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防震中走来矍铄的文学老人——记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火先生‖周天元

作者:周天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0-10 11:14:49 浏览次数: 【字体:

防震中走来矍铄的文学老人

——记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火先生

周天元

我和王火先生已是19年的老邻居了。

前10年,我和王老住在城南的一个宿舍院里,都在同一幢的5层,中间只隔着一道20厘米厚的墙壁。可是我和王老很难碰面,因为我和他不在一个单元,他很少到楼下花园与人聊天。

最近9年,我和王老都搬到城西的一个宿舍院里,我在3幢4层,他住4幢2层,中间只隔着一条20米宽的花径。尽管我每天可从窗前望见他,可我和王老仍然很难碰面。

01

200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的《战争和人》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那天下午,我从机关赶回宿舍大院,碰见一些平时很难碰面的离休老干部,其中也包括王老。令我感到特别欣喜的是,王老还是那样红光满面,还是那样步履矫健,还是那样谈笑自如。如果是素不相识的人听他说话,还以为是年富力强的中年人,殊不知他已年届84岁了。大院里比他年长几岁的离休老干部,有的已步履蹒跚,有的已坐进轮椅,有的已躺在疗养院里。

5月28日下午,社会上风传又将有一次强烈余震。我从机关赶回宿舍大院,又碰见下楼防震的老干部们,并与王老聊了几句。当我从家里带了一些物品下楼,恰好碰见四川省作家协会副秘书长Y君,陪同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金炳华、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前来探望王老。我掏出随身携带的数码相机,咔嚓咔嚓拍了10多张。王老的女儿也用数码相机拍了一些照片,她见我的相机质量好一些,就嘱我帮她复制一套。

金炳华同志、铁凝同志与王老及其夫人凌老太太亲切握手

第二天下班回到宿舍大院,我将拷贝的照片给王老送去,他和凌老夫人、女儿都在家。王老再三请我屋里坐,我推说有事婉谢了。一个对文学暗恋近40年可从未出过专集的人,一个两鬓微霜仍对文学一往情深的人,面对全国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邀请居然拒绝,这实在让人不可思议了吧?

其实,王老已不止一次两次,也不止四次五次邀请我进他的家门。早在城南大院作邻居时,我所在机关的一些领导、一些部门负责人,甚至一些相关处室普通工作人员,都喜欢托我带信带资料给王老,因为王老是我们系统的知名专家,经常要参加全国和全省的一些相关会议,而且还多次肩负重任率中国作家代表团出国出境访问。我每次将托付的信件资料交给王老时,王老都非常客气地请我屋里坐,我每次都婉谢了。

金炳华同志、铁凝同志与王老亲切交谈(右一为王老的夫人,左一为王老的大女儿)

我之所以不愿贸然踏进王老的家门,是我认为那是一座圣洁的文学殿堂,我平生疏懒,两手空空,无颜见文坛父老!尤其是,王老是一位视文学为生命的长者,离休21年来一直笔耕不辍,屡有新作问世,我不能去打扰他。我深知从事文学创作和科学研究的人,最怕有人闲聊,扰乱了他的创作思路。鲁迅先生曾说过:“无端地耗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

王老真的是一位视文学为生命的人。20世纪80年代末,王老因长期伏案写作,眼疾复发,导致视网膜脱落,住进成都军区陆军总医院治疗,我曾陪机关第一把手前去探望。多年后,我才知道,王老的眼疾不是因为长期伏案工作,而是他1983年担任四川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期间,抢救一位落入建筑工地深坑的女孩,从坑道爬上来时不慎被钢管碰伤头部所致。虽然王老以后又转到上海治疗,保住了右眼,但他的左眼完全失明,而他仍然在文学的百花园里不停地耕耘。这样一位患有严重眼疾的老人,这样一位功成名就的长者,还对文学创作如此孜孜以求,实在令我等四肢健全、双目健康的后生感到汗颜。

王火老赠本文作者《战争和人》的亲笔签名

这次大地震前,最近一次到王老家送信件资料,已经是4年前的事了,当时王老赠我一本他亲笔签名的新作《禅悟》。这次汶川特大地震后刚刚一个月,王老又赠我一套2008年再版的他亲笔签名的鸿篇巨制《战争和人》。王老这部力作提笔于1950年代初期,脱稿于1960年代中期,毁失于10年“文化大革命”时期,重写于1970年代末期,第一部《月落乌啼霜满天》成书于1980年代前期,第二部《山在虚无缥缈间》成书于1980年代末期,第三部《枫叶荻花秋瑟瑟》成书于1990年代初期,1993年以《战争和人》为总书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结集出版发行,并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榜首。至此,这部长篇小说一如书中的主要人物,一如它的作者,度过漫长的艰难岁月,成为涅槃的凤凰,翱翔在万里云天,飞向那广阔的空间。

王火老赠本文作者《战争和人》时写的一封信

早在建国前,王老就已公开发表文学作品,很早就是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从建国初期提笔创作《战争和人》,到前些年推出新作《禅悟》,这期间王老还发表了很多很多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散文集和电影文学剧本。如果不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如果不是这一个多月来成都明显感觉的余震,我肯定还是很难与王老碰面,王老肯定还在他那“文学殿堂”里默默地耕耘。

王火老赠送本文作者的《九十回眸》

可喜的是,从防震中走来的王老,还是那样红光满面,还是那样思维敏捷,还是那样精神矍铄。我深信,以王老那丰富的阅历、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文笔、顽强的精神,他还会为我们创作出更多更美更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2008年6月22日初稿于成都浣花居

2019年1月23日再改

扩展阅读

王火及其作品简介

王火,本名王洪溥,1924年出生于上海。中共党员,编审,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1948年,王火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并留校任教。1949年为中华全国文协上海分会会员,上海解放时在上海总工会筹委会文教部工作。1950年,参与筹建劳动出版社,任副总编辑,创办《工人》半月刊。1953年,调中华全国总工会,筹办《中国工人》杂志,任主编助理兼编委。1961年后,在山东做过十几年省属重点中学和出版社方面领导工作,曾任山东省作协常务理事。1983年到成都,任四川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参与筹建四川文艺出版社,为第一任书记兼总编。1987年春离休。

20世纪4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出版作品30余部700余万字。代表作《战争和人》三部曲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炎黄杯人民文学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反响较大的长篇有《霹雳三年》《外国八路》《在忠字旗下跳舞》及回忆录《长相依》《过客蓦然回首》和《王火散文随笔》等。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以抗日烈士节振国事迹为题材的小说《赤胆忠心——游击队长节振国》在中央台连播,被改编为话剧、评书、京剧,拍成影视,译成外文在国外发行。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周天元(中共党员,四川省广播电视局退休干部。1968年12月成都九中毕业后,先后在成都郊区务农,西藏江孜戍边,青海格尔木支左。1973年退伍回成都上大学,毕业后在区直机关工作11年,在省直机关工作25后退休)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