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大隐工匠芦山“毕加索”——美术大师唐国富讲述绿叶对根的情意① ‖ 唐雪元
四川,探访大隐工匠芦山“毕加索”
美术大师唐国富讲述绿叶对根的情意①
唐雪元
“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这句话,自古流传很广,说的是人们生活到一定程度后,追求与世无争宁静致远的生活。而“隐士”境界又分三种:有能力的人、看破人生的人,希望解甲归田,忘却世事,与世无争,沉湎于桃源世外,借助周围的环境,过隐居的生活,这是“小隐”;真正有能力的人,隐居于喧闹的市井之中,视他人与嘈杂于不闻不见,从而求得心境的宁静,是为“中隐”;那些顶尖的人,隐身于朝廷之中,面对尘世的污浊、倾轧、勾心斗角,却大智若愚、淡然处之,保持清净幽远的心境,不与世争,不与世浊,悠然自得的生活,方是最高境界的“大隐”。
连日来,天府之国的媒体引热议:来自雅安市芦山县的一位名叫“唐国富”的艺术家,居然有14幅作品一次性入选韩中美术协会在韩国西归浦市艺术殿堂(国立)策展的“源流:当代绘画展”。展览时间为2021年6月12日—18日,而入选的展出绘画作品总共约70件。
专心致志的唐国富
芦山县,坐落于美丽的四川盆地西缘,在汉代是蜀郡属国,因蕴含丰富的乌木材料且根雕艺术在这里生根发芽,使其被誉为“蜀根”。
“西蜀由来多名工,芦山僻地竟尔雄”。当年,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对芦山工艺师的赞美言犹在耳,而今又冒出一个“唐国富”,且与笔者是同姓本家。带着几分敬佩几分自豪几分好奇,笔者求助“度娘”搜其事迹,荧屏中弹出一个近似达摩正雕刻一位菩萨的头像,而字幕说明更是让人肃然起敬:唐国富,1955年生于雅安芦山,从艺26年,中华传统工艺大师,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芦山县博物馆馆长,中国文化名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四川民间文化传承人,四川省民间工艺师。
创作中的唐国富
果然是一个牛人,笔者遂毅然从成都驱车前往,决意专程赴芦山探访这位大隐工匠……
艺之初,坎坷执着逐梦行
初见唐国富,很难想象眼前这位肤色黝黑,穿着朴素,长耳光头髯飘的老者,居然是闻名中外的美术大师。晃眼望去,不知情的还当他是跳出红尘外、不在五行中的仙风鹤骨出家人。而当笔者第一次握着他那双长满老茧、硬如树皮的双手,就仿佛触摸到他过去四五十年中,这双手磨平的雕塑作品与苦难的时光。
本文作者唐雪元(右一)与唐国富(中)合影
“本家兄,你的大师路肯定走得不容易吧?一握你的手,就能感觉到你的别样人生。”笔者调侃道。
“那是不容易,相当地不容易!我的一生就是一个雕刻人生!”唐国富爽朗地几声“呵呵”大笑后,亦诙谐地回答道。
“当初怎么想到搞这个呢?”笔者为钓他的传奇故事,有意发问。
“为了心中的那个梦!”说完,耳边传来的还是他那极富磁性的笑声。
梦想是一个人生命的最高追求,一个有梦的人必定有着执着而坚定的步伐。唐国富的梦想,就是懵懂时期的那个雕塑之梦。他告诉笔者,在自己的梦境里,曾经有佛陀三千,有青莲绽放,有醉僧怪石,也有无数的历史风云与世间百态,“当年出现在我梦里的,现在差不多都已经展现在你们面前了。”他的目光落在眼前的雕塑作品上,仿佛慈父在看着心爱的孩子。他说,自己对这些东西“喜欢到骨子里”。
樟木雕“梦”
于是,在唐国富大师楼中的工作室中,在一壶上好的普洱茶香的氤氲之中,笔者打开了采访本,细细聆听本家大师的“梦之路”……
唐国富说,梦之源,来自于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从事照相行业几十年,“六十年代初相馆就在文化馆旁边,我们也就此在这种环境长大,因而被艺术气息所感染”。每天在汉代的石刻兽周边玩耍,在兽的背上攀玩长大,再加上从小喜欢绘画的爱好,文化馆的老师教会了他基本的绘画知识,这为他后来的雕塑艺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在读小学三年级时,中国涌现出了一位名叫欧阳海的英雄人物:他看到一匹驮着火炮的马因受惊狂奔在火车道上,为保护列车人员安全,不顾个人安危,把受惊的马推出火车道,自己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为此,还出了一本连环画《欧阳海之歌》。
童心未泯的唐国富在老师手中借来了这本连环画。同那个时代多数少年一样,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高大光辉的英雄形象深深吸引了他。但真正让他内心感动、过目难忘的,却是小说封面上的雕塑。童年稚气未褪,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情怀也只是一知半解,但那栩栩如生的形象却让他心生震撼。战士刚毅坚定的眼神、烈马暴虐的踢踏,英雄的伟大形象瞬间凝聚……
《守望》
“翻来覆去、爱不释手、日思夜想,这就是当时自己的真实写照,也算是我对艺术和美的第一次感悟吧!”谈到这段往事,唐国富如是接连用了3个成语来形容。
时隔不久,芦山电影院上演阿尔巴利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那个年代看上一场电影,对别人来说是喜事,对唐国富,却是奢望。兄弟姐妹多,家庭条件差,五分钱的电影票简直不敢向父母提及。最终,还是父亲看出了他的心不在焉,问清情况后,撇开兄弟姐妹给了他一毛钱。
“少年不识愁啊,当我兴高采烈地拿钱买票时,又怎能想到这是一家人一天的菜钱呢?电影情节委实已记不清,但其中一组雕塑家创作的镜头却让我终身难忘。捏、揉、刻……普普通通的泥块,在大师手中刀下,方寸之间居然变成了一座英气逼人、目光如炬的英雄铜像。这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不由得惊叹,这是在变戏法吗?如此神奇、如此有趣!也许,就是从那刻起,成为一名像剧中那样的优秀雕塑家,就成为了我最初的理想!”唐国富记忆犹新地告诉笔者,看完这场电影后,第二天老师到家里找他,父母到学校找他,谁也不知道他到哪儿去了。直到天黑,父母在城外找到他时,他正从城外的一家砖瓦窑里背着一大背兜泥巴回家。见到父母,他顾不上歇口气就说:“我长大后要当雕塑家!”从此,他乐此不疲,一有空就把那堆泥巴捏来捏去。
《天道酬勤》
在唐国富上初一时,家乡出了个“灭螺”英雄,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文字歌颂英雄,但他却别出心裁,用泥塑向英雄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英雄的半身雕像做出来后,由于立体感不强,大家愣是没看出他雕的是什么,受到同学们的取笑。
“我就不相信雕不好。”性格倔强的唐国富经过反复修改雕塑,将自己的第一件雕塑作品完成了。
学生时代总是轻松而短暂的,而唐国富的学生时代却是被雕塑梦想填满的时代。这期间,他开始了最原始的石雕,用石头撞击铁钉,花了很长时间,打出了一个能锻炼身体的手提子举重器,当时的心情非常自豪。
中学时期,唐国富开始有一种想做塑像的冲动,但不知如何下手,于是他写信给四川美术学院院。美院方面非常认真地给他寄来了四川大邑收租院的泥稿造型搭架图。这让他激动不已,同时也让他更有信心在摸索中学习和提高。
1972年,唐国富初中毕业后,和当时大多数同龄人一样,自觉响应号召来到了“广阔天地”,抱着大有作为的理想到了本县沫东乡黎明村后石笋生产队,主动成为了一名“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识青年。白天下地劳动,下工自找饭吃,很快皮肤变得黝黑粗糙、饭量变得越来越大,而空闲时间却越来越少,学习雕塑更只有见缝插针。日子一天天过去,他变得苦闷、颓废、难过,感到自己越来越像一名农民,这辈子恐怕只能和土地牲畜打交道了。至于艺术、理想,最终可能就只是一个梦想,渐行渐远,他变得更加彷徨无助。
一个刚收工后的傍晚,父亲突然来到了他的住处,却看到他躺在床上蒙头大睡。父亲大声叫醒他,摆好小板凳,倒上带来的酒……那晚上两个男人酒喝了不少、花生吃了不少,最终让唐国富记在心间的话却只有一句:“娃儿你喜欢捏泥巴就要捏好、捏出名堂,真喜欢哪个旮旯都可以捏!”
“父子俩第一次畅谈、第一次畅饮后,我想明白了,生活我选择不了,理想总可以选择吧,按现在流行的话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那晚后,我收拾了心情、重燃了信心。”说到这时,唐国富从金丝楠茶几上端起斟满的茶杯,一饮而尽,而眼角分明有晶莹的东西在闪动。
唐国富说,从那以后,白天下地,黄昏挖泥,夜晚雕塑就是他生活的全部。所幸,芦山大地漫山遍野都是雕塑的基本素材—黄土。没有工具,他借来了生产队里教书先生的唯一一本美术书,自己动手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套雕塑刀具:“借了一本雕塑的书,我就自己用刀子削了十几把雕塑工具。”最值得一提的是,唐国富那时就开始自塑头像,甚至晚上点着煤油灯都在造型。作品完成后他还曾私下搞展览,得到很多乡亲群众和知青们的高度赞扬。这让他心花怒放,成就感更是油然而生。
唐国富和他的作品
后来,他又做了一些反映知青题材的作品参加了县级和区级的艺术作品展,并参加了短期培训,提高了对雕塑艺术的认知。
(未完待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唐雪元(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国防时报社记者部主任)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