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特辑】那年青春‖李洪峰
那年青春
李洪峰
这两个故事已在我脑海尘封了30多年,把这零碎的记忆变成几段文字,是我近年来一直想做的事,为这美好的时代,为我逝去的青春,为我亲爱的祖国。
——题记
铁厂沟抗洪
新兵训练快下连时,驻地附近铁厂沟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水。那天除了我,全班战友都参加了抗洪抢险。多少年来我一直感到不安,因没能参加那次光荣的任务,同时也想念班长的关爱之情。
紧张的新兵3个月集训按计划全部结束,也迎接了考核,只等分配下连。这期间,连队开始整理营区卫生,给树林带打理出有棱有角的田埂子。
一天,我们班到营区野外拉土。由于是第一次乘军车到营区外,我们都异常兴奋,尽管拉土的地点在城郊戈壁滩处,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的激情。一上车,我们又说又笑,车开动了也全然不知。“小心,头”,不知是哪位战友在我身后提醒,我正想回头探个究竟时,只听“砰”的一声,我的左侧头部撞在篮球板上,左眼顿时眼冒金星。车停下,班长从副驾驶出来,问我要不要紧,能不能去装土。我说没关系,问题不大。来到野外,我随全班战友一锹一锹把“141”解放车装了满满一车土。
完成任务回到连队不久,我左侧眼睛部位开始慢慢变肿,后来整个成了“熊猫眼”。班长看到很心疼,生怕有个闪失,带我到卫生队治疗。军医说,充血很严重,但还好视网膜没受损,吃点止淤血的药,休息几天就会好。
就在我眼睛受伤期间,连队接到了抗洪抢险任务,班长把我当病号上报连部给留了下来。眼看不能到抗洪抢险一线,我很着急,就在班里把开水烧好,又烧了几桶热水,放在火炉旁边温上。尽管是春季,但大西北早晚的气温还低,都在零下,不用想就知道战友们的任务很艰巨,要争分夺秒,他们肯定又冷又饿。
那天部队很早就出发,天黑了才回来。听战友说,在赶去现场的路上,“141”解放车跑得飞快,恨不得插上翅膀一下飞到目的地,在戈壁滩上差点把他们从车厢抖出来。时间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上级要求务必以最快速度赶到抗洪现场。由于气温反常,铁厂沟水库两边山上的积雪比往年融化得快,来势汹汹,大有决堤的危险。一旦决堤,下游牧民的生命财产将受到严重损失。戈壁滩到处是坚硬的石块,军车根本没沿已有的道路行驶,全按作战地图抄近道另辟蹊径,一路上下颠簸,左摇右晃,有些战友早上吃的饭,全从胃里翻了出来。
任务圆满完成,战友们疏通了山洪,在戈壁滩上硬是用铁镐掘出了条条沟渠,让冰冷的雪水往戈壁滩流去,保住了大堤。回到营区,战友们的裤子硬得像块铁布,那是被雪水浇湿后结的一层厚厚的冰。
战友们回到宿舍,看到我烧好的开水和几大桶热水,非常高兴。班长说我在家留守,也算参加了抗洪抢险,保障了后勤,对我提出表扬。但我知道,我没到一线,只是做了一个留守人员该做的事。
多好的如兄长般的班长啊!
岁月吹走了青春的容颜,但留下青春的记忆。“我的老班长,你现在过得怎么样……”这首《我的老班长》是我至今最爱唱的歌。歌声里有对军营深深的记忆和怀念,更有对班长的一份敬意和想念。
国防施工
20世纪90年代初,边防部队异常艰苦,条件较差,取暖靠火墙,洗澡每周一次,共用一个大澡堂。官兵与家里沟通全靠书信,通常一去一来要一个月才能收到,电影《遥望查里拉》的情景,在我驻守的新疆塔城某边防部队都能生动地体现。
一名军嫂休假带着从没见过父亲的不满两岁的儿子,来部队看望两年不见的军官丈夫,从内地四川一个小镇出发,坐汽车、火车,再坐汽车,整整花了10天时间,好不容易来到部队驻地,却没见到丈夫。
原来她丈夫临时接到任务带领部队到边境线国防施工去了,给家的书信还在路途中。部队有规定,家属不能到施工现场。这名军嫂只好住在部队招待所,直到她假期结束,丈夫都还没回来。等她返回老家时,家里收到了两封丈夫写给她的信。她迫不及待地打开,一封说可以带孩子来部队;一封说近日要外出施工,不要来部队。把她搞得莫名其妙,怎么一会儿说“来”,一会儿说“不要来”。等她仔细看完最后落款时间才明白,原来写“来”的信在“不要来”的信的前几天。这名军嫂和她丈夫写的信始终在路上,可同行不同向。
这个故事在官兵中传开后,部队新闻干事来采访这名军官,问他的感想。这名军官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我身上的故事在部队比比皆是,什么也不说。”
是啊!“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一颗博大的心啊,愿天下都快乐……”
这首军歌《什么也不说》,不正是像这名军官一样的所有当代中国军人的真实写照吗?
新兵下连我分配到工兵连,每年冰雪融化后,在四五月份,我们全连官兵都要到边境线上进行国防施工。那时边境巡逻条件较差,稍好点的靠骑马,大多数靠双脚,每次巡逻要花很长时间。上级赋予我连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是修建巡逻公路,一年修一段,最后达到联通边境线所有巡逻公路,改以往传统巡逻方式为摩托化。
在我当兵的那3年,连队修了3年的公路。有一次,因我报考军校,指导员让我留守复习。部队每次外出施工时间都比较长,一般从四、五月份冰雪融化开始,到十月份初雪后冬季正式来临,时间长达半年。这期间,吃住全在野外,露宿帐篷,条件异常艰苦。
大西北夏季很长,戈壁滩的气温更是变幻莫测,“早穿棉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是最贴切的写照,施工环境极其恶劣。在野外,全连官兵戴着草帽,顶烈日、战风沙、抢施工。到了中午,地表温度常常是五六十度,气温最高时鸡蛋打在石头上就能烫熟,铁锹铲着滚烫的戈壁沙石土刺耳地“吱吱”作响;如果一阵风来,沙土打在脸上隐隐灼痛,眼睛都睁不开,汗珠子像倒豆子一样一个劲儿地不停洒落在地上,把尘土打一个窝,一会儿就淹没了;满满一个军用水壶的水,如果不节约,“咕咚咕咚”一口气就可下肚;晚上裹着厚厚的军被外搭一件军大衣还觉得冷;常常是刚入睡就被惊醒,戈壁滩一阵一阵的风把帐篷吹得啪啪响……
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我国与邻国就历史遗留的边境分界线问题谈判成功,划定了我所在边防部队守卫祖国的边境分界线。在我考入军校离开部队那年的8月,战友们又出征执行新的任务——架设边境铁丝网、军用电线……
如今,老部队的边境巡逻公路早已铺成了柏油路,巡逻由摩托化变成了机械化;现代化的通信方式取代了漫长的鸿雁传书,想亲人时随时可视频;官兵每天都能冲上热水澡;冬季用火墙取暖更换成了暖气或空调……各方面条件较30多年前是今非昔比。所有官兵正信心满满地在强军目标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作者简介
李洪峰,四川邻水人,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四川省小小说学会、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广安市首批“建功新时代·最美热心人”(唱响广安类),现就职于邻水县人民检察院。2019年开始业余文学写作,文学作品散见《检察日报》《新疆日报》《北方新报》《四川法治报》《广安日报》《天池小小说》《星星诗刊》等50余家报刊。获首届“濯锦杯”廉洁文学书画作品创作大赛文学类二等奖等文学奖项20余次。荣立个人三等功5次、集体三等功2次。著有散文集《摆步河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洪峰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