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吴梦琳 ‖ 看民国时期川大“学霸”满分毕业论文什么样?

作者:吴梦琳 来源:四川日报(2019年7月19日第10版) 发布时间:2019-07-21 23:49:26 浏览次数: 【字体:

又是一年毕业季。在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着一批民国时期四川大学学生的毕业论文。据介绍,这批毕业论文有5500余篇,绝大部分完成于上世纪30-40年代,涵盖当时的国立四川大学、华西协合大学的多个院系。其中,不乏后来成为学术大家的毕业之作。

 这批宝贵的文献,既有学子们对学术的独到研究和思考,也有立足时代背景下对世界性问题的孜孜以求,还有深入社会调查实践而形成的翔实报告,成为如今研究近代巴蜀社会的重要史料。

 这批馆藏毕业论文,既有中文,也有英文,大部分都是手写在统一印制的稿纸上。“一些论文字迹工整端丽,图文并茂。各种数理公式、化学方程式、实验流程图、统计图表规范严谨;手绘动、植物图谱形态逼真,细致精准,堪比艺术作品。”四川大学图书馆馆长党跃武介绍,部分论文还有指导教师以毛笔或钢笔题写的评语、分数、签名等,包括林思进、蒙文通、周太玄等时任川大教师的知名学者。

 我们看到,著名国学大师王利器1940年撰写的毕业论文《风俗通义校注》,装订为4册。论文抄写工整、字迹漂亮,稿纸版心上方印有“国立四川大学毕业论文”蓝色字样。在篇首还有论文评阅老师向宗鲁写下的评语:“校雠精审,援引详塙,足为仲远功臣”,并为其打了一百分满分。“这篇满分毕业论文,不仅反映出王利器先生此时在名师指引下业已熟识校勘之法,具有很丰富的典籍知识,而且也标志着他慢慢走上校勘、校注古籍这条艰苦的学术道路。”党跃武介绍,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王利器所著的《风俗通义校注》。

王利器的满分论文,篇首是老师向宗鲁写下的评语(四川日报记者 吴梦琳 摄 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同样得满分的,还有学术大家杨明照1936年所写的毕业论文《文心雕龙校注拾遗》。杨明照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论及古代文献研究,尤其是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有重要地位,被誉为“龙学泰斗”。“从其毕业论文可看出,在川大求学时期,杨明照就对《文心雕龙》进行了深入钻研。”党跃武说。

在论文完成不久,杨明照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认为论文还需修订增补,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的燕京大学研究院国文部,继续对其进行修改补充,直到1939年《文心雕龙校注拾遗》才最终定稿,这也成为杨明照学术生涯奠基之作,后来被多次出版印刷,受到高度评价,对后人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庄学研究大家王叔岷的毕业论文《庄子内篇补注》(大宗师、应帝王二篇)。记者看到,这篇毕业论文,用毛笔书写在传统竖排蓝色稿纸上。在论文开篇,王叔岷还作了一篇自序。据了解,这是王叔岷在当时中国文学系系主任李炳英指导下完成。李炳英予其评语也颇高,称其“阐述郭谊,颇多引证”。“正是凭借《庄子内篇补注》,王叔岷受到傅斯年等人青睐,顺利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开启他的‘庄学人生’。”党跃武说。

 在馆藏中,有相当数量的论文源于当时的社会实践调查,十分翔实地记录下当时的成都以及四川地区社会面貌。

 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何一民曾参与这批论文的系统梳理和研究。据他介绍,在20世纪30—40年代,国立四川大学、华西协合大学以及抗战时期迁川高校的社会学系、历史系等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实践调查。“当时,有部分师生深入到工厂、学校、医院、市政机关以及各类组织进行实地查访和研究,撰写了大量的调查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毕业论文。”

民国时期图文并茂的毕业论文(四川大学图书馆 供图 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例如华西协合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学生漆赫的毕业论文《成都市青羊场集市研究》,对上世纪30年代的成都青羊场(现青羊宫附近)集市的交通状况、参与人数、管理模式、交易情况、商品价格、店铺种类、金融流通以及娱乐活动等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记录,十分详尽。例如猪市,分为“肥猪市”和“小猪市”,两个集市的时间、地点、交易手续等都有不同。运到市场上进行交易的肥猪数量也进行了细致的统计。论文中有手绘的青羊场街道平面图、青羊场交通路线图等,在结论部分,还有基于此调查而对于城市兴起和商业发达对乡村带来的影响的思考。

 另一篇毕业论文《从川戏看四川社会》是华西协合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学生所著,完成于1934年。作者从川戏起源探讨开始,对川戏与当时社会、伦理、教育、婚姻以及未来四川发展等都做了详细观察以及思考。作者提出,随着社会变迁和外来文化、艺术的冲击,川戏应该要积极创新改良,“踏入一个新的生命时期”。

 “抗战时期,是成都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较为快速的阶段,与其他城市相比,成都无疑具有历史和环境上双重的特殊性。”何一民说,这些毕业论文,较好地反映了当时四川地区,特别是成都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为今天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党跃武说,民国时期毕业论文作为川大图书馆的特色馆藏之一,不仅是川大校史和学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见证了民国时期四川大学逐渐由地方性大学走向全国,同时也构成了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状况的一手史料。据介绍,川大图书馆正在通过数字化扫描等方式,对这批论文进行更好地保护研究。

来源:四川日报(2019年7月19日第10版)

作者:吴梦琳

来源: 四川日报(2019年7月19日第10版)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