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八一特辑】《“八一枪声”回响:老周说“八一”》编著深思‖周根保

作者:周根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8-01 14:40:17 浏览次数: 【字体:

《“八一枪声”回响:老周说“八一”》

编著深思

周根保

导 言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读书札记,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在编撰过程中,我深感其中的责任与使命。

从老周的视角出发,试图还原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展现“八一”起义背后的英勇与悲壮。每个章节都凝聚着笔者的心血与智慧,以第三者身份,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在整理这些珍贵的资料时,笔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八一起义历史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我们民族的记忆,更是我们前行的指引。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八一”起义的历史,铭记那段光辉岁月,激发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热情。

同时,也期望通过这本书,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让他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继续书写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

与其写南昌起义书籍不同之处,本书突出了英雄城南昌元素,突出叙述了江西、特别是南昌人民,对起义的贡献。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承蒙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的同仁鼎力相助,我得以潜心钻研并撰写了十余册关于南昌起义的文稿,累计字数近百万。其中,《人民军队从这里走来》一书,2015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南昌起义史料札记》,2022年2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

由于各种因素的交织,我们决定将其他文稿均以“内部交流,仅限赠送”的形式呈现,以确保其独特的传播渠道和受众范围。

在此,笔者诚挚地与大家分享在撰写《“八一枪声”的回响:老周眼中的“八一”记忆》一文过程中的若干深刻思考。

关于撰写此文稿所遵循的核心准则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应拓宽历史视野,以更广阔的眼光审视历史。

深入研究南昌起义,遵循习总书记指示精神,以学党史、悟思想为背景,笔者倾注心血撰写此作,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萧克将军曾指出,研究南昌起义不要“唯上,权威;定论”,要“秉笔直书”。

这是笔者长期以来始终坚守并深入实践于编写工作中的核心理念。

在精心策划文稿的每一个环节,笔者始终坚守“言简意赅、洞察深邃”的准则。从追求宏观的视野出发,不被繁琐的琐事所束缚;同时,确保故事线索的完整性和连贯性,避免断章取义,以期向读者展现一幅全面而深入的精彩画卷。

本书对南昌起义的叙述,从其成功的起点开始,一路描述其在挫折中挣扎,最终走向胜利的全过程,以期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历史画卷。

本篇文稿跨越二十个章节,虽主题聚焦于南昌起义的伟大意义,却从各具特色的视角切入,深入剖析了起义的多个层面和维度。每一章节都凝聚了笔者独到的观察与思考,充分展现了南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在诸多方面的深远影响,彰显了其不朽的历史价值。

江西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前起义领导人塑像,左起:刘伯承、叶挺、周恩来、贺龙、朱德(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图库)

关于从多个角度理解和评价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因此,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南昌起义的重大历史意义,永远铭记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砥砺前行,不懈奋斗。

这是研究南昌起义首要问题。

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初期领导一次规模宏大、人数众多的武装起义,其影响深远,无疑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这次起义不仅以勇敢之姿反抗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更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崭新篇章,为中国革命军队的发展开创了新纪元。起义后,余部与秋收起义军的幸存力量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共同组成以朱德、毛泽东为核心的工农革命军第四军。这一重要行动,为红军的后续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次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章,充分彰显了人民军队的英勇无畏与高尚品质。作为中国革命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南昌起义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具体而言,存在“三个非凡”之要素,它们分别是:

首先,他们打响决定性第一枪,意义非凡。在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这支英勇部队挺身而出,展现决心与担当。如划破长夜的闪电,发出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呐喊。象征革命觉醒,激发民众爱国热情,为后来革命斗争铺就基石。

再者,铸就了第一支人民军队,影响深远。该军队以人民利益为首要,深入扎根群众,紧密团结并依靠广大人民。通过艰苦军事锻炼和深入思想引导,逐渐锻造成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人民子弟兵,为中国革命胜利提供坚实军事支持。

第三,南昌起义培养了大批杰出将帅,他们在革命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经过长期斗争,许多优秀将帅崭露头角,其中开国十大元帅中有七位与南昌起义相关。这些将帅在战场上英勇,同时在军事领导上展现出卓越才能。他们智慧、果断,在关键时刻作出明智决策,为革命胜利立下赫赫战功。他们的经验与智慧,不仅是革命历史的瑰宝,也为后续军事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宝贵启示。

关于对南昌起义成败的深思

南昌起义,作为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篇章,其成败得失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起义开始的成功,不仅体现了革命者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更展示了人民力量的伟大和不可战胜。然而,起义主力潮汕的失败也提醒我们,革命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我们应该从南昌起义的成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总结和反思,为未来的革命事业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南昌起义的光荣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这是研究南昌迈不过的道坎,是重点也是难点,但又必须面对。

首先,我们要明确南昌起义的历史背景。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旨在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推动革命向前发展。然而,起义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最终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南昌起义军主力的失败,并非毫无价值。相反,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起义的失败表明,仅仅依靠一次武装起义是难以推翻反动统治的。同时,也暴露出当时中国共产党在组织、策略和军事等方面的不足。

然而,南昌起义的失败并非终结。相反,它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南昌起义的失败使得中国共产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革命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促使党更加努力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此外,南昌起义的失败也为后来的革命者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他们从南昌起义的失败中汲取教训,不断总结经验,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可以说,南昌起义的失败是通往胜利道路上的一块重要基石。

这次起义犹如一声震天的号角,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新篇章。南昌起义的成功不仅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更重要的是,南昌起义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斗志。

因此,从战略角度看,南昌起义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伟大胜利。

但在战术层面上,起义军遭遇了挫折、失利和失败。起义军主力兵败潮汕,而且几乎让整个军队陷入了覆灭的边缘。

因此,在战术角度看,南昌起义是失败的。但虽败犹胜。

它犹如明灯,驱散人们心中的迷雾,展现出那道耀眼夺目的希望曙光……

这些失败沉痛的教训,我们应当像对待胜利成果一样地珍视和反思。这些失败和挫折为起义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使他们在未来的战斗中能够更加明智和坚韧。因此,我们应该从这些失败中汲取智慧,使之成为我们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失败的价值,并将其转化为实现成功的动力。

关于深入探索八一精神在彰显人民军队精神内核中的重要价值

南昌起义铸就的八一精神,之所以成为人民军队精神的象征,是因为它凝聚了起义军的英勇与决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初心与使命。

这种精神,是中国革命历程中的光辉篇章,它历经风雨洗礼,仍然熠熠生辉。八一精神在广大军民的传颂与传承中,成为中国革命的标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详细分析,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缘由:

首先,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这一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因此其所产生的精神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八一”是南昌起义的日期,因此用“八一”来命名人民军队的精神具有特别纪念意义。

其次,南昌起义的精神包括听党指挥、坚定信念,力挽狂澜、英勇顽强,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等。这些精神特质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和宗旨相符合,也与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精神一脉相承。因此,“八一精神”是对建党精神和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最后,命名“八一精神”也是为了突出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通过命名这种方式,可以更加深入地宣传和弘扬南昌起义的革命精神,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同时,也可以让人们更好地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深入研究南昌起义所铸就的八一精神,我们不难发现,它的深远影响力和独特意义绝非寻常。特别是它的时代价值,过去往往被人们忽视。

南昌起义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这种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南昌起义是勇敢无畏的抗争,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激烈斗争。展现了共产党员和群众为革命事业英勇奋斗的精神风貌,不畏流血牺牲,坚守理想信念。因此,这种英勇无畏、敢于斗争的精神命名为“八一精神”,彰显斗争的必然性与正义性,激励人们为追求自由与幸福不懈努力,奋发向前。

综上,八一精神源于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坚定的斗争精神和鲜明的时代价值。我们应当深刻理解和把握这种精神的内涵,大力弘扬其精神实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南昌起义史料的真伪辨识与真实保留

在深入研究南昌起义的历史过程中,史料的筛选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面对众多的历史资料,我们必须具备一双慧眼,去伪存真,确保所采纳的史料真实可靠。

对于南昌起义的史料,我们在深入研究、对比和分析这些史料的过程中,特别关注了史料的来源和可信度,以确定其是否源自可靠的记录和见证。同时,通过对比不同史料的描述和细节,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相互印证和矛盾点,从而更准确地鉴别史料的真伪。此外,结合历史背景和实际情况,对史料进行合理的解读和推断也是至关重要的。经过这样的筛选和鉴别,我们将能够更清晰地揭示南昌起义的历史真相,为后人留下更可靠的历史资料。

南昌起义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我们难以全面掌握其详尽的史料。在社会流传的起义过程史料中,除了那些别有用心的记载外,我们还面临着去伪存真的重要任务。

目前,对南昌起义的许多重大事件,存在不同说法,需要通过研判,去伪存真。

笔者认为,亲历者的记忆无疑是宝贵的一手资料,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历史的直接见证。然而,这些回忆并非绝对可信。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的模糊、误导,以及事件的复杂性,都可能导致亲历者的叙述出现偏差。此外,每个人的视角都是独特的,这也可能引入主观性。因此,在解读亲历者的历史记忆时,我们应持谨慎态度,既要尊重其价值,又要保持批判性思考。通过多方求证和多角度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去伪存真,还原历史的真相。

历史著作在展现生动翔实的历史画面时,得益于作者的亲身经历与深刻观察,但同时也可能因个人立场和利益考量,而在内容取舍上产生偏差。因此,我们在阅读时,既要欣赏其细腻的笔触,也要审慎思考其观点的客观性与全面性。

我们不能忽视个人回忆的价值,但也不能盲目接受其中的所有内容。更不能根据个人好恶来评判其真伪,认为“坏人”所言皆虚,“好人”所言皆实。

更为极端的是,某些人过分追捧那些颠覆传统观念、推翻现有定论的言论,极度热衷于寻求一鸣惊人的新奇观点。

在探讨历史问题时,最恰当的做法是全面分析各类相关史料,并在此基础上,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做出尽可能贴近历史真相的判断。这需要我们摆脱主观臆断,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历史事实,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和评价过去。

在审视南昌起义历史事件时,我们往往难以掌握其全部细节。然而,逻辑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我们理解并判断客观事物的有力工具。通过运用逻辑,基于已知的基本事实进行充分推理,我们有可能得出与事件内在逻辑相一致的结论。当然,随着新史实的发现,我们的理解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补充和修正。

对于南昌起义的诸多定论,我们应当秉持严谨的态度,进行深入细致地论证。例如,中央在决定南昌起义的时间时,正式文件均使用了“7月中旬”这一表述;而在探讨南昌起义的首倡者时,多数学者认为这一提议源自九江会议上的李立三。这些观点都需要我们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研究,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在解读南昌起义诸多历史事件时,笔者参考了众多老前辈和名人的著作。虽然对于某些内容的理解,笔者持有一定的质疑和商榷态度,但请谅解,这并非笔者有意在专家面前卖弄自己的知识。

事实上,笔者并非专业的文史工作者,也没有接受任何官方的写作任务或出于谋生的动机。这一切,仅仅出于一个老年读者,对南昌起义历史的探索,以及作为一个老党员、老退役军人的政治责任感。笔者希望,通过这样的解读,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考的空间。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根保(中共党员,1947年4月生,南昌人。中共南昌市委原常委,原南昌军分区司令员,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原执行会长,江西省红色文化研究会原第一副会长)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