她忍让点,互相理解,和谐相处,从不指责对方,家庭就幸福快乐!今后你们要相互照顾、相互谦让、和谐相处。”这一席话道出老两口相伴终生的奥秘,其言传身教树立了好家风的样板。这年的年味有特殊的味道,不仅是饭菜的酸甜苦辣味道,更有传承家风的红色精神味道。守岁之时,团聚之夜,亲情像钱塘江潮水滚滚向前奔流不息,祝福声声像烟花鞭炮彻夜齐鸣,辞旧迎新新希望新愿景像春风扑面而来。
2017年除夕,我孙女不满1岁,我们三代人给父亲拜年,这年父亲已96岁了。我们教孙女双手作揖给祖父拜年,祖父笑容满面,拿出一个大红包,我儿子抱着女儿用手接到,四代同堂,欢天喜地。当晚守岁,春晚再现,节目精彩,新年的钟声敲响之时,天空五彩缤纷,人人祝福新年,个个享受春节的快乐时光!
2019年4月26日晚9时,我们最亲爱的父亲与世长辞,享年98岁,我含泪写了一副对联:一世大爱育子孙,一生从善当劳模。这是父亲一生事业、工作和生活的缩影。父亲去世第二天,我拿出1999年父亲就写好我珍藏了20年的告别书,其内容是“希望兄弟姐妹、夫妻之间要团结,有困难时要互相帮助,有争论时要互相谅解,特别是夫妻之间要互敬互爱,相互谅解体贴,要团结,不要吵架,更不能打架。其要义就是家庭成员要和谐相处,不互相指责。”我们兄弟姐妹互相传阅,大家默默无语,真是不抛眼泪也无由,心里更加敬爱父亲,他身体力行为我们展示了好家风。我们牢记父亲的遗言,像他那样待人处事。
2025年1月19日(农历2024年腊月二十),我们兄弟姐妹,三代同堂,在内江市东兴区汉安大道炖香园团年。餐桌上,我们为父母摆了碗筷,倒了白酒,大家再次给双亲拜年,祝他们在天堂新年快乐!
给长辈拜年。回顾过去,大年初二,父亲带着我们已工作的五个兄弟姐妹到安岳县周礼区文丰乡或内江县富溪乡、内江市国光乡去给幺爷、大娘、大婆拜年,我们买了年货,有糖果、白酒等。在农村欢度春节,领略田园风光,感受山清水秀,吃甘蔗、剥花生、烧红苕、钓鱼、摘水果等,参加劳动,享受劳动成果,其趣味浓浓、年味浓浓、亲情浓浓。
给师傅拜年。1985年,我从内江市皮革公司调到内江市市中区二轻联社后任办公室副主任,时任主任吴植楷,写作能力强,我拜他为师。他工作时带着我到二轻企业调研并座谈,他先让我写调研初稿,然后他修改,他戴上眼镜仔细推敲斟酌并当场给我讲这里为什么要修改,那里为什么要增加内容,说得言之有理。春节到了,城市到处张灯结彩,扎牌坊。大年初二,我和爱人提着酒和糖到吴师傅家去拜年,到了师傅家,看到他穿起围腰在做饭,我记得做的是传统菜烧白、甜肉、回锅肉、鸡汤等,我们俩与师傅一家人一起吃年饭,喝了红酒,吃得很舒服,很舒畅。离开师傅家,他还送我香肠、腊肉。从此,年年如此拜年,岁岁如此吃年饭,师徒关系融洽,工作生活相济。给吴师傅拜年直到他去世。但是,我一辈子忘不了他教给我的写作方法,这些方法至今还实用。
给恩人拜年。1987年,时任内江市市中区人事局局长谢自荣得知有关单位需要我但因身份限制不能调动单位的情况,又看到我发表的电大毕业论文后,他电话通知我陪他到几个企业调研人事制度改革情况和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情况。到了调研现场,召开座谈会,查看资料,听取汇报。三天调研结束后,返回的路上,谢局长马上安排我将调研情况写成调研报告、工作简报。我加班加点、一鼓作气写了3篇调研文章并在《内江人事》上发表。谢局长看到我写的文章再次发表,十分满意。后来我才得知,那时他在考察我的真实水平和能力。他像伯乐发现我,勇于担当大胆启用我,用好政策将我的身份由集体所有制职工录用为国家干部。1988年1月,我调入内江市市中区人事局工作。两年后,经他推荐,我被任命为人事局副局长。谢局长既是我的领导,更是我的恩人。他退休后,我每年都要给他拜年,左手一只鸡,右手一箱水果,礼轻仁义重。在亲切的交谈中,我们回顾从不相识到相识再到相知的情景,他谈了我们认识是从见文到见人再到见心的过程,情不自禁开怀大笑。我想起第一次到他办公室见面的情景,我走到他面前,喊了声:“谢局长,我是周昭荣。”他说:“你就是周昭荣,这些文章是你写的吗?”“是的!”我答道。“写得不错!”他鼓励我再接再厉。每次拜年后,恩人都希望我在新的一年继续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再创佳绩。我牢记恩人的教诲,再立新功,争取更大光荣,在职时,我被评为内江市市中区首届“十佳”干部。2016年我退休后,仍继续在春节期间给恩人拜年,给他深情地祝福!带给他喜讯——我在建党100周年前夕,获得省委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22年又获得全省关工委第十届四川关爱明天“十佳五老”提名奖。他听到好消息,感到很光荣,认为当年发现我,重用我,如今我能获得如此殊荣,问心无愧。我十分感谢他的知遇之恩,真是对我恩重如山!
不幸的是2024年7月21日,谢自荣局长因病去世了。当时,我在外省避暑,没能为他送终,但写了一篇悼念文章,题目是《老谢走好——悼念谢自荣局长》,其正文内容是:“您走了,走得这样匆匆,走得这样安祥,走得让人不相信,去年,您还参加了老组工老人事的首次活动,与大家举杯祝愿——身体好!忆往昔,您带领大家开展人事工作,从上南街到钟鼓楼,全区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工作步调一致,开拓创新谱写新篇。一般干部考核经验在省人事厅会上交流,转业干部安置名列全市前列,职称工作创新思路,二轻、三轻、乡镇企业干部录用见成效,人事理论研究获佳绩,工资工作稳步推进,人才引进交流破陈规,单位团结协作好,任务完成受表彰。您关心职工的住房、子女就业、家属调动等。总之,您为单位的发展,职工的福利尽心尽责。大家永远不会忘记您的好!您有军人的气质,文人的儒雅,长者的可敬,是为民服务的楷模,办实事的榜样,无愧省人事厅表彰的先进个人。您光荣退休,心系发展,居家养老,家国情怀。而今您与世长辞,愿您一路走好,天堂安息!”
2025年1月21日(农历2024年腊月二十二),我给恩人的遗孀拜年,祝福她身体好、新年好!她拿出她们老两口在有孙儿后补照的婚纱照,画面温馨幸福,谢恩师慈祥和蔼,音容宛在,睹物思人,顿感拜不完的恩情,犹如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节拜年,拜的是“中国二十四孝”的精髓,拜的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拜的是家风家训家教的传承、拜的是“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的恩情,归根到底就是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昭荣(四川省关工委“五老”宣讲团成员,内江市范长江流动大讲堂宣讲团成员,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客座教授,内江市老科协科教专委会副主任,内江市委宣讲团、内江市市中区区委宣讲团成员,内江市市中区关工委副主任)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