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人民的小康》:全景式展现决胜全面小康的伟大征程

来源:光明网-光明文化 发布时间:2021-08-15 14:00:20 浏览次数: 【字体:
  作者:唐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高级编辑)

  在国家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之际,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五集专题片《人民的小康》应时而出,备受关注。该片近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全景式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壮举,深刻诠释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圆满实现的伟大成就和主要经验,生动描述了广大干部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道路上的感人故事和精神风貌。

  《人民的小康》成为系统梳理中华民族迈向小康历程的影像教材。在第一集《一诺千钧》中,讲述了关于“小康”的厚重历史积淀。《诗经·大雅·民劳》就写道:“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礼记·礼运》则将“小康”描述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状态。它们都表达了古人向往幸福安康生活的朴素愿望。

  专题片回顾党的百年历史,从建党初期革命者对“农民变为小康者”的美好愿景,到新中国成立使小康之路、大同之路有了坚强的保障,从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到党的十三大以来一次次稳步推进的战略规划,《人民的小康》以时间为线索,为观众描绘了一幅小康社会从梦想到现实的史诗画卷,观后令人心潮澎湃,深受教育和启迪。

  《人民的小康》注重将大叙事和小叙事有机结合,用镜头跟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迈向小康的印迹,成为生动记录普通人实现小康生活的宝贵影像档案。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人民的小康》第二集《脱贫攻坚》中,摄制组深入全国各地,讲述了一个个充满“凡人心”“烟火气”的小康故事: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曾经的穷乡僻壤如今成了小康示范村,“养蜂苗绣勤致富,旅游民宿生意忙”;在河南光山县东岳村,从大城市返乡的创业青年带领乡亲发展本地麻鸭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路子……《人民的小康》以大视角、小切口,全方位呈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全面”性。“全面小康”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的、物质的概念,也关系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关系到普通群众的“幸福感”指数。

  在第三集《民生福祉》和第四集《美好生活》中,集中展现了今天的中国人在医疗、就业、住房、养老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所拥有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除基本民生之外,片中还从环境保护、教育建设、文化生活、城乡发展、平安中国等角度,展示全面小康为人民群众带来的“高品质生活”。

  作为一份影像档案,《人民的小康》除了点面结合的讲述外,所披露的一系列统计数据使这份档案更具说服力,如“8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医疗点”“中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提高到39.8平方米”“100%建制村实现直接通邮”等。

  《人民的小康》通过五集不同主题的阐述,使人们清晰了解到,对于一个矢志复兴的民族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因此,《人民的小康》又是一篇激励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继续奋斗的影像宣言。在《人民的小康》的最后一集《关键一步》中,以一个新生命顺米的诞生为线索贯穿,带有展望未来的鲜明寓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都憧憬着更加美好的未来。然而,在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后,面对新形势,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中国如何布局?片中提出这一问题后,重点展示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十四五”规划蓝图,并通过专家进行了解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调整昭示着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百年风华,不负初心。《人民的小康》在全景式展现决胜全面小康伟大征程的同时,传递出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领导是关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09日 09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