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春节特辑】记忆中的年味儿‖文馨

作者:文 馨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2-10 15:28:34 浏览次数: 【字体:

记忆中的年味儿

文 馨

小年一过,大年的脚步就近了。

小时候的“年”要热闹得多。那年月,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人民的生活开始好转,还在红萝卜刚刚上市时,小孩们就爱唱“红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心里巴望着新年早点到来,因为年一到,好多想了一年的美事都会兑现。盼啊盼,终于开始祭灶官、扫扬尘、装香肠、熏腊肉、包粽子、蒸发馍馍、磨汤圆、办年货……家家飘出的年味儿一天比一天香浓,等到一大家子轮着吃年夜饭时,“年”的滋味总算实实在在嚼在口中。

可是,这时候大人们就开始警告不许乱说乱动,特别忌讳打碎碗盏,因为据说那会招致霉运的。于是乎,在那些日子里,小孩子们既兴奋又惶恐,如关在鸟笼里的麻雀般咋咋呼呼。挂灯笼、贴春联、拿压岁钱自不用说,最让人欢喜的是放鞭炮。

也许因为是女孩子的缘故吧,大的炮仗我从不敢动(就是看别人放也要捂耳朵的),可老看别人放看得眼馋,就买了威力不大的花炮来放。在喜庆的爆竹声中,在熬红了眼的“守岁”(那是非守不可的)之后,“年”终于来了。

一觉醒来,象征着团团圆圆的汤圆早已摆上桌了。吃汤元也有讲究,要么吃个“四季平安”,要么吃个“六六大顺”,要么吃个“十全十美”,反正不管你吃多少,总得凑个吉利数出来。吃完出门,见到长辈一定要说“新年快乐”,因为说不定叔叔阿姨爷爷婆婆一高兴,会“红包拿来”呢!初一朝老君庙,初二开始走亲戚,初九是观音会,正月十五闹元宵,每天吃香喝辣拿红包,没一件好事落下,到晚上都是在心满意足的疲倦中入睡的,热气腾腾地几乎一直把正月给折腾完。而今这许多的传统习俗,差不多被玩手机刷微信看抖音抢红包给替代了。每个年代有各自的欢喜,时代过去了倒也没什么值得惋惜。

但那时候过年的规矩也是挺多的: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打破碗盏,如不小心打碎就赶紧说“岁(碎)岁(碎)平安。”特别是初一,还不宜扫地倒垃圾。因为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如果非扫不可,须得从外头扫到里边。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生怕因此而破财。就连洗脚也有讲究:大年三十的晚上无论如何都要洗脚,说是洗了脚才能赶上好事儿;奇怪的是到了初一晚上却不能洗,说是怕把运气洗走了。也不知这套规矩现在失传了没有。

后来,电视走进了千家万户,春晚成了一道必不可少的“年夜饭”。好多次为了看春晚,把该干的活儿都胡乱地省掉了。记得有年除夕,春晚已经拉开了帷幕,可我还得去寻一只调皮走散的母鸡。这时天色已经暗下来,到处喜气洋洋,到处是春晚的声音,我从村头走到村尾,嘴里唤着鸡,耳朵却在“听”春晚,心头那个着急与气恼就不必说了。结果那只母鸡自个儿回家休息了,害得我足足浪费了半个小时。大年初一,随爸妈和姐姐登老君山赶庙会,一路上人山人海,挤得不得了,可心头也是不慌不忙,因为我们聊头晚的春晚聊得一路兴起。

大略是年年看春晚看出了套路,吃年夜饭看春晚不再是唯一的内容,搓麻将嗨歌喝得一塌糊涂,节目丰富着呢!凌晨还要邀三呼四赶到老君山烧头柱香,不是非要去讨个什么好彩头,而是图兄弟姐妹们聚在一起安逸。山路上人头攒动,比白天还热闹。都是些年轻的面庞,戴着闪闪的面具,嘻嘻哈哈,青春真是一支快乐的歌,时代毕竟不同了!

记忆中还有一个特别的年值得一提。那是第一次随丈夫回老家过年,他家坐落在一个浅浅的小山丘上,房前屋后全是竹林和果树。大年三十的夜里下了一场南方罕见的大雪,第二天起来雪停了,天地白茫茫一片,树枝上挂着亮晶晶的丝丝冰凌,山塘里也浮了层薄冰,天空纯净得没有一丝云彩,几只小鸟欢唱着在林间跳跃。走在雪地里,呼吸着没有杂质的空气,心里想着以后的年年岁岁就这样两个人走下去了——这个美好的“年”让我憧憬着新的人生。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转眼又是一年, 记忆中的那些画面永远尘封在心间。”无论时光怎么流转,那些美好会永远尘封,不会改变,现代物质生活的丰富,不应该改变我们的“年味儿”。此刻的我,在骨子里仍想拥有一个传统意义上隆重的春节,让人在琐屑的生活中寻找到来自远古的声音。

-END-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文 馨

供稿:成都市新津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