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笔耕墨园 情寄丹青——王盛烈的艺术足迹

来源:光明网-光明文化 发布时间:2021-08-22 14:00:33 浏览次数: 【字体:
  【红色印记】

  光明日报记者 荣池

  画里,苍莽的大地一眼望不到尽头,清晨的雾气仿佛还未散尽,朦朦胧胧。农夫与两匹耕马并行于田间,满头银发的他低着头,若有所思,安详的面庞与稳健的脚步传递出平静而笃定的力量。这幅名为《耕者》的中国画,于近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王盛烈艺术展”中亮相,画中质朴而坚定的“耕者”形象,也是画家王盛烈一生的写照。

笔耕墨园 情寄丹青——王盛烈的艺术足迹

耕者(中国画)  王盛烈

  王盛烈的名字是和中国当代美术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现实主义美术大家,他耕耘不辍,坚持画品与人品统一,崇尚信念和实践一致,为中国现实主义美术创作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自觉践行着时代赋予他的艺术使命,更践行着“耕者”二字,其众多经典创作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印记。

  徐悲鸿以西方写实技法引领中国画创作新风,蒋兆和以《流民图》铸就中国画新表现的里程碑。现实主义美术创作在多重洗礼和淬炼中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更代表了艺术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正是在此精神的指引下,王盛烈作出了那个无悔一生的选择——从油画转而投入中国画的创作,开启了他在现实主义创作上的耕耘之路。

笔耕墨园 情寄丹青——王盛烈的艺术足迹

不爱红装爱武装(中国画)  王盛烈

  王盛烈成长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追求民族解放的时代。在他八岁那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民族灾难和自身经历唤醒了王盛烈强烈的忧患意识,这深刻影响着他此后的艺术创作,为其代表作《八女投江》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作为中国当代美术史中的经典作品,中国画《八女投江》描绘了东北抗日联军八名女战士顽强抗击日军的壮烈场面。作品没有直接描绘敌人,而是把画面聚焦在阴云密布下,浊浪滔滔中顽强斗争的女战士身上。画面中,八名女战士相互搀扶,从容走入湍急的江水,共同构成富有雕塑感的人物群像。其中两名女战士扶着身负重伤的战友,眼中充满对侵略者的仇恨与蔑视。王盛烈把自己悲愤的情感融入坚实、浑厚的积墨皴擦之中,整个画面被浓重的悲怆气氛所笼罩,令人动容。展览中,这幅歌颂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的鸿篇巨制,与《海风》《不爱红装爱武装》等经典作品同台呈现,以浓郁的时代气息,记录下人民战士的昂扬斗志,生动诠释出中国水墨画在反映重大历史题材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具备的丰富表现力。

  王盛烈用自己的众多艺术创作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抗争。同时,画家更将他对祖国人民怀有的无限热爱,以及对普通劳动者的深厚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中。除了有着自画像意义的《耕者》外,我们能在《军民修水库图》中看到军队与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能在《阅读》中感受到质朴的劳动者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还能在《家乡的孩子》中体会真挚的山乡情味和鲜活的童年趣味。为了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使作品更加真实而生动,王盛烈时常去工厂、乡村写生,在最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美的闪光点。按他自己的话说:“脱离真实生活的作品是苍白而无味的,很难唤起大众在情感上的共鸣和默契。”

笔耕墨园 情寄丹青——王盛烈的艺术足迹

八女投江(中国画)  王盛烈

笔耕墨园 情寄丹青——王盛烈的艺术足迹

军民修水库图(中国画)  王盛烈

  晚年的王盛烈依然辛勤耕耘在其浩瀚的墨园之中,荷花成为他此时笔下常见的题材。“父亲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表现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崇高品质,如同他笔下的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正如王盛烈之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铁牛所说,在不断自我突破的过程中,王盛烈的绘画走向了更为深邃而悠远的艺术境界。纵观其一生的创作硕果,笔墨挥洒中流露的,是他为人为艺的一片赤子之心。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15日 09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