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一曲成都交通人的“奋斗之歌” ——张建《锦城之舟:成都公共交通车辆影像志》读后

来源: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2-02-04 17:48:20 浏览次数: 【字体:

□林元亨

张建近几年相继推出了他的“公交系列”《从清朝开来的的士》《百年车风景》《成都公共交通70年》,2021年,又带来他的新作《锦城之舟:成都公共交通车辆影像志》,首次以公共交通车辆为主题,具象化呈现了成都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脉络,谱写了一曲成都交通人的“奋斗之歌”。

该书分为“公共汽车电车影像与纪实”“出租交通工具影像与纪实”“地铁列车影像与纪实”三章,以珍贵的影像为叙述核心,以第一手详实的数据、原始的资料、亲身的采访、生动的细节,图文并茂地反映了成都从人力黄包车、人力三轮车、公共汽车、无轨电车、出租小汽车到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等公共车辆的历史变迁。

翻读《锦城之舟:成都公共交通车辆影像志》,每一张影像都是如此珍贵,许多故事鲜为人知。打造了首批公共汽车的棉花街,“大万国”与“大道奇”,“喝酒”的公共汽车,1958年的双层公共汽车“火炬号”,1959年三联式公共汽车“锦江号”,从1957年首辆“女子教练车”、1958年首个“女子教练班”到1960年成都第一条“红姑娘专线”……成都人有说不完的家珍与励精图治创造的数个国内、省内第一。

难能可贵的是,直到今天,读到“红姑娘专线”创新推出的“体贴乘客24法”(20种“遇乘客”和4种“遇天象”)依然让人感动。20种“遇乘客”,不同的情形有不同的服务。如在售票员“遇周末的乘客”时,应对服务为“亲友同志周末会,乘务人员要体会,一次能上完,别让等下回”。这个应对服务的核心是让周末亲友团队不因乘车而分散。在售票员“遇老年乘客”时,应对服务更加贴心,即“年老上下行动慢,大娘脚小不方便,尊敬老人是美德,上下挽扶不厌倦,主动为她找个座,问长问短不嫌烦,提醒下车早准备,千万莫使坐过站”。在售票员“遇农民乘客”时,即“农民来蓉道不熟,处处询问不迷路,我们对他要耐心,地点方向讲清楚,必要时候代找伴,免得让他走迷糊”。五六十年前,成都的公共汽车女售票员就是这样为民服务的,“体贴乘客24法”为一个城市的温度和生活美学做了最好的注脚。

从中国第一辆双层公交汽车,到第一辆无轨电车,到第一个“成都牌”、第一条成都“大地铁”,以及成都出租交通工具的繁荣,张建来之不易的影像与仿佛信手拈来又不无精到的文字,述说着70年来成都人关于公共交通的集体记忆。

“其实,成都在不同时期制造和运营的每一款公共汽车或公交车,都是一面镜子,时时刻刻映照着那个时代的人们以及他们城市的样子。从时间岁月的角度看,这些车辆便是成都的一个流动的博物馆。”张建写道,“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是一个城市的动脉,而公共汽车或公交车恰恰是这个城市的‘城市之舟’。在成都历届政府的眼里,它还有一个大功能,公共汽车或公交车始终是‘民生工程’的一个大载体。”

张建的《锦城之舟:成都公共交通车辆影像志》,无疑给了我们一个显微镜,从公共交通“一斑窥全豹”,谱写了一曲成都人继往开来、一往无前的奋斗之歌。

来源: 四川日报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