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从国家一级文物《迎春图》看清代绵竹春节民俗‖刘莉
从国家一级文物《迎春图》
看清代绵竹春节民俗
刘 莉
《迎春图》是四川绵竹年画最具代表性的彩绘年画作品之一,由清代画师黄瑞鹄历时两年完成,属国家一级文物。该画一套四件,每件纵48厘米,横150厘米。其内容分别体现迎春、报春、游春、打春的场景,具体而真实地描绘了460余个不同年龄、身份、穿着打扮的人物形象和丰富多彩的民间庆祝活动及商业活动。
《迎春图》局部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除夕,绵竹富商杜晋成正带领全家老少除夕守岁,屋外鞭炮齐鸣,屋内其乐融融。看到眼前的美好,他想祈福把这一切永远留下来,但需一个载体,一个能时时看见、有着美好寓意又能让家人充满希冀的物品。绵竹,既然是年画之乡,那就留一幅画吧。于是,他找到绵竹年画传人黄瑞鹄。黄瑞鹄想到几日后的迎春祈愿,繁华的街巷、神圣的仪式、热闹的场景、美好的祝愿与杜晋成的希冀不谋而合,那就以绵竹的街巷为背景,画下迎春盛景吧,祈愿年年五谷丰登、万事顺遂。于是,一个作品开始构思、实施。
光绪三十年(1904年)正月初八,黄瑞鹄早早来到东门外先农坛的春场,虽然从小就生活在绵竹场,迎春活动景象也深深印在脑海,但他还是想在起笔之前,再次细品这传统节日。来到春座前,只见制好的春牛芒神已安放好,今年的春牛白首黄身正指甲辰年。正中是供案,左右两边分设拜席,掌管祭祀典礼仪式的执事和赞礼官均已准备妥当,整个场面庄严、肃穆。
远远地,身着朝服的县令坐着彩轿,率领所属文官、仪仗队和演艺班底,举着德政牌、万民伞,鸣锣击鼓、吹吹打打走过来迎接春神的降临。随行的艺人们装扮成渔、樵、耕、读和八仙等随队而行。当迎春队伍到达时,执事引导众官入拜位,县令一人在前,面对供案,左执事,右赞礼官,其余各官以序分左右列其后。赞礼官高声向神祷告:“神灵有知,吉兆丰年,乞求保佑”。读毕,众官向芒神行一跪三叩头礼。县令手持美酒敬献于神,连敬三次后,鼓乐齐鸣,县内生员抬起春牛芒神,在人们的簇拥下返回城去。
返城之机,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绕城表演,节目中最考验技术的是高桩平抬,只见四个孔武有力的青年壮汉抬着方桌,方桌上站一小生,一边表演节目,一边还气定神闲地徒手托一青衣女士共同演绎传统曲目“闯宫”“秋江”“船舟借伞”等戏份,张力和表演力极强。
而最让人喜欢的节目,当属舞狮和耍龙灯。只见2个舞狮者犹如一体腾挪翻滚,时而金鸡独立,时而高昂躯体,在带着笑脸面具的舞狮人的牵引下表演着绝技。舞狮人一手拿蒲扇,一手握浮尘,一边戏耍长着纵目的威武狮子,一边还不忘跟身边的小朋友互动,他憨憨的动作总是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
而流行于川北的七节断尾龙杂耍也不徨多让,龙头高大威武,纵目炯炯有神,大张的龙嘴里衔着红红的宝石,在耍龙人的引导下飞翔跳跃。最没有存在感的断尾此时有了独立发挥空间,虽然他也跟随龙尾舞动,但舞尾龙人与众不同的打扮说明他特别有戏。只见龙尾人头戴花翎,身着破衣,一脚草鞋、一脚布鞋,一身刻意的乞丐打扮和他头上的花翎官帽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时而跟随龙身游走,时而与身边的人们调笑打闹,突如其来的互动往往会吓得孩子们直往家长身后藏,却能逗得男女老少开怀大笑。浩浩荡荡的迎春队伍就这样在吹打乐的伴奏声中一直环游到县衙门前,将迎回的春牛芒神安放彩棚里供上香火。
正月初九立春日,人们复将春牛从彩棚中请出,众官和百姓拿着彩色的丝鞭,将春牛团团围住。鼓乐奏起欢快的曲子,大家争先抽打春牛。当鞭抽纸破时,春牛肚里事前填满的五谷杂粮纷纷落下,迎来五谷丰登、吉年之兆。县城两边的店铺商旅们再次抖擞精神,满怀憧憬和希望迈步新的一年。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年近40的黄瑞鹄终于完成这一作品,为绵竹、四川乃至中国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纪实作品不仅展现了当时绵竹的迎春习俗,还将县令祈福丰收和杂耍艺人们的高超技术进行了详细刻画。
转眼间,《迎春图》已走过120年光阴,国泰民安之际,也是文化再度繁荣之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刘 莉(绵竹市党史市志研究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