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文化,宝贵财富润泽至今
作者:刘晓峰《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21日 07版)
【专家点评】
大雪过后,冬至降临。
二十四节气里,冬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日子,它是一年阴阳两气转换的终点和始点。唐代,过冬至时大家要互相拜年。直到今天,江苏苏州一带还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近几年,尤其是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关注度逐年提高,节气文化也不断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之中,润泽着我们的身心。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时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每个人的具体生活直接相关,自秦汉算起,已经有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从空间区域看,其流传遍及大江南北,影响远至日本、朝鲜、越南等国。
在长期而广泛的流传过程中,我们的先民积累了各种各样与不同地域相适应的、非常丰富的节气知识和民俗文化。我们在农业谚语、生活习惯、饮食习俗等诸多方面,都能感受到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影响。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其所蕴藏的“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等理念更加引起重视,人们对这些节气知识和文化的挖掘更加深入。可以说,这是一个文化传统再发现的历史过程。需要强调的是,二十四节气是先民基于对太阳运行规律的科学观测总结出来的一套时间体系,科学性是其世代传承的强大支撑。
今天,节气文化的热度不断升温,离不开很多学者、志愿者的持续努力,他们以普及常识、传递文化等方式增进人们对节气的兴趣与了解,还将现代技术融入传统文化,使“老古董”焕发新容颜。比如,近几日,我收到了山西省翼城县李雪峰先生撰写的一本有关二十四节气的作品。为了写这本书,他退休后十年间查阅了大量书籍,多方请教专家,并奔波全国各地,拍摄体现各个节气特点的照片。这样的行动与情怀,让人心生温暖。
如何更好地推动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创新?我有几点思考:要注意节气的日常性,二十四节气就在我们身边,唯有将节气融入日常生活,才能让节气文化活态传承;要意识到节气流传的持久性,历史上我们的先民围绕二十四节气留下了很多习俗,需要认真发掘、合理继承;要重视二十四节气的科学性本质,在不同的节气,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饮食、睡眠等;要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们更多地认识、了解节气文化。我相信,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诉求日益强烈,二十四节气文化一定会被传扬光大,翻开更加华彩的新篇章。
(作者:刘晓峰,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李晓、王斯敏、张景华、袁于飞 本报通讯员 刘钊汐)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