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拉近考古与公众的距离(金台论道)

作者:史 诺 来源: 《人民日报》( 2021年02月15日 第 05 版) 发布时间:2021-02-15 19:09:12 浏览次数: 【字体:

史 诺 

《人民日报》( 2021年02月15日   第 05 版)

20世纪初,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一举震惊了世界。殷墟考古发掘,也展开了中国考古事业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考古发掘。其中,第127号灰坑殷墟甲骨窑穴共出土了17096片甲骨片,成为数量最大殷墟甲骨殷墟发掘坑。发现自殷墟时期陶三通,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最早的三通管,让我们看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缩影。亚长牛尊是殷墟发现中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尊,通体遍饰神性动物纹样。新一季《国家宝藏》中,殷墟博物馆的三件“国宝”,揭开了殷墟文化的神秘面纱。节目聚焦殷墟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馆、布达拉宫、敦煌研究院、苏州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孔子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等,特别关注了考古成果,让人们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更丰富地了解文明交流互鉴的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中国考古学用百年时间,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但与此同时,考古工作极度细致严谨,考古过程漫长枯燥,考古成果又相对专业难懂。因此一段时间来,考古和大众相对疏离,不少人对我国考古工作和成果了解不足。这就需要将考古的成果和价值传递给更多人。

拉近考古和公众的距离,需及时公布考古的发现和成果。“十三五”期间,4260项考古发掘项目有序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研究项目持续实施,重要考古发现层出不穷。面对如此丰硕的考古成果,相关方更需建立沟通发布机制。国家文物局就举办了“考古中国”项目成果定期发布,将正在进行中的考古发掘和成果及时向公众公布,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考古和历史。

让考古走近大众,还要将严谨扎实的成果和通俗易懂的方式结合,利用多种手段展览展示。故宫博物院院藏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纹饰由翻转的海浪与山形组成,象征山水相依,守望相护。除了故宫院藏的这件,江西景德镇官窑瓷器厂堆积层也出土了一件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景德镇这件因烧制过程中器物坍塌而砸碎埋入堆积层。经过考古发掘和修复后,残炉被复原了。故宫博物院和景德镇研究院为此举行了对比展,让瓷器“兄弟”在几百年后得以重逢,为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除了考古成果展,“南海一号”、海昏侯墓等考古发现在发掘过程实现了对外展示,边保护边挖掘边展示,让公众了解考古过程,近距离感受考古工作。此外,《国家宝藏》等节目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手段,解读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发展脉络和贡献,也能将考古成果和价值传递给更多的人。

考古生动述说着过去、深刻影响着未来。更好地传播考古工作和价值,能够让考古为更多人理解,为社会和公众服务,也能够不断彰显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中华文明根本特性,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