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端午特辑】端午的粽子‖杨岷

作者:杨 岷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6-24 09:55:34 浏览次数: 【字体:

端午的粽子

杨岷

端午节是我孩提时比较重要的节日。那几天,过道弥漫着淡淡的泥味和新鲜的草香,一大蓬艾草被捆成一束挂在门边,家家户户都是这样。这节把泥土、药材和自然气息带进寻常百姓家,还带着古老传说,让人无端感觉到一种文化底蕴。它不似过年那般激动人心,到处一片火红,它是绿的,艾草是绿的,棕叶是绿的,煮出粽子的水也是绿的……像一首小令,带着婉约的笑。

小时候,父亲就和着粽子把屈原的故事端到我的面前,吃粽子总会想起屈原,不过想得最多的还是粽子。我家的粽子有两类:甜的里面包蜜枣,咬开,枣子甜甜软软的,化在了糯米中,像给粽子上了一层彩妆;咸的里面包腊肉,油浸浸地,冷了吃更香。最喜欢到别家换粽子吃,两三下扯掉外面的绳子,急匆匆咬上一口,有的里面掺着绿豆,像天女散花般撒满整个粽子,别有风味;有的里面是花生,把整个粽子染上一层淡淡的红;有的打开呈淡黄,比一般粽子更软,那是放了碱的粽子,吃着新鲜可都没有我家的好吃,更多的是什么也没有,咬了一口再咬上一口,还是没有,不免感到上当。看看别家小朋友吃着我家的粽子,眉开眼笑,不觉愤愤不平,次数多了,换粽子也失了劲头。

我的父母是包粽子的能手,我们吃粽子的热情激发了他们过端午的热情。从市场上第一把棕叶的出现引起父母的注意开始,家中关于棕叶的话题一直要到端午节后才算完毕,因此,端午节在我们家不是哪一天的事情,有时长达几个月。最初是谈价格,今年的棕叶比去年涨了还是降了,后一阶段谈质量,叶子大还是叶子小。每逢买到满意的棕叶,还在门口,父亲就大声嚷嚷:“今天我买了很多好棕叶,过来看看。”这时你一定要去,不然他会举着棕叶到你面前,得意扬扬地,像捧着一束花,强令你放下手中的活一看。有一年棕叶又小又少,他们一等再等,终是没有等到自己满意的棕叶,母亲慌了神,大街小巷去搜,说是小的也行,不再挑剔了,可连小棕叶也没见着,最后竟然跑到农民家里,从别人家的竹子上去亲自摘了买回,山坡上又崴了脚,一瘸一瘸地回来。我们到外地读书,在家中缺了这一课,父亲就会在信中说:“棕叶买好了搁着,我们自己包了一些,不多,暑假回来给你包粽子。”

我们不在家时,父亲的粽子包得不多,那是假话。每年端午,父母要把家中那26厘米的高压锅塞满,整整煮上三锅才够,然后给战友送去。母亲把糯米淘好,细心地筛过沙子、石头,父亲把棕叶修剪好,也洗净,两人就对坐在桌子下,把线捆在桌子腿上,头挨头地包起来。母亲做事干净利索,粽子又大又有棱角;父亲脾气温和,包的多是小粽子,像工艺品,到我会包的时候常常三个人一块行动,累得头昏眼花,腰酸背疼。他们把粽子中的精品送出去,那些张牙咧嘴的,就留下自己消灭。我第一次学包粽子是15岁,我记得很清楚,我们家整整喝了两天糯米稀饭,喝得反胃。

如今我的记忆里还存放着一次特别的粽子。那只粽子,让我想起母亲拖着病恹恹的身子去买棕叶,佝偻着腰坐在那儿,执意替我包粽子的情形来,她弯着腰,我在一边轻轻地给她捶背……那是她给我包的最后的一次粽子,那个时候离现在已36年了。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杨 岷(攀枝花市西区地方志编纂中心主任)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