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强化制度保障 发展戏曲文化

来源:光明网-光明文化 发布时间:2021-08-11 14:00:19 浏览次数: 【字体:
  【资政场】 

  作者:王馗(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

  中国人对戏曲的认知,往往是从幼年开始,大多与受上代人的潜移默化有关。传统生活中的广场、庙会、节庆,现代生活中的剧场、电视、娱乐,都成为戏曲驻足心灵的起点,犹如一粒种子的开枝散叶、生花结果,伴随着人的成长与老去,最终戏曲成了生活不能缺少的内容,成了中国人的生活趣味、审美形式,也成了中国人的生命礼仪、集体记忆。

  然而,文艺市场化与大众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使得传统戏曲的观众逐渐流失。在当代新观念、新审美、新娱乐的映照下,传统戏曲面临着生存困境与文化误解。不可否认的是,新一代青年人对传统戏曲缺乏足够理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的文化教育中戏曲文化教育的缺失,来自他们的现代生活方式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这种基于生活转型而出现的艺术认知落差,让偏见与误解相沿已久,直接造成了文化传承中对戏曲的不自信。戏曲职业队伍的不稳定,特别是戏曲人才难以为继;戏曲受众群体的边缘化,特别是青年观众的渐行渐远,都成为戏曲发展不断趋于颓势的形象说明。伴随着城镇化的高速推进,戏曲在广大农村社区所依存的传统生态也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戏曲立足于传统农业社会的诸多环境已经不复从前,而戏曲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诸多条件亦不充分,这都成为戏曲文化生态的现实挑战。

  随着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我国戏曲传承发展逐渐迎来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环境和发展机遇,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戏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剧本扶持工程扶持戏曲新创精品作品,戏曲振兴工程中“名家传戏”、人才培养工作等内容侧重于戏曲专业人才培养和戏曲优秀剧目的传承展示,戏曲进乡村、戏曲进社区、戏曲进校园等工作聚焦戏曲演出和受众群体培养,将戏曲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则重在推进戏曲公益性的传播推广。对戏曲文化各领域的扶持与提升,共同推进戏曲文化空间的整体营造,显示出当代中国社会对于建设新型戏曲文化生态的积极努力。对戏曲文化生态的修复与重建,既回应了变化中的时代审美对于戏曲艺术的新诉求,也回应了发展着的中国社会对于戏曲文化的新要求。

  今年是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周年。20年来,昆曲艺术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前所未有的发展,对提高全民族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起到了重要作用。20年间,昆曲以鲜明的制度化保护、专业化保护、学术化保护和生态化保护,标识出戏曲保护的重要经验:制度化保护,即通过国家的政策、法规和地方有效的行政管理来推进昆曲艺术建设;专业化保护,即通过符合戏曲艺术规律的法则来提升昆曲在出人、出戏、出影响力的专业化程度;学术化保护,即通过学术科研手段来强化昆曲文化的深度阐扬;生态化保护,即通过社会各类型群体参与昆曲艺术的实践来营造戏曲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经过20年工作推进,不仅昆曲文化研究得到较为充分的理论建构,“昆曲学”的学科体系隐然可见;而且传统经典与当代新创的昆曲艺术精品持续在舞台上演出,完备而鲜活的昆曲艺术体系在传承中得到扩容,特别是以年轻知识群体为主要构成的“曲社”不断在高校、社区涌现出来。

  昆曲艺术整体性保护成就推动着昆曲新生态建设,这种成功经验同样体现在粤剧、藏戏中。粤剧实践了类似昆曲的保护道路,同时通过《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等学术成果,广泛团结粤剧流播区的老中青传承者,让最容易消失的表演艺术得到文本记录和演员代际传承。值得一提的是,粤剧在传承发展中始终保持着粤剧商业市场的维护,将市场作为生态的重要组成内容,这同样暗含着粤剧文化植根于城市商业的文化传统,也契合着戏曲在当代本该具有的市场诉求。而藏戏在遵循国家各项保护经验的同时,充分尊重其口头性、民俗性的特征,在以“戏师”作为藏戏核心传承者的基础上,推动建成150多支民间藏戏队。借助非遗日宣传推广非遗文化的契机,在望果节、雪顿节等传统节日庆典进行民俗演出、广场演出的同时,打造“藏戏演出季”的藏戏展演活动品牌。每年始于非遗日,终于雪顿节,在近两个月中荟萃展演优秀民间藏戏队的经典剧目,由此形成保护藏戏文化传统的藏戏演出新生态。

  成功的戏曲实践所创造的新型戏曲生态,显示出戏曲融入时代、走进生活的生命力。只要能够维护好中国戏曲文化基因以及由此建构的戏曲新生态,戏曲文化传统终能在新时代再焕生机。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07日 11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