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疫情防控】静默│刘德元‖静默吧 静默│余娟‖解封│姚章林

作者:刘德元 余 娟 姚章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9-16 20:29:16 浏览次数:469 【字体:

静 默

刘德元

真静啊?

这是2022年9月的第15个日子了。我居于20层高楼的窗户开着,哪怕楼下有一小片的树叶儿落下,也能清晰地听见它坠入尘埃的声音,昔日的车水马龙去了何处?

岁月风景挂在瞳孔呼吸的窗口,留在身上的,只有柔软而无味的静默,如无形之水瀞透肌肤。这大半年路过的日常风景中,是9月让我静下来,让我们静下来,它是工作和生活以外的一种静默,也是自然轮回的一种结果吗?就摆在9月,作为更深的梦的背景。

人究竟如何才能构建自己辽阔的精神宇宙,把这大半年碎片的思绪做一个归集。若片刻没有意义,时间就没有意义。

静下来,在这个秋天,从文字里看到远方的风景。

人活着,都在寻找一种自由,有时候,通向自由的路,架构在当下的时空之外。20层高楼的距离,它日常的美,和屹立在生活中的气度与质感,依然让我无法相信,这是一种静默,面对之前外物喧嚣和时间的一连串问号,它独特的镜像和飘摇的树枝,只保留恰好的光泽。以为通向未来的路,其实只是通向过去。我能听见内心深挖隧道的声音。在静默中渐行渐远?

就这样静默吧。

我在20层楼的高度,可眺望的天边,乌蓝灰色的云紧紧相依,随后消散,我感到城市慢慢变软,坚硬的建筑秩序在微凉风中被静静改变。

但,阅读和写作,都不会消亡。我的朋友在静默中浅唱低吟:“高高举起月饼/仿佛托起天眼/期盼那/天外的回音//探寻南北极点/感应大地撕裂的疼/和面对面的间隔//我举起一杯没有桂花的/桂花酒/为了那月那冰那魂/那个回音”。文学就是这样,它从来都属于少数人,但不是私人物品,它的独特魔力也在于它既在时间之中,又超越于时间而存在。在文学这里,个体才是最大的量级,静默不存在于肉体,存在于灵魂。

今天静默,读小芳老师《二姐在集中隔离的日子》,就是再一次体会人在世间行走中的一段静默。她仍在时间之中,距离,以静待一个疏朗的秋天:“我的牵挂并没能筑成一道牢固的墙来阻止奥密克戎的入侵,我借亿万丝月光也编织不出坚固的囚笼限制奥密克戎的扩散。”小芳老师的柔情让人泪目,二姐的静默给人坦然。一个人永远可以为自己的内心留一片静默的天空,以抚慰命运的残酷。让那些真实的疼痛和盐分以一种美的方式慢慢蒸发吧,因为只有静默值得我们怀念。

习惯了在凌晨6点醒来。楼下,有居民隔空喊话:“大白”你们辛苦了!看到这里,我泪湿双睫。好静的早晨,窗外依然是窸窣的虫鸣和流淌的夜光,而内心是安宁是静默。仔细想来,这么多年,静默赋予我最珍贵的东西:广袤的自由,平静的心和一些想象。沐浴在其中,获得完整而上升的自己,获得灵魂与爱意。

静默的日子,喜欢未弋的《倾听月光》:“中秋节来了//居家,心情被‘新冠’侵扰/凭窗凝望/云天寂寥//月圆在心中/与儿孙千里共婵娟/我只在咀嚼月饼的孤独中/倾听月光”。这首诗只有月色寂寥,以及和亲情的关系重新端回与月光对视的平等高度,是一个人在静默中的心灵表达。静默的写作不应该让语言暴戾。

我在静默中等待。为了找到一块静默的石头。

在静默的时候,阴影垂下睫毛。窗外雨,镜中秋,都只是一种自我的静默。

这些年情绪上的攀爬、跌落,都不过是——想要活在静里。曾经有过一段孤独而快意的岁月,与人群格格不入,却总在心上释放静默的光芒。

明,暗,都静默于心。秋夜虫鸣令我想起2018年9月,那时没有疫情一说,我夜宿峨眉山洪椿坪,暮色四合,山光似莲瓣初开,湿漉漉青霭自山谷来,如团团明脂含满古树之绿梢,继而不断扩散,山寺无雨,翠湿人衣。入夜,寺中寂寂佛灯,照破光阴黄昏,绿光渐收,树冠漏下耀光,映于积雨,明影暗影四散,枝头不时有雨点滴下,亦有白果从古银杏落下。归巢之鸠掠过,两只,三只,鸣声甚切。晨起,披一堆青黛光,我把静默带走——那份保留,对于静,今天我仍有渴望——我是静默的学生。

静默岁月。那时,口袋里还有梦。人生往前走,可能总会少一些轻脱。静默中我再一次叩问,人究竟如何才能构建自己的精神宇宙?我的静默的灵魂呵!

当静默的颜色与水波融合,可以清晰地显现真正属于人的时间的质地,粘稠而带着褶皱,有区别于另一些生命的密度与重量,来自自我与疫情的双重挤压,塑造、投射、挣扎、摧毁和修复,一种复调式的流逝,且必然包含着回溯。我们静默在自我的疆域,也静默在他人的河流,正是这样,“孤独”“记忆”“静默”才成为一个可能的命题。在无人小径,独自享用静默背面的光,有一些梦要潜入夜里,鸟鸣是清晨可信的静默。

来自远方的风、河流和风景,涌进静默的渠道,树欲静而风不止,贴在时间磨盘上人的碎片,转动,无数个静默和冷梦。

寻找铺满银杏树叶的小径。薄雾散去,静默依然。

我很少回忆过去的岁月,每次回想起来,其实最能带给我静默感觉的就是这个秋天,喜欢静默发出的空寂的声音,在键盘和静默之外,有一种笔触既不伸向过去也不伸向未来,有一股静默在身体里:美幻,尝试宁静变迁,用夜雨清洗生活苦役,用梦里氧气,穿越人海呼吸,静的星辰,你是否听见?

天边溢出浪痕,云带上静默,而高飞的鸟越来越远。从那儿望向星辰,在具有衰败气质的弧线中,感受生命知觉的包围。没有什么比静默记录、讲述这些纷杂更有趣,每个人都可以借此寻找可以悠枕的谷草。最好谁也不认识,淹没在这被钢筋混凝土掩埋的静默中。我们有多个时代:浮躁的、静默的、词语的、记忆的,你说谁能更好?

“谷雨天山净,白瓦生琉璃。望远窗中客,一雁一江亭。”

真好。在静默的大街上,在静默的楼道中,我们仅拥有自己。夜里雨声,有些静默会持续一生,有的快感会毁掉一生,恒久地笼罩在记忆里,我们都不会消逝,我们拥有对过去岁月的统治。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今读这静夜之思,觉得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同味,原来心无杂音,即可盎然。静默中,寂柔山色延展在树的呼吸中,不归,也是归。

9月,时间在这里获得层次、纹理,而不仅仅是流逝。我们面对面静默,抽烟、喝酒、品茗,然后敲打键盘,对理想和时代有不一样的憧憬,如《饮一片月光,医治夜的彷徨》:“祝福语,从一块屏进来,又出去/那些湿濡的词汇/坐在我坑洼的最深处/我用花好月圆去安顿……”“让越来越黯的天色/与热辣的生活,离我们更近//播下月光的种子,无月的夜/比怀抱皓月更富有/那些‘大白’的身影,喂我一片月光/医治这夜的彷徨”。二愣这诗,让我怀想,让我淡定,让我坦然,让我静默!

静默吧,彩虹升起,疫情在静默中逍遁!

静默吧 静默

余 娟

此时的夜空静默。

街道、大道静默。写字楼、商厦静默。春熙路、太古里、宽窄巷静默......

霓虹灯诉说着孤独。

无数条长蛇阵的核酸检测队伍,在雨幕中缓缓流动。从伞沿落下的雨珠,打湿脚下秋草的眼眸。口罩欲说还休。

与白衣对坐。张口,想对他(她)道一声辛苦,珍重,热泪却夺眶而出。一根根棉签,把蓉城人的生命绿色深情涂抹。

扫码,亮码,远程办公,延时开学。一米和一米,隔不断蓉城人胸中温情脉脉;一栋楼与一栋楼,大成都,封锁不住两千万人战胜病毒的坚韧执着。

忽然怀念那消失的喧嚣了。还有长年为生活而打卡拥挤的人潮,此刻是否都安然无恙?小区那些爱玩河沙、爱打水仗的孩儿们,是否也都快乐健康?

从黎明到黄昏,从黄昏到黎明,无数志愿者、社区小伙、保安门卫,风里来雨里去,负重逆行的身影,为这座城市包扎伤口。

静默吧!空一座城,守一座城。

静默吧!只待静音关闭响铃开启,古老的蓉城烟火回归,再现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解 封

——社区抗疫亲历掠影

姚章林

“解封啦!解封啦!”

2022年9月15日零点,鞭炮声、欢歌声、秋雨声,汇成一曲欢快的交响乐,划破社区的夜空。人们欢呼静态管理半个月的社区大院终于解封了!

人们喜形于色,奔走相告,互相庆贺。更可喜的是,社区居民阳性患者军军,正好赶上社区解封之时,治愈归家。

“对不起,因为我的感染,连累大家。”眼眶闪着泪花的军军,深深地当众三鞠躬。

军军是一家路边餐馆的小老板。9月1日早上,他在医院最后被确诊为阳性患者,当即被隔离住院治疗。他的父亲、妻子、儿子也被隔离观察。

正常的生活,一下子被打乱了。军军吵着要回家拿换洗衣服、牙膏牙刷用品……

“用不着,”一位主管护士热情耐心地解释:“医院一切都准备好了的,放心吧!”

说是隔离治疗,实际有所限制自由。核检、治疗、睡觉、同室聊天、吵架……日复一日,度日如年。

可赞的是,守规、配合、静养,凝聚着一股强大向上的正能量!

军军隔离治疗去了,社区当即打围,实行静态管理,与世隔离。几千人的大社区,吃、住、行顷刻陷入窘境。

然而,社区党委一声号令,党员、青年、男女争相挺身,一支一百六十余人的志愿者队伍踊跃聚集在党旗下,风雨无阻,并肩抗疫!

核酸检测点维护秩序,楼栋、家门口执勤,行道、院坝巡查,油盐菜米挨家转送,无不留下志愿者的踪迹、身影,而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张大妈,突然患病,志愿者立即联系“120”送医院;

王爷爷,脚伤不便,志愿者搀扶做核酸;

李师傅,抱病卧床,天使们上门做核酸;

街社党委同志,昼夜值班、送温暖。

……

军军两次检测阴性出院,社区符规解封,夜空一阵甘霖沐浴大地、滋润心田、荡涤朗天。

弹指一瞬间,它却是人生一道坎,成都抗疫的缩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刘德元(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余 娟(笔名语涓,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姚章林(74岁,退休记者,四川诗歌学会会员,四川省老年诗词创作研究协会会员、理事,《巴蜀诗词》微刊编辑)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