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应急条件下的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对疫情期间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的思考

作者:张希圆(国家发改委价格司)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发布时间:2021-07-11 09:00:11 浏览次数: 【字体:
  作者:张希圆(国家发改委价格司)

  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粮食连年丰产,肉蛋菜果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老百姓“米袋子”越提越稳,“菜篮子”越拎越足,为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充足底气。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我国强大的民生商品供应能力、流通能力、调节能力,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提供了坚实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疫情期间,全国生活物资保障总体平稳,粮油肉蛋菜等民生商品价格没有发生大幅波动,深入分析疫情期间的民生商品价格运行表现和稳价措施,对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保供稳价机制,保障基本民生和社会稳定,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好局、起好步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应急条件下民生商品保供稳价的重要意义

  应急条件下的保供稳价工作关系群众安危,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大局稳定。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密切关注疫情对市场供求的影响,做好居民生活必需品保供调度,防止物价过快上涨”,为各地各相关部门做好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提供根本遵循。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切实做好应急条件下保供稳价工作。

  (一)在任何情况下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供需形成冲击,影响居民就业,进而影响居民收入,民生商品市场面临更强预算约束。同时,应急条件下,民生商品生产加工流通往往不畅,出现市场供应总量趋紧、结构变化,居民生活质量可能受到影响。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做好应急条件下保供稳价工作,确保基本民生得到可靠保障。

  (二)做好应急条件下的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是稳定市场运行的基本任务。“粮价是百价之基”,食品价格可以通过影响预期、工资-物价效应和非食品价格对总体价格水平带来持续性影响。自2019年下半年至去年上半年,同比CPI面临的上涨压力较大,而食品价格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粮油肉蛋菜等民生商品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也是消费品价格的基础,民生商品价格如果出现大幅上涨,将使应急条件下的经济运行秩序更加复杂。做好应急条件下的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生活必需品价格在一定波动范围内运行,有利于保持价格水平可控,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三)做好应急条件下的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保障民生商品供应、稳定民生商品价格,对稳定居民预期、增强社会信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部分地方居民进行自我隔离、小区封闭管理,民生商品供应的质量和价格有保障对群众情绪稳定、安心在家、支持疫情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疫情期间民生商品的价格表现和稳价措施

  价格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发挥着经济运行“晴雨表”“温度计”作用,灵敏反映着供需两端的细微变化。疫情期间民生商品价格一度面临较大压力,党中央科学周密决策部署,各地各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保供稳价举措,成功实现民生商品价格的平稳回落。这一时期的民生商品价格运行和稳价举措可以为进一步做好应急条件下保供稳价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一)民生商品价格一度面临较大上涨压力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全国生活物资供需受到明显外在冲击,民生商品价格一度面临较大压力。疫情暴发与春节假期时点叠加,民生商品的供应原本即将低载荷运行,突发疫情来临,显著改变了供需结构和居民预期,市场发生相当大的变化调整。

  一是从生产环节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肉菜生产供应均面临较大压力。近两年的非洲猪瘟疫情对猪肉产能造成冲击,存栏离往年正常水平本就有一定差距,屠宰加工还受到影响。蔬菜虽然总量充足,但疫情暴发后,农村生产受到影响,在田蔬菜生产和销售出现困难,不能及时转化为有效供应,进入流通环节的肉菜供应总量受到影响。

  二是从流通环节看,疫情发生后,一些地区阻断交通运输,“封村”“封路”,对经过重点地区的司乘人员执行隔离措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生商品的供应链,对蔬菜等鲜活农产品的影响尤为明显。批发市场、经贸企业对疫情估计不充分,营业率不高,备货不足。疫情严重地区还实行了交通管制,城市内部交通严格管控,民生商品到零售环节的运输也受到较大影响。

  三是从零售环节看,受部分工作人员已经返乡等因素影响,零售环节面临较为突出矛盾。部分农贸市场因人手不足、疫情防控等原因暂停交易,商超压力激增,导致出现部分民生商品不能及时补货上架,群众在商超排起长队等问题,影响“最后一公里”供应。

  这些存在问题很快反映在民生商品价格变化上,疫情初期,肉菜价格出现明显上涨,至1月末,全国猪肉平均价格较年初上涨超过10%,禽肉价格向上快速小幅攀升,蔬菜价格明显上涨,大白菜、黄瓜等品种已积累较大涨幅。疫情重点地区受到影响更为明显,1月23日武汉采取更严格的防控措施时,猪肉价格已近40元一斤并居全国前列,蔬菜价格较年初出现较大幅度上涨,保供稳价工作面临较大压力。

  (二)千方百计增加生活必需品供应

  关键时刻,党中央作出决策部署,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设立生活物资保障组,千方百计增加生活必需品供应,全力以赴做好武汉等重点地区的生活物资保障工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多部门组成的生活物资保障组聚焦问题、全力推进、高效运转,有力保障全国和湖北省、武汉市等重点地区民生商品供应。

  一是备足库存储备,科学精准投放。疫情发生后,国家通过加强市场粮源调度,组织拍卖政策性粮源,保障粮油市场需求。我国还建立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粮食储备体系,大中城市建立了一定数量的成品粮油储备,面对苗头性的消费量上升和短时集中采购,各地可向市场灵活投放,实现供求平衡。春节假期结束后,持续向市场公开组织投放中央冻猪肉储备,释放保供稳价信号,平抑价格波动,并对武汉及湖北其他市州安排应急储备,备投当地市场;部署北方大城市投放冬春蔬菜储备,合理安排零售终端投放布局。

  二是加强供需对接,促进复工复产。针对疫情对肉菜供应产生的影响,印发猪肉和蔬菜等重要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实施方案,指导各地做好保供稳价工作。各地严格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采取有力保供稳价措施。各有关部门和地方通力协作,促进民生商品生产、流通、零售衔接,打通应急条件下生活物资供应链。特别是针对湖北武汉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启动九省联保联供协作机制,相关省份持续向湖北调运生活必需品。同时,促进重点保供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并提供政策支持,支持全国超市门店在疫情期间保障供应、稳定物价、持续开工,逐步恢复和加强民生商品供应能力。

  三是打通交通物流,畅通“最后一公里”。疫情防控期间,免收全国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有力推动地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同时降低民生商品物流成本;对运送生活物资车辆按照不停车、不检查、不收费、优先便捷通行的原则,畅通“绿色通道”。为便利车辆进出湖北,设置五个应急物资道路运输中转调运站,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相互协调配合,建立即时沟通机制,确保铁路、公路、民航、港口“路路”畅通。此外,针对武汉及湖北其他市州在社区封闭管理后“最后一公里”出现的问题,通过充实配送力量、发挥市场作用、加大财政支持、加强市场监管等手段,真正打通“最后一公里”。

  四是加强分析监测,稳定社会预期。疫情发生后,各地加强价格监测预警,认真开展市场巡查,相关部门进行密切跟踪、分析研判,关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妥善处理。同时,高度关注舆情,了解思想动态,做好新闻宣传,向社会释放正能量,及时解决反映问题,回应大众关切、增强社会信心。

  (三)民生商品价格平稳回落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不懈努力,生活物资保障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至2020年4月末,我国36个大中城市粳米、富强粉平均价格与年初基本持平,疫情期间发生的来自预期和行为偏差的需求冲击未对米面油价格造成实质性影响,保障了全体中国人民在疫情期间基本生活需求。

  前期出现波动的肉菜价格均很快回落。猪肉价格从比较高的水平回落,至武汉“解封”时,全国36个大中城市猪肉(精瘦肉)平均零售价格约每斤31元,比最高点下降10%左右。禽肉价格略有阶段性波动后下降,至武汉“解封”时,全国36个大中城市白条鸡平均零售价格约每斤14元,比高点下降6%,低于疫情前水平。疫情初期出现的因流通环节货源、人力不足带来蔬菜供应阶段性紧张、价格一定程度上涨很快得到缓解,至武汉“解封”时,全国36个大中城市蔬菜平均价格已回到疫情前水平。

  疫情重点地区的民生商品价格也明显回落,2020年3月底,湖北全省精瘦肉均价约每斤30元,比疫情期间高点下降近20%,蔬菜平均价格约每斤3元,比疫情期间高点下降近38%。

  应急条件下民生商品保供稳价的启示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发展面临的环境形势严峻复杂,诸多矛盾交织叠加,要求我们时刻绷紧这根弦,不断总结完善应急条件下民生商品保供稳价的经验启示,从而平稳应对潜在风险挑战。

  第一,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生活必需品市场总体稳定,民生商品价格没有发生大的波动,再次充分彰显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越性。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千方百计做好疫情期间的保供稳价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多次就人民生活保障作出重要指示。中央应对新冠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对物资保障工作作出系统安排。生活物资保障组发挥协调作用,解决生活物资保障中的各类堵点难点,同时派员赴湖北武汉前线加入中央指导组、现场指挥重点地区生活物资供应保障。各地区各相关部门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发扬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优良作风,切实将各项保供稳价举措落到实处。

  第二,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平抑疫情期间的民生商品价格波动仅仅依靠市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社区封闭管理的地区,家庭消费需求结构性上升,若仅仅依靠市场调节,新增供给将难以及时调整到位,导致需求无法充分满足,价格可能高企,甚至引发系列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疫情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和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做好基本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做好农产品保供稳价工作”“要抓好农业生产和重要副食品保供稳价”等要求,多次对保供稳价工作作出指示,指明了对供应要“保”,对价格要“稳”,蕴含着丰富的宏观调控思想内涵。同时,通过形成市场、规范市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让“保”和“稳”的举措发力,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相结合,以此确保在应急条件下做好保供稳价工作。

  第三,切实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确保国家粮食供应的自主性,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应急条件下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发挥着重要作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加需要依靠独立自主的粮食供应作为价格调控的基础、维持社会稳定的保障,疫情期间发生的零星集中性抢购大多集中于成品粮,百姓对生活物资的担忧最深层还是对粮食的担忧。稳住了粮食,就稳住了居民预期,稳住了居民预期,对经济领域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产生重要意义。

  第四,疫情防控和居民生活保障两手抓。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级党委政府采取保供应、保流通、保配送等多种方式,一方面坚决做好疫情防控,一方面做好生活物资保障,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从物资运输来看,随着国内统一大市场的逐步形成,生产要素加速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区配置,已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布局集中的农产品优势产业带。这一供给布局要适应全国分散的城乡消费需求,依靠的是畅通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和流通体系,实现商品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内的配置。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应急条件下,货运受到的影响往往迅速直接,影响农产品流通的规模和效率。随着疫情防控经验的逐步累积,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加强协作,不断前移应急条件下交通运输问题解决的时点,宜进一步探索形成长效机制,将畅通生活物资运输等居民生活保障问题列入应急预案,在应急条件下及时启动响应,做到疫情防控等应急管理和居民生活保障两手抓。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