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并向全社会发出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动员令和集结号。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彰显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为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工作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和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落实好这一战略部署和重大要求,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切实发挥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作用,在实践工作中必须要重点处理好“三大关系”。
要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原创性、引领性突破的关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纵观世界科技强国崛起的历史进程,虽然各有其发展特点,但都呈现出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每一项颠覆性的技术突破,无不源于基础研究的强大基石和关键支撑。历史与现实深刻表明,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涉及国家安全的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科技的原创性突破有赖于国家科技的基础性、全局性的进步。只有掌握深厚的基础研究,才能占领世界科技竞争制高点,下好科技创新的“先手棋”;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反之,基础研究薄弱,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自主创新都是空话。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国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原始创新的主阵地。高校要正确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原创性、引领性突破的关系。一方面,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要抓好学科优势和特色专业建设,推动基础研究向纵深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夯实原创性、引领性突破的坚实基础和深厚根基。
另一方面,原创性、引领性突破并不是短期走捷径就能取得成功的,而是往往源自长期基础研究积累的灵光一现。在深化基础研究的同时,科技创新要强化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四个面向”,不断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要引导广大高校科技工作者将论文写在影响国计民生的第一线,解决瓶颈问题,在国家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建设中填补空白、开疆拓土。
要处理好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科技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科技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科技优势的核心是人才优势。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是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科技创新和自主人才培养的重任。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高校要把创新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往往萌芽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新兴、边缘、交叉学科领域,高校在这两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因此应该积极打破学科、专业、学院的有形无形壁垒,融通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充分整合各学科优势资源,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
另一方面,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与科技创新第一动力是相辅相成的。高校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主战场,广大高校科技工作者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要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深化科研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培育出一大批勇担时代大任的自主创新型人才。要构筑科技创新人才高地,营造有利于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的科研环境,引导高校科研人员既要以良好的科研成就提高教学质量,又要在提升科研水平同时保持高质量的教学。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着力在科研攻关和创新实践中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要强化研究型大学建设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培养更多杰出人才作出贡献。
要处理好科技成果与评价体系的关系。科技成果评价是科技活动的指挥棒,对科技事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了推进科技评价体系改革的战略决策,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聚焦“四个面向”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逐步确立,带动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但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当前高校人才评价体系还比较单一,学术评价体系还不够科学,科技评价体系还不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还不够完善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科研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为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一方面,高校科研成果评价应坚持“破五唯”与“立新规”相结合。“破五唯”重在“不唯”,重在从“量”的评价转化为“质”的评价。要科学设立人才评价指标,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要加强小同行评议,建立多元化的学术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的研究实施分类评价原则。要用好国家科技奖励制度的具体抓手,真正奖励给做出实质性贡献的科学家。要形成良好的科研文化生态,构建科学、规范、高效、诚信为目标的科技评价体系,用好评价指挥棒,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高校科研成果只有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才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广阔的发展前景。要突破高校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对接的障碍,以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要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技术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真正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新路径。
时代呼唤担当,担当需要奋斗。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在明确评价标准、正确把握处理三大关系的基础上,找准短板弱项,明确工作重点,切实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的重要优势,切实推动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筑牢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根基,使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真正站得住、站得稳、站得远。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