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书香飘在公交车上‖杨平

作者:杨 平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6-24 13:38:28 浏览次数: 【字体:

书香飘在公交车上

杨 平

周二清晨,笔者从延平观街车站登上6路公交车,坐到靠后座位上,旁边挨窗坐着一位年轻姑娘。我刚坐下,便听得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响起,侧目一瞅,姑娘已从湛蓝色的挎包里掏出一本书,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

我见姑娘如此专注,便轻声问道:“你这是什么书呢?”姑娘没有抬眼,轻轻回我:“《到世界上闯荡》,励志的。”“哦,刘墉写的。”我喃喃自语。

公交车走走停停,姑娘埋头读书,旁若无人。她看得专注,淡淡书香氤氲着我,在公交车上飘啊飘……

书香飘在公交车上,也飘进了我的少年时代。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我的少年时代即使行万里路,也难读一卷书,因为那是一个特殊年代,许多书被封禁,甚至焚之一炬,化作片片纸灰、缕缕青烟,哪儿找书来读呢?!况且我们生活在农村,偏僻的乡村又哪里找得到可读之书呢?我家稍好,父亲是教书先生,家里有一套《三国演义》藏在阁楼柜子里。有一天,我悄悄翻到了这本竖排繁体书,如获至宝,虽有相当一些字不认识,但我甭说多高兴了。后来我又从别人处借了《征东》《征西》两本油渣子书,写的是唐朝薛仁贵、薛丁山父子打仗的事。书也是竖排繁体字,薄薄的,长不足半尺,宽只有三寸,蜡黄的纸张仿佛桐油浸过,年代久远,封面已溃烂。白天我没时间看,也不敢看,因为怕人发觉检举揭发,只有晚上熬夜,捂着煤油灯在昏暗的灯光下悄悄看。有一次不小心弄倒了煤油灯,火苗落在了书前,幸好我抢得快,才避免了一场无妄之灾。那时的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书看啊!

书香飘在公交车上,也飘进了我的青年时代。父亲常常用“书到用时方恨少”来教导我,我也深知读书的重要。有哲人说:“知识就是力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明白此理。1977年10月恢复高考,我考进了师范学校,我们这一代人都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在校多读书、读好书成了我们的期盼。但学校建在乡镇,没有图书馆,也没藏书,条件连一个普通中学都不如。我们只有死啃教科书,用节约的钱去新华书店买几本书交换阅读,虽是杯水车薪,却也缓解了我们对文化知识的饥渴。两年后我们毕业了,被分配到学校教书,为了买书我节衣缩食,有时也到书店蹲书看,常常被新华书店的人赶出去。

书香飘在公交车上,也飘进了我的中年和老年。工作多年后,我渐渐有了些积蓄,实现了买书来看的愿望。工作闲暇时,我总忘不了翻翻书。虽然我藏书不多,但也足以欣赏。步入老年后,家里专门辟了一间书房,圆了我几十年拥有书房的梦想,书香盈室,我真是太快乐了。

书香飘在公交车上,也飘进了我心里。思维的翅膀把我带回了当下。这些年由于电脑、手机的普及,人类社会早已进入网络时代,飞机上,火车上,轮船上,地铁里,客车、公交车里,随处可见拿着平板和手机的低头族,纸质书籍在人们的生活中渐渐远去。

公交车慢吞吞一路向前。姑娘要下车了,她合上书,装进挎包。我不禁说了一句:“像你这样在车上专心致志看书的人太少哟!”她看了我一眼,莞尔一笑道:“是少,但还是有的。”

是啊,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变革,纸质书籍受到电子书籍的强烈冲击,但阅读这种千古流传的文化传承方式却永远也不会消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杨 平(笔名至简、太阳树、杨桷树,四川盐亭人,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四川日报》《绵阳日报》《四川教育》《教育导报》《散文选刊》《四川工人日报》《晚霞报》《四川散文》《大中华文学》《西部散文选刊》《楚风》《楚风作家》等报刊及中国诗歌网、今日头条等网络平台)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