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作者:吴江《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11日 09版)
【光明书话】
上海复旦大学的姚凯教授出版的《上海全球城市人才资源开发与流动战略研究》是一本颇有分量的理论专著。该书最大的特色是把上海的人才资源配置放在全球竞争力的坐标系中来思考和谋划,以提升上海的全球人才资源配置能力为目标,提出了未来30年上海全球城市人才资源开发与流动的战略目标、基本思路、实施路径和整体性治理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描绘出中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上海治理模式。
人才流动所带来的信息流、知识流、创新流是当今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据国际移民署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占全球人口3%的国际移民已经创造了10%的经济总量,并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因此可以说,全球化配置人才资源就成为各国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要看到,当我们走进全球互联互通的智能时代,人才与智力资源易于转移、扩散和辐射的特性已经覆盖和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领域和所有区域,由此也带来全球人才资源开发与流动的新变化和新趋势。
姚凯教授的研究正是立足全球人才资源开发与流动发展新趋势、新问题,对标伦敦、纽约、东京等主要全球城市,对上海人才资源开发与流动的现状进行诊断并找到关键短板及其深层次原因。其实这些问题也是我国大城市人才发展的普遍性问题。一是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协调的矛盾,尤其是在航空航天、生物科技、创业投资、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文化创意等方面存在着人才短缺的现象,上海市现有的人才资源结构不能满足现有产业结构的需要。二是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点领域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不足,特别是围绕《中国制造2025》所需的人工智能、生物医药、3D打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前沿领域产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研发人才上;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在针对沿线国家的语言人才、国际商务人才、法律人才上,都缺少需求与供给清单的把握,缺少专门性产业人才发展规划。在相应的高技能人才建设、创新创业服务人才等方面,从教育到就业,从技能培训到终身学习等全面系统的人力资本培养开发举措也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求仍有较大距离。三是上海近几年在人才引进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出台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在措施的落实上却还存在一些“隐性门槛”。国内创客和企业家人才引进标准僵化,落后于产业发展的速度;海外人才在执业资格互认、境内开展执业活动、以内资身份工商登记注册、获得股权激励等方面还受到政策的诸多限制。此外,上海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的领导城市,人才的区域影响力与辐射能力还比较弱,等等。能否从理论和制度层面破解上述难点问题,将关系到上海未来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以及能否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
正是从问题导向和顶层设计两个视角,作者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将上海打造成全球创新创业人才网络中心枢纽的构想。其用意就是构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上海治理模式,瞄准国际人才竞争焦点,对接国际人才市场机制,发挥中国的制度优势,面向全球延揽和集聚高层次人才,建立起一支与上海开放型经济、开放型市场和开放型城市相适应的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国际化人才队伍。
为此,作者提出要树立从人才资源“管理”向“治理”转变的变革型理念,构建人才发展整体性治理的科学体系,这对未来30年上海人才资源开发和流动具有重要意义。概括起来有几点可以看出上海人才治理体系的独到之处。一是形成适应未来全球人才竞争态势的事业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打造全球性的人才资源增值平台;二是创新国际化精英人才和高端人才培养体系,使上海在全球城市人才网络中成为高端创新人才的重要源头;三是人才结构上优化人才存量结构,重点打造包括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的优秀企业家人才、高端专业性服务人才、创新型复合型智能型高技能人才、人文艺术类高端人才等五类人才资源高地;四是不断完善国际化的人才评价、激励和管理的体制机制,提升全球人才资源配置能力;五是以全球人才枢纽为中心建立辐射全球的人才网络,提高上海作为全球城市的人才影响力。可以说,这是一个既有国际视野,又具鲜明中国特色的人才发展蓝图。
作为高校的学者,本书的理论贡献也是值得赞许的,其研究突破了一些人才学科的局限,融合了区域经济学、人才预测学、人才发展学、竞争战略学、国际政治学理论等诸多学科领域,运用了“人才场”“人力资本迁移”“推-拉扩展”“竞争力构建”等诸多模型,推动了我国人才学科的创新思路,开拓了全球城市人才竞争战略研究的新视野。
(作者:吴江,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
《上海全球城市人才资源开发与流动战略研究》 姚凯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