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艺术】杨所修雪竹图||刘德元

作者:刘德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8-10 15:36:04 浏览次数: 【字体:

杨所修雪竹图

刘德元

近日,因为一场雪的降临,我去绿道观景,但见往日一丛丛翠绿的竹林为大雪点染,俨然梅开竹上,由此,想到400年前邑人杨所修的《雪竹图》。

杨所修《雪竹图》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图源:四川文艺网)

杨所修,字澹渊,又作谵渊,号云笠翁,生卒年不详(若按其1603年所作的一幅《竹石图》和他公元1624年中举推算,应为公元1593年左右生),四川内江人。杨所修能诗能书还能画,明天启甲子科(1624年)举人。从有关史料看,杨所修中举后,先后任过滑县(今河南省滑县)教谕(今教育局局长)、京曹郎署(这里的“京曹”应指南京,相当于今国家某部委官员),累官至江南凤(阳)宿(县)道(今安徽省凤阳县、宿州)(官五品),人咸以“杨观察”称之。可见,当时的杨所修,相当于今省纪委巡视员。此外,他还爱好嗜古抚琴,追风赏月,著有《鸿雪斋集》二卷(卷一为诗,卷二为书画)。可惜卷一不存,卷二也仅存几幅画作。其画以雪竹、墨竹名世,为明代竹画代表人物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被列入中国写竹百家。

据考,杨所修画的《雪竹图》应是内江人所绘并传世最早的作品,没有之一。

杨所修以画竹为主,法宗苏轼,上追梅道人,近师徐文长,作品风姿潇洒,摇风筛月。比如《竹石图》,他以水墨草笔画竹石,款署“癸卯春日作于金陵(今南京)之鸿雪斋,西蜀杨所修”,钤“杨所修印”和“澹渊”两印,款首钤“青城老樵”长方印(见下图)。

杨所修《竹石图》轴,绫本,墨笔,纵238厘米,横99厘米。现藏山西省博物馆。水墨草笔画竹石,款署“癸卯春日作于金陵之鸿雪斋,西蜀杨所修”,钤“杨所修印”“澹渊”两印,款首钤“青城老樵”长方印。癸卯年,按画家生活年代推算为公元1603年作(图源:《“大千故里”内江、“千年盐都”自贡:人文相亲 书画成就引人注目》)

对于此画,书画家、收藏家唐林点评:“杨所修绘竹从苏东坡、文同的绘竹技法中走出,自成一家,其画风对杨氏后人影响较大,为四川内江杨氏绘竹的中坚力量,对于追溯内江绘画的源头,弥足珍贵。”

此外,据内江文史专家李建友《内江旧闻录》记载,杨所修还有两幅名画现藏于我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一幅《竹石图》,一幅《雪竹图》。

杨所修《竹石图》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图源:四川文艺网)

由此想到,约400年前的杨所修,聚焦在或是四川青城山,或是河南滑县,或是安徽宿州山野的某处,不知下了多少功夫、花了多长时间,才完成《雪竹图》《竹石图》。据说,杨所修的竹画不易临摹,原因是,他一般采用绢(绫)为载体,画在绢上,笔触精谨细密,即便用放大镜也看不出笔触,就像传说里仙子的衣服没有接缝一样,临摹的人不知应从哪里起笔。比如《竹石图》,竹子是这幅画的主角,画上描绘的还有它的知己:枯木历经沧桑,虬曲、瘠瘦,石头坚硬、奇崛。就像苏轼说的那样:“竹寒而秀,木瘠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三益之友。”它们,都是竹子的知己朋友。

想当年,杨所修画竹,他会在严寒的冬日里,撑起绢布对着实景一笔一笔描摹吗?不会的,他就像后来的张大千一样,也有成竹在胸。他一笔笔渲染,一笔笔皴擦,画出阴冷的天,画出下雪的天,画出山石的肌理,留白处被反衬得晶莹素洁。那是竹叶、山石间覆盖的积雪。雪也把翠竹、枯木、山石照映得带着透明的质感。

竹子是画面的主角,在画家心中,它其实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物化。这一丛竹子,劲挺、秀雅,坚贞、清俊。在先民《诗经》的吟唱中,它就和君子相互映照着,“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没有细致地观察,画不出活态的竹子。

画家爱竹,是因竹子即使在冬天也是绿色的,有足够的抗寒能力,虽不像松树那么健壮,但它是空心的,虚心直节,历来隐喻君子之德,体现一种胸襟气度及抱负,清华其外,淡薄其中。中国人爱竹,不仅仅爱竹子的劲节英姿,也勉励自己能够拥有竹子一样的风骨,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不凡的审美意象,成为中国绘画所特有的题材,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曾经,兰亭诗会、竹林七贤、竹溪六逸,那么多高人逸士都在青青的竹林中集会、歌咏。又如米芾记载唐代的梦休画过一幅雪竹,也是把巨石、枯木、雪竹画在一起。它们临着未结冰的水面,水中反射着巨石、枯木的倒影。齐白石先生画竹也非常了得。先生画竹意在创新,他不仅画风中的竹、雨中的竹子、雪中的竹子,而且还画与其他动物及植物同生的竹子,还画有冬笋及春笋。凡是与竹子相关的,他老人家都画了不少。除了随类赋彩的,还有墨竹以及用朱砂画的竹子。

杨所修水墨渲淡的枯木野竹,散发着野逸的气质,与南唐的徐熙和西蜀的黄筌有着鲜明的不同:徐熙野逸,黄筌富贵。画家画出来的图像,反映着各自的志趣和修养,其实画的是自我的心相。当然,这和他们的生活阅历、耳目所见所闻是分不开的。黄筌是西蜀宫廷画家,生活条件优越,又要满足皇室审美趣味,自然就把画面的“富贵气”作为审美追求。而杨所修的竹画,没有刻意描摹,没有其他颜色,完全是或浓或淡的水墨渲染勾勒而成,生出墨分五彩的微妙之趣。难怪郑板桥在他的《修竹新篁图》中说:“人以为杨所修之野逸胜黄筌之富艳,品遂分矣。”后来张大千认为,画竹法有双勾、写意两种。双勾就是用细线条勾成轮廓,然后再填色,这是工笔画竹,必得要充分了解竹的生长状态和结构,一笔不得苟且,这种可以叫做画竹。写意的竹,也要分层次,近的竹在前,要用浓墨,远的竹在后,要用淡墨,这才能够分得出前后、明暗的层次,增加韵味。可是有一点要记住,若一根是用浓墨,就全部用浓墨,若是用的淡墨,就全部用淡墨,绝不要在一笔上弄巧,兼有浓淡二色,反为不美。

品杨所修的画,静谧之中,竹子也会发出另一种声音。那是来年的一场春雨后,满山竹笋钻出地面,响起细碎的、幽微的拔节声。“咯吱咯吱”“窸窸窣窣”,那是生命的律动,是隐藏在杨所修画面之后的另一番图景。尤其是那幅《雪竹图》,在如此澄澈、静谧、冰清玉洁的画面中,我们看到了它背后的激烈冲突,听到了时空之外的声响。画的右侧,一棵粗大的竹子从根部折断,另一棵被压得左右扭曲,残损的痕迹昭示着它们曾遭受的创伤。住在竹林之畔的人,在大雪之夜常会听到爆裂一般的折竹声。其意境,诚如白居易《夜雪》诗所言:“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据说朱元璋也十分爱竹,他还作有一首《咏雪竹》:“雪压竹枝低,虽低不著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朱元璋是草根出身,当上皇帝后偶尔也附庸风雅一番,比如这首《咏雪竹》,不仅雅俗共赏,意思也简单明了。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杨所修是明天启朝官员,两人相距200来年,想不到君臣二人都如此爱竹、赞美竹。

杨所修之子杨栻、杨楠、杨桐史称“前三杨”,孙杨化元、杨化贞、杨化光称“后三杨”,均以书画得名。

诗书传家是中国人的传统,更是内江人的传统。内江有“书画内江”之誉,代不绝书,也就不奇怪了。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德元

供稿: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