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重访石厢子‖彭树强
重访石厢子
彭树强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一个地方倘若缺少历史的支撑就不会有灵气,即使它的外表雄奇、俊美。石厢子位于四川省叙永县城南79公里的南面山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坝彝族乡所在地。名不见经传的石厢子,至今还流传着中央红军长征中战斗的经历,传颂着中央红军长征中伟大的创举,艰忘的往事。
1935年2月3日(腊月三十),中央纵队从古蔺太平渡出发,经叙永摩尼、安基屯、东瓦沟、普兴,抵达石厢子宿营。军委进驻石厢子后,鉴于川军主力集结在川南堵截,并封镇长江,西进不利。而川军的8个旅、滇军的8个旅及中央军周浑元纵队一部分已兼程驰援叙永,有向叙永城的红军部队进行合围之势。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央军委于当晚22时电令各军团“改以分水岭、水潦、水田寨、扎西为总的目标行动”。2月4日(正月初一),军委纵队在石厢子红军地方工作部召开群众大会,将粮食和财物分给穷苦老百姓,并与当地老乡一起欢度春节。3月5日上午,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周恩来说服大家,建议由洛甫(张闻天)担负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会上,政治局常委进行分工,决定由洛甫代替博古(秦邦宪)负责党中央总的责任。石厢子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毛主席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决定以迂回穿插、调虎离山、长途奔袭、待机歼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拉开了中央红军长征中举世闻名的“四渡赤水”的战略帷幕。
毛泽东二渡赤水,向遵义进军返回赤水途中打下娄山关,写下了气壮山河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叶霜晨目。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随后,中央红军佯攻贵阳,四渡赤水,历时53天,粉碎了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为完成伟大的长征奠定了胜利的基础。石厢子从此闻名于世,成为人们仰慕的红色圣地。
叙永县红军长征过石厢子过开心年陈列馆(石厢子彝族乡党政办公室 供图)
今年3月,我们沿着红军长征之路重访石厢子。石厢子像一颗红色的明珠,镶嵌在广阔的乌蒙山中。这里青山翠绿,草美花香,既有大山连绵不断的风光,又有江南水乡之秀美。山间红、黄、蓝、白桃花李花争相怒放,装点大山;山谷间公路在山中蜿蜒盘旋,环绕在这片红色的土地。
在石厢子,红军长征纪念碑在阳光下巍然屹立。这座大理石长方体建筑,碑体高5米,宽3米,碑体像一面红旗,直指北方。沿着山腰公路下行三百米,坐落着红军长征驻扎的遗址。一条50多米长的青石板路穿过小街,两边的房屋分别是红军的驻地。我们参观了朱德住地高坝子(石坝街小地名),毛泽东住地万寿宫,红军电台旧址苏维埃换币处和当年的石厢子会议遗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住过的房间,用过的床、马灯、电话机等各种遗物保存原样,展示了红军长征史实和200多件革命文物供人们参观。行走在青石板路上,你可遥想当年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伟大创举。现在,这里已成为人们观光游览的胜地,许多人从很远的地方慕名而来,感受伟人的气魄与风采,在这伟人神奇驻足的地方带回永久的珍藏。
路上,当地老乡告诉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石坝乡人发扬红军精神,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他们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转型,发展一村一品经济,实施乡村干部一肩挑,挑出了大山人生活的致富路,石坝乡变成了幸福乡。当年红军走过的地方,早已成为全县水果飘香的产业基地,香脆可口的冰脆李,甘甜美味的柑橘远销各地。还大力发掘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如今,这里高压铁塔,银钱飞舞。高速公路,飞奔环绕。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石坝乡人建洋楼、买冰箱、买彩电、玩手机、骑摩托……
石厢子,大山的精灵,大山的神魂。乌蒙山连绵不断,是红军坚定的理想与理念萦绕在这片热土。红军长征的伟大创举,将永远定格在这块崇山峻岭的沃野上,让世人永远传唱。
离开石坝乡,回望阳光下的石厢子,感慨万千。昔日红军长征艰难转战的石坝彝族乡,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石厢子红色旅游胜地。这里加快了乡村振兴的步伐,开启了时代发展的新征程。
历史留下这厚重的一页。石厢子,不朽的历史丰碑!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彭树强
供稿:泸州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