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书评】蒋德均 ‖ 千年古镇 文化抗战——序《李庄文化丛书》

作者:蒋德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1-10 16:58:17 浏览次数: 【字体:

千年古镇 文化抗战

——序《李庄文化丛书》

蒋德均

李庄古镇(图片来自网络)

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汇流于四川省宜宾市主城区,自此始称长江,形成了特有的三江六岸,宜宾便有长江首城或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在顺江而下约20公里的长江南岸,李庄古镇临江矗立,因江而生。因地势之利、历史之久、舟楫之便、物产之丰,自古以来,这里便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岸码头、商贸重镇和川南通往滇、黔的驿道。明末清初,闽赣湖广一带的移民沿长江水系向四川各地迁徙,李庄成为移民四川的重要登岸之地。历经战乱后的李庄由此重现生机与逐渐繁华,庙宇、祠堂、会馆、宅院等应运而生,一时名噪川南。

李庄向同济大学发出的十六字电文(图片来源:李庄往忆)

心怀为国分忧、为抗战尽力的李庄人民在国难时刻向同济大学等科研院所发出了“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十六字电文。于是,在一个落木萧萧、江水茫茫的深秋,一个五谷成熟、农事收获的季节,古镇李庄迎来了一大批特殊客人。他们分别是来自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和社会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以及中国营造学社等教育科研学术单位的学者和学子。为躲避日本侵略军的炮火,他们已经辗转国内多地甚至国外、颠沛流离数千里,饱受战争之苦难、流离之艰辛、离别之伤痛。在李庄,一个据说连在军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他们终于安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继续他们不倦的研求,直至1946年秋陆续离开李庄。这些怀抱着科学救国、学术报国崇高理想的学者和学子们,在贫病交加、饥寒交迫中,依然潜心治学、全心向学,坚持文化抗战,一批重要的开创性、奠基性的学术成果诞生了,一批令人景仰、光芒四射的学术大师成长起来了。古镇李庄成为与重庆、成都、昆明齐名的抗战时期中国大后方四大文化中心之一。

与祖国同在,与民族共患难,这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与家国情怀。科学救国、学术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则是他们严谨治学、潜心研究的强大而持的动力。坚守学术象牙塔,甘于清贫,坚守志业,淡泊名利,追求真理。学者们怀揣着自己的学术梦想,在寂寞的学术之途中默默坚守,顽强前行,不断攀登学术高峰。从李庄走出去,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取得了让世界同行钦佩的成就。据不完全统计,客居李庄或从李庄走出去的学者、学生中,后来成为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院士的就有四十多位。其他人文与科技大师、学者、专家、教授等在数百人之上。在李庄,大师如云,名家成群,每个人都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他们的研究成果、科学精神和人文风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费正清夫妇、梁思成夫妇及友人在李庄合影(图片来自网络)

滚滚长江东逝水。那时岁月虽已远去,那时的先生虽已仙逝,但这些前辈树立的科学救国、学术报国的丰碑,至今仍屹立在李庄的土地上。古镇的上空,星光依然璀璨。

为更好地继承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李庄文化抗战传统,在中共宜宾市委宣传部、宜宾市翠屏区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经宜宾李庄文化旅游传媒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精细策划,中国李庄古镇首套文化丛书《李庄文化丛书》通过蒋德均教授带领的学术团队历时三年艰苦努力,首批五卷《李庄读本》《李庄古建筑》《李庄名人录》《诗咏李庄》和《永远的李庄》终于要与读者见面了。

《李庄读本》借鉴了中宣部理论局每年编写的《热点问题面对面》所采用专题问题的形式结构全书,做到了问题相对集中,重点相对突出,论述相对深入,条理相对清晰,以实现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公允客观的编写初衷。

《李庄古建筑》著者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查阅,详细介绍李庄辖区内每处建筑的详细地址,始建、重建或培修的时间以及在各个独特历史阶段的使用情况,建筑规模、内部结构和装饰艺术,现状情况,文物保护单位级别等,旨在全面反映李庄老建筑的历史面貌和现存状况。本书分宫庙、祠堂、宅第、民居和其他共五大类进行全面介绍,其中现存宫庙、祠堂、宅第和民居四类中各个建筑的编排顺序,大致按照文物保护单位级别的高低顺序排列。

坐落李庄的旋螺殿,形如旋螺,亦称文昌宫(宜宾市翠屏区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李庄名人录》编辑载录了自古迄今李庄本籍人士和流寓栖居李庄的客籍人士中的杰出代表,他们都是为古镇李庄、为国家民族文化的昌明和传承作出了积极贡献而足堪载之史册的李庄名人,是李庄文化和精神价值呈现的宝贵资源和财富,构筑了李庄古镇独特的人文景观。

梁思成(后)、莫宗江(前)在李庄中国营造学社办公绘图(图片来自网络)

由蒋德均先生、罗红女士选编的《诗咏李庄》,收录了70位诗人的205首新诗,由著名作家陈海龙先生、罗红女士选编的《永远的李庄》,收录了86位作家的90余篇散文作品。两书洋洋大观,名家大师与普通作者相聚一堂,心聚一处,李庄与文学的结缘成为人们书写和研究的重点。这两本书的编辑正是赓续何之礼院士等人的心愿,在他主编以图片和旧体诗词为主的《天下第一庄》诗词集出版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创作、编选了《诗咏李庄》和《永远的李庄》。这既是对李庄现有文学书写的梳理与呈现,也是李庄文化积淀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同时昭示李庄文学书写的无限可能与广阔空间。

李庄,一个永远也言说不尽的话题。李庄的老人在言说,李庄的后辈在言说;同济的老人在言说,他们的后人也在言说;中央研究院的老人在言说,他们的后人也在言说;大陆的学者、游客在言说,台港的学者、游客在言说,那些移居海外的华人也在言说……我们认为,所有的言说最终都会在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处交汇,形成一股强大而持续的爱国气场和民族复兴梦想的力量!这就是李庄的魅力,也是李庄的力量!

国立同济大学学生在大禹庙听课(李约瑟摄于1943年,图片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昨天的李庄已成既然,如何让李庄的传统得以传承,将李庄的精神发扬光大?又如何建设更加美好、幸福的李庄?这些都是新时代的新使命!值得我们思考然后行动!

对李庄的关注、研究、书写、宣传,是我们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接下来,我们将更加深入、细致、全面地开展对李庄的研究,以期达成我们的预定目标,为建设美好宜宾、幸福翠屏、文化李庄尽到我们的绵薄之力!

作者简介

蒋德均,1966年生,笔名文生,研究员、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诗百年100位最具实力诗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电子科技大学培训中心专家库外聘专家,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宜宾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主要研究方向:写作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地方文化建设。

主持或主研市厅级、省部级课题12个,主持多个大型文化项目文字撰写工作。已出版《诗歌语言艺术论》《文学再思录》等学术著作5部,文化随笔集9部,《文生抒情哲理诗选》《与名人为伴》《一江春水》《另一种天问》等诗集24部,其中有作品入选985、211和“双一流”工程大学通识博雅教材,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高校文科教材5部9册、文学作品选集20余部。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蒋德均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