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春节特辑】于丹:儿时的年,有种甜滋滋的味道

作者:于 丹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4年2月7日第9版 发布时间:2024-02-12 15:37:28 浏览次数: 【字体:

儿时的年有种甜滋滋的味道

于 丹

每个人的春节里都有一些铭心刻骨的记忆,那些欢喜的味道或者淡淡的惆怅,总在相同的福字、鞭炮、春晚的背景下,让每个人的岁月留下特别的痕迹。

我最早的春节记忆是爷爷家和姥姥家。

到爷爷家拜年的时候,爷爷给我的压岁钱总是比别人多。因为爸爸那一辈就是五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我们这一辈里堂兄堂弟六七个,又是我一个女孩,所以爷爷奶奶一反旧例地重女轻男。老照片里都是爸爸叔叔们一溜儿站在后排,姑姑花枝招展地陪爷爷奶奶前排坐着;到我这一辈过年,又是拿着双份压岁钱的我穿着大花棉袄坐在爷爷怀里。这种专宠地位让我很是有些特权。最深的记忆就是大年三十晚上出去放呲花放鞭炮,比我大四岁的堂哥只要一不留神吓着我了,就得挨爷爷的鸡毛掸子把儿。奶奶是上海人,所以年夜饭里有八宝饭,暖气片上总有盖着棉被的家做酒酿,整个年过得都是甜滋滋的味道。

《年味》(油画)陈树中(四川美院油画系教授)作(图片来源:书画新风景)

我是在姥姥家长大的,姥姥是旗人,过年的景象和爷爷家有极大的不同。奶奶和婶婶教我用圆圆的小糯米皮包黑芝麻馅儿的汤圆,用虎口一点点儿拢了口儿,还不能太厚。可姥姥家是用大笸箩摇元宵,那些豆沙馅儿、枣泥馅儿、白糖桂花馅儿切得方不方圆不圆的,都扔在江米粉里摇啊摇,像冬天在院子里滚雪球一样。一家子嘻嘻哈哈围在一起摇元宵,煮出来一大锅白白胖胖的汤圆,装元宵的碗还比装汤圆的碗大上一号。

姥姥家过春节最隆重的仪式是包饺子,差不多从年三十上午就预备各种菜,到下午就开始剁馅儿和面,白菜馅儿韭菜馅儿茴香馅儿预备好几种。姨和舅妈乒乒乓乓剁素菜的时候,姥姥在干技术含量最高的活儿:把肥瘦相间的肉馅儿剁好以后,用打散的鸡蛋和葱姜水往一个方向使劲儿搅,搅上了劲儿搅黏糊了才能往里配素菜。开始擀饺子皮之时,也就是我和两个表妹合法捣乱的时候了,捏个兔子像小猪,捏个鸡崽儿根本没腿,反正案板上总有大大小小一堆四不像的面疙瘩。后来,姥姥教我们往饺子皮儿里包糖块儿,有半透明的水果糖,也有裹着江米纸的高粱饴,说是谁咬着就一年甜甜蜜蜜。爸爸妈妈和舅舅总是天擦黑了才接二连三推着自行车回到家,这时就开始上凉菜下饺子了。不过,头锅饺子从来不能自个儿家吃上,我姥姥点完第二回水、拿大笊篱在锅周边一推,我和表妹就捧着黄底儿红牡丹花的搪瓷盘子等上了。饺子一滚开翻着肚儿漂上来,姥姥就一边儿盛一边儿念叨“快给你西屋叔叔西屋姨送过去”。我们家住着北房,西屋租给一对民警夫妇,带着俩虎头虎脑的小儿子。我们这两大盘饺子捧过去,叔叔和姨要么给我们塞根儿糖葫芦,要么给装满两兜子花生瓜子,从来没让我和表妹空手回来过。我们家都是女孩,舅舅只买呲花不买鞭炮;西屋那俩小小子,很帅的叔叔就买一挂一挂的小鞭和二踢脚大炮仗。反正放花放炮大人孩子都出来在一起,小院儿里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味,海棠树底下满满的红纸屑。以至于好多年以后,一提过年,我的鼻息间本能地就漾起散不去的硝烟味。

新桃旧符岁岁更替,姥姥家的四合院扩建府右街时拆了,奶奶、爷爷、姥姥相继仙逝,各家各户都进了单元楼,感觉年味儿越来越淡了,起码老北京热热闹闹的那股子人情味儿散了不少。

好在我们家包饺子这个仪式还一直坚持着。看我爸爸妈妈包饺子,像看经典小品。当了一辈子公务员的爸爸妈妈,调馅显然没有姥姥那时候讲究,但是在包饺子的手法上却毫不含糊地分别继承了南北派的鲜明风格:爸爸包饺子用个长条竹板儿挑馅,往皮儿里一抹,两手虎口一挤就完成一个。竹板儿从不放下,挤饺子时候就闪到食指中指间夹着,看着竹板翻进翻出,饺子嗖嗖扔到竹盖帘儿上。妈妈包的是典型北方大肚儿饺子,捏的边儿好看,一圈圈儿摆着像极了整整齐齐的小肥猪儿。但是妈妈拿筷子挑馅、放筷子、捏饺子这过程,爸爸可能已经扔出来三四个了,俩人每次嘻嘻哈哈挤兑对方是保留节目。

爸爸去世以后,春节包饺子的阵容变成了我们夫妇和妈妈,玩面团捣乱的成了我的小女儿。我先生是陕西人,挑馅天生属于用筷子的北派。我就教孩子用那片磨得亮的长条小竹板儿,不然,她姥爷这一派就失传了。妈妈总开玩笑地说我们弄得像非遗一样,其实想想,每个家庭里都有自己的“非遗”吧,不管是干家务的习惯,还是过节的仪式,家里的传承总要有些特殊的烙印,不然,哪来的“姥姥味”和“妈妈味”呢!

今年是妈妈仙逝后我们家的第一个春节。回首间,依稀望见我穿着的大花袄坐在爷爷腿上,听见四合院里此起彼伏的炮仗声、欢笑声,舌尖上还萦绕着姥姥调的饺子馅儿的特别香味儿,眼前分明看见我年轻的父母一个拿竹板、一个拿筷子嘻哈调侃的情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春节是个多么浓郁的时节,平日里那些无意或者刻意掩去的烟云,在春节这片显影液里重新清晰起来,泛着让人恍惚的涟漪。

等孩子大学放寒假回来,我们一家人还是要包饺子的。姥姥调的馅儿、妈妈擀的皮儿、爸爸挤的饺子,都要和这个春节在一起。有仪式、有思念,才是中国人的春节。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4年2月7日第9版

作者:于 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首都文化创新与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人民政协报》2024年2月7日第9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