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难以割舍的椑木情‖申福建
难以割舍的椑木情
申福建
因父亲在内江工作,五十年前,我从老家重庆合川来内江玩,第一次乘坐火车。四十年前,来到内江四中求学,第一次走进椑木,感到很陌生,包括“椑”字。
据传,明朝官员陈鹤鸣误把“稗木”写作“椑木”而得名。而元丰三年(1080年)成书的《元丰九域志》已有椑木的记载,据此,我认为,“笔误说”值得推敲,而“椑”字的确让许多人读错写错。
可椑木对我一点都不陌生。
因为这里是沱江的水陆码头,因为这里曾留下成渝东大路的马蹄声声,因为这里曾响起成渝公路汽车的最早轰鸣,因为这里设置有成渝铁路椑木站……椑木见惯了南来北往客,听惯了东西南北音,对于一个重庆小伙,自然是见惯不惊。
唯有语文老师李华瑜,试图用他的内江普通话纠正我的重庆普通话,可我如此冥顽,四十年过去了,乡音未改。
内江四中坐落在黄荆坝,也就是成渝铁路桥头。开学典礼上,副校长潘钦智用诗歌点燃我们的奋斗激情:“在黄荆坝这个角落,四中的师生纺织着春色,像青青的小草……”
校长骆祖群介绍校史:“内江四中的前身是创办于1942年的蓉关中学。”
蓉关,蓉城第一关,源自成渝古道东大路。东大路最早成型于秦汉,史称蜀巴大道,椑木镇就在东大路上。《〔嘉庆〕资州直隶州志》载,“椑木关。治南三十里椑木镇,旧设巡检一员。江口有次舍,‘题锦城第一关’。”成都,叫锦城,也叫蓉城,内江人常用“蓉城第一关”来称呼椑木关。
从重庆出发,沿长江左岸,到了椑木,有沱江阻隔。在没有桥的时代,面对滔滔江水,如果没有船只,只有望江兴叹。因此,在这里设椑木关,可以说是“一夫把关,万夫莫开”。
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省境内发现了一艘在地下沉睡了至少7500年的小木船,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我想,沱江流域的船运也会很早,至少在东大路之前,否则,东大路无法顺畅通行。
1933年全线通车的成渝马路,也在椑木镇过轮渡,直到1969年,成渝公路内江沱江大桥建成通车,才解除了“车坐船”的困惑。
成渝铁路沱江大桥
最早连通椑木和黄荆坝两岸的是成渝铁路沱江大桥,简称“椑木铁桥”,这是成渝铁路大动脉上的唯一一座跨江铁路桥梁,在桥面的一侧建有一条宽约1.2米的人行道。
铁桥两边设有岗亭,解放军战士二十四小时站岗,时刻保持着警惕,确保铁桥的绝对安全。当时,负责守桥的部队有一个连,驻扎在学校对面。解放军官兵多次与学校教师举行篮球友谊赛,青春激情与熟练技术的碰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火车的轰鸣声伴随着我们的读书声,让课堂多了一份趣味。我们也曾坐在铁道边,数火车车厢数,看客车上标注的起始站,梦想着乘坐火车走向远方。
和谐号经过成渝铁路沱江大桥
班上大部分同学都来自椑木镇,从他们嘴里,我知道了内江糖厂、四川内燃机厂、四川省轻工业安装公司……每当他们用简称介绍自己父母所在的单位——“内糖、川农(四川内燃机厂前身是四川农具厂)、轻安”时,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幸福。那时,椑木镇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企业,是内江的工业重镇。
半期考试后,为缓解学习疲劳,学校组织我们到椑木镇看电影。第一次走铁桥的人行道,我小心翼翼,引来本地同学的取笑:“怕啥子嘛,眼望着前面,大胆走。”但两边是通透的钢筋栏杆、脚下的水泥板有不小的缝隙,低头看见的是滔滔江水,真让人胆战心惊。
过了铁桥,沿路分布着不规则的房屋,一条小河缓缓流淌,现在才知道,那条河叫黑沱河,发源于隆昌,经过黑沱河上的水泥桥就到椑木镇了。有同学告诉我,这座桥叫板板桥,以前铺的是木板,这里的油炸粑好吃得很。
虽说是学生的钱包是瘪的,但还是没忍住嘴馋,于是,我品味到了油炸粑的香糯和微麻。后来才知道,油炸粑出自清道光年间的板板桥,因为外酥内软,油而不腻,咀嚼有味,携带方便,人们称它为“板板桥油炸粑”。朱德元帅曾两次到椑木镇并品尝油炸粑,椑木人又给了油炸粑“朱德粑”的爱称。
板板桥油炸粑
玉屏街是椑木镇的主街,从上街到下街,一直延伸到沱江。一个一个门面相连,茶馆、百货店、饭馆吸人眼球。难得来赶场的小朋友,缠着父母要买油炸粑、棒棒糖,要吃面条、抄手、豆花饭,引来大人的责骂:“好吃!哪颗牙巴好吃,老子跟你掰下来。”当然,也有拗不过的,给小孩买个油炸粑,自己却舍不得尝一口。
川剧座唱是椑木镇最早的民间川剧自发组织,在清末民初形成规模,主要演唱胡琴、高腔川剧,一般在茶馆座唱。椑木镇人刘师亮,是著名的幽默大师,其对联中流动着川剧的音韵,最有代表性的是讽贺袁世凯登基联:“普天同庆,庆的自然,庆庆庆,当庆庆,当庆当庆当当庆;举国若狂,狂到极点,狂狂狂,懂狂狂,懂狂懂狂懂懂狂。”把川剧的锣鼓声用活了,这是从小泡茶馆、听川剧的结果。我同学的父亲是四川内燃机厂的退休工人,不论严寒酷暑,每天早上天不亮去茶馆报到,茶喝好了买菜回家,下午又急匆匆赶往茶馆,家人觉得奇怪,喝个茶哪来那么大的吸引力?
革命先烈廖恩波出生在椑木镇,曾任中共四川省委代理书记,1935年3月21日在江西省大庾县城壮烈牺牲,年仅34岁。敌军让廖恩波写笔供,他挥笔写道:“我之加入共产党,系为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在华统治和废除封建剥削制度,故献身于中华民族解放运动。”是椑木镇的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廖恩波舍生取义的崇高品质。
每相隔一段距离,就有风火墙高高耸立。门面之间有小小的门洞,里面是一个小小的院子,每个院子造型不一,真可谓别有洞天。
残留院墙
椑木镇小巷不少,玉屏东巷、玉屏西巷、古佛巷、倒三梯巷……顺着小巷的梯步缓缓而下,后面又是一条条的小街,兴隆街、兴顺街、解放街、胜利街……街巷交错,有的地方似入迷宫,却又峰回路转。
玉屏西巷
高中毕业后,多次梦回内江四中、梦回椑木镇,也曾到椑木镇吃南瓜桥血旺、跳水兔,也曾因工作原因到过椑木老街,但往往是一晃而过。直到今年,我与椑木相遇四十年,重走椑木的愿望日渐强烈,终于,几次来到椑木,一边走一边回味。
椑木老街
但椑木已破败不堪,许多房子的房顶已经垮塌,到处打围,写着“此处危险、请勿靠近”的警示语,椑木已老了。仔细观察,那布满灰尘的吊瓜还保持着昨日精美的容颜,那破旧的大院还展现出曾经的富贵气象,那屋脊上的小鸟,“叽叽喳喳”,似有不舍,忽地展翅远去。
20世纪90年代,椑木镇的企业纷纷破产重组,椑木人带着不舍,去外地求生活,椑木成了心中那颗刺。随着椑木新城的建成,老街人搬进了楼房,没了烟火味滋养的椑木老街渐渐失去了活力。
内江旧城所在地江水环绕,就像一柄剑刺向椑木,椑木镇避其锋芒,玉屏街与黑沱河并行,就像一条龙奔向沱江。我不懂风水,但这样的椑木镇,雨水可顺街而下,洪水来临不会全镇被淹没。而今,一条新修的堤坝把椑木镇与沱江隔离开来,仿佛给椑木老街套上了一个链子。
虽然只是一个匆匆过客,但椑木却长住我心里。走在一个小巷,屋里传出一首老歌:“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你就要变心像时光难倒回,我只有在梦里相依偎。”一下刺痛了我的心,顿时潸然泪下。我想,那些土生土长的椑木人,心里那颗刺更会刺痛自己吧。
椑木,我们的椑木。
小巷深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申福建(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供稿: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