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立心堂中书画印‖李桅
立心堂中书画印
李 桅
我的堂号“立心”,是师父仁寿仁公潘锡仁先生赐的。锡仁先生的爷爷即与刘文辉、邓锡侯等一起发动成都起义的著名抗倭名将植威将军潘文华。将军在其故里文宫,办了个著名的文华中学,并亲自撰书一联:“愿天下同文同轨,教诸生立己立人”。锡仁先生在收我为弟子后,即赐俺堂号为“立心”。横渠先生云,为天地立心。故锡仁先生之赐有真意有深意焉!
左:百年风华,右:龙印屏
“他喜欢画学”
我那曾在懋功当过森工的老父亲,生前提起他的幺儿,总是会说“他喜欢画学”。这让我一直很疑惑,俺这个文盲老父亲肿么会与右丞摩诘所传之大作《画学秘诀》暗合呢!
是的!我喜欢“画学”!从小就喜欢!我的母亲也不识字,但会画农村绣花的底稿。我很小就跟母亲学画这些,这些画稿很有些像工笔中的双钩线描。我的在生产大队上当赤脚医生的二家兄,于我的“画学”应该说有些直接的启蒙。
有次,我在泥地上用树枝画人。二家兄把我画的人的嘴角稍微改成了上弯状后,这个人儿就笑了。这让我觉得很是神奇!从此,画画成了我一辈子的追求!
不亦说乎
那时,我的课本、作业本甚至于考卷的空白处,都成了我画画的主阵地。小人书,成了我最主要的教材。上高一时,我代表班上团支部为学校团委出板报。我画了一组从连环画上学来的“一休”,引起中学里几位美术老师的重视。其中,有位何礼建老师,在文艺上修养极高。何老师的孩子何伟正跟县师范的方晓老师学习,准备考美校。后来,我才知道,方晓先生是徐无闻先生的弟子。我便跟着何伟一起学习,还试着去考了一盘川美。
名落“巴山”后,我还去大巴山下的通江洪口澌波乡的李立生先生的农民艺术学校学习过国画、版画、素描、剪纸等。在澌波乡上的学校,我见过两位向斯楼先生的学生,其中一位还向俺表演过用钢笔筒吹画的技艺呢。立生先生的女儿怀玉大姐,现在也是很有名气的剪纸艺术大师了,好像是在他们通江县上的文化馆工作。
生活的压力,让我放弃了在澌波的学习。后来,我考上了成都地质学院。初时,我素朴地以为,搞地质,在野外可以写生。后来,到部队。后来,又转业。应该说,这些年来,画画,对于我来说,基本上是一直坚持着的。近年来,在王建莫兄弟特别是老杨大大哥的引见下,结识了诸多书画界顶尖的大咖。再后来,在老杨大大哥的撮合下,我正式拜在了我国著名书画篆刻家潘公锡仁先生门下。于书画篆刻,算是真正走上了正轨。
再后来,在著名书画家杨秉懿、王秀芹两位大姐牵线下,又入了清华美院高研班,成了中国水墨高原雪山画派创立者李兵先生的弟子。
中国高原雪山画派创立者李兵先生
我学的是铀矿地质专业,选修过一门叫做“地质素描”的课程,去中蒙边境的乌后旗实习过,毕业后在罗布泊做过四年多的野外填图工作。卸甲还蓉后,“5·12”汶川特大地震后,被省上安排到雅安、石棉参加救灾、重建工作。玉树地震后,参加了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千名干部人才援助涉藏州县行动。九寨沟地震后,再次临危受命到蚕陵参加了灾后重建、精准扶贫等工作。因此,山水特别是雪山,于我来说,自然是熟之于眼里,记之于心中,写之于纸上的事了。我感到,自己于书画的理解,渐渐地好像有点登堂入室的感觉了。
近年来,我的山水国画作品特别是雪山画相继参加了四川大地书画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等书画展,参加了四川省首届乡村振兴书画展、四川省首届作家诗人诗书画展等大型书画展,参加了人民日报文创“艺以抗疫”等书画活动,加入了四川历史最久远的书画团体——成都市丙戌金石书画研究会,加入了成都市美协、四川省美协老分会,被四川西部中国、新文人、鱼凫、北京研山等书画院吸收为创作员,被四川大地书画院推选为理事、执行秘书长,被四川省新文人画院推选为副理事长。
龙福
“听说你字写得好”
我们常说,书画同源。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书画同体。元代大画家大书法家赵孟頫在《自题秀石疏林图》上诗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所以,我们一般称画国画的人为书画家,对国画一般都称书画或字画。书画家在国画作品上题款,一般会题“某某写”或“某某写意”。因此,一般来说,国画家基本上都是书法家,甚至好多还是篆刻家。
我在上中学时,曾在一次学校的书画比赛中,得过美术一等奖、书法二等奖。当时,我的老师礼建先生就告诉我,要画好国画,必须先把字练好。而且,一副完整的中国画作品,还需要题款,而且最好是题一首诗在上面,然后钤印。此之即谓诗书画印是也。从此,书法始终是我的一项日常功课。
到成都十里店上大学后,在班主任罗梅老师延引下,我与本系八五级的高少卿师兄一起合作,为学校的院运会设计制作了大型会标。会标上“成都地质学院”几个字,虽说是摹写的校牌上的主席的题字,但此举却奠定了我在大学期间“书画家”的地位。
我们上大学的那个年代,学校里正风行“勤工俭学”。在罗梅老师倡导下,我与几位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组建了个“书画组”,为同学们的各种活动画写海报,为班上、系里出板报、墙报,为系、院的各种小报、刊物做美编,为同学、老师们抄写论文,为各种大会设计制作会标等等。
但我深知自己的字还在门外。所以,当学校的老师何杰、章为龙以及系上八六级的王晓晨师兄举办书法班时,就报了名。何杰老师,是学校博物馆的,好像还做教学挂图等工作,图画的好,印刻的好,字也自然写的好。章为龙老师的草书写的非常棒。晓晨师兄的楷、行等体俱佳。当时学校好多院、系报刊的报、刊头,大都是晓晨师兄题的。让人甚为心痛的是,疫情期间,已易名为子铭的晓晨师兄已往生了!阿弥陀佛!
在这个书法班上,算是在书法上为我在今后的画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让我觉得更为欣喜的一件事,是我们这届毕业晚会的会标,是社科系的王皖宁同学找我设计制作的。为了第二天晚上的晚会能如期举行,我连夜加班设计、书写、镂刻、别字,熬了个通宵。晚会时,坐在学校礼堂欣赏精彩节目的同时,看着挂在舞台上的会标是自己设计制作的,心里自然是有点美滋滋的。
等我从楼兰转业回蜀都后,在学校“踏青文学社”及《校园论坛》杂志社成立30周年的纪念活动上,我写在纪念袋上的书法,再次让师兄弟姐妹们激动、感动。好多师兄弟姐妹们一见到我就说,“我们的美编又回来了”。
在部队上,我本来是搞技术的,在研究室工作。后来,政治部门来征求我的意见,问他愿不愿意到政治部工作,因为“听说你字写得好”。原来是在大学其间就熟悉我的引领我到部队的李文学师兄向政治部领导推荐的我。到政治部后,书画当然也就成了“工作”。但我在书法上真正的入门,还是在拜了潘锡仁先生为师之后。在师父细心指导下,从石门入手,又临李璧,再加王铎的圣教。如我国著名书法家邓代昆师伯言,“李桅的东西这下要得了”。
这些年来,我受邀参加了西安全运会千米长卷书写、四川省书画届联展等书法活动,书法作品入选了全国首届“大禹杯”书画摄影大赛作品集等,加入了成都、锦江等书协组织。
毛主席论原子弹
威虎山
亚丁印象
中通外直
“我就一直没断过刻印”
每当有人问起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篆刻的,我总会说,从中学起,“我就一直没断过刻印”。到现在,都四十多年了。
我们常说诗书画印。大概意思是一个文人,吟诗题壁,作画钤印,都是其常态。我们知道,齐白石以刻印著称,以画画为名。但白石老人却自诩,其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因此,诗书画印,于一个文人,于一个书画家,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我当初画画时,人言俺字不行。于是,就开始习字。后来,知道画上要题款后,还得盖章。于是,又开始自学篆刻。
最先,是给自己刻。被班上同学们看到后,同学们就纷纷让给他们刻。最早,我用的刻刀,是用家里大人用废的钢锯条自己磨好后,用布条包住另一头,再用麻绳捆好做成的。这种土法上马的刻刀,其实还很好用的,很锋利。
后来,到成都上学后,有次,在学校博物馆里见到一件何杰老师的印屏,不由大大地激发了我对篆刻的兴趣。
我上的是地质学院,专业就是与石头打交道。在一次结晶矿物学的实习课上,见到了做印石的原石——叶腊石,便向老师要了一小块,磨制成了一小枚印石,然后给自己刻了个笔名“二木”的印章。这枚印章,我一直珍藏着。从学校,带到天山下,又带回成都。
当时,从成都东站托运到新疆的几个纸箱,虽然自认为打包得比较结实,但到部队后,全散了,夹在里的很多印章都丢失了。还好,这个小印,居然还在,一直见证着我四十多年来的数千公里的金石书画之路。
前些年,微信甫兴。好多同学战友在群中、圈中,对我的第一反映就是,“我还有你给我刻的印呢”。
一位中学同学,叫陈德良,在村上做村干部。有次回老家,在这个甚至还是亲戚的同村好友同学处坐了坐。德良告诉我,当年给他刻的印,还一直在用着呢。
一个师兄,叫颜爱国。当年在部队时,这位优秀的师兄被他老家的一个军校看中了,在办理调动过程中,出了一点问题。后来,这个事件整得很复杂。在等待解决的过程中,师兄让我给他刻了枚“河洛浦流”的印章。现在想起,都很是敬佩这位师兄,觉得他真的是有其祖先复圣颜子“居陋巷”“不改其乐”的境界。
刻了几十年印后,当我自以为刻得还可以了的时候,遇到了恩师锡仁先生。在正式拜师前,还与师尊在对篆刻的认识上有过一点小小的争论。师父说,印宗秦汉,甲骨等最好不入印。于是,我就找了一抹多以甲骨入印的资料发给了后来成为了我的师父的锡仁先生。以至于师父很是“生气”,对老杨大大哥说,“嘢!这个娃儿要打翻天印哇!”呵呵!
著名书画篆刻家潘锡仁先生
虽然如是,师父后来对我说,就冲这点,“我就喜欢你”。搞艺术,就得有自己观点和追求!但是,艺术尤其是我们中国艺术,最关键的,还是传承,从师父的言传身教中守正创新,赓续文脉。入师父的崇州的无根山上的植荫堂后,秉承师父的“以书入印”“以书入画”等教诲,随侍左右,日日临帖,天天治印,时时习画,感到自己在书画尤其是篆刻上进步很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这几年,我的篆刻作品参加了四川文人书画展、成渝两地书画艺术精品展等书画篆刻展,加入了成都高新书画篆刻协会等组织。
或曰,李桅是个全才。在朋友眼里,我是一位诗人,一位作家,出过一些诗集、散文集;是西安外事学院的客座教授,四川文化网的编辑,还是华西徐悲鸿张大千艺术研究院理论室的主任......
但是,我知道,在艺术上,在理论上,在文学上,永无止境!路正长,应当不断精进!
作者简介
李桅,祖籍泾阳,生于梓州,字樯,笔名二木蔷薇,号立心堂主人、梓水先生等。汉语本科自考,西政军硕,浙大MPA。著名金石书画家潘锡仁先生入室弟子,中国高原雪山画派李兵先生弟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家协会、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书协、美协、丙戌会员,西安外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四川西部中国、鱼凫等书画院画师,大地书画院理事,新文人画院副理事长,文化网编辑,华西徐悲鸿张大千艺术研究院理论室主任。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毕业后,从军楼兰十五载。转业后,曾于西康、茂县等地参加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精准扶贫等工作近六年。常有作品发表、入展、获奖、被收藏,著有《盆边行走》等个人专著5部。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李 桅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