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论坛】攀枝花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现状及研学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马莹 李明成

作者:马 莹 李明成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3-27 13:52:57 浏览次数: 【字体:

攀枝花三线建设工业遗产

现状及研学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马 莹 李明成

三线建设是我国一次全国范围大规模依靠自己力量创新创业的系统性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形成了相对独立又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是我国现当代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建设工业遗产被称为“离我们最近的工业遗产”。

一、国内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现状

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首先兴起于发达的东南沿海城市以及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遗产再利用模式主要有博物馆、国家矿山公园、遗址主题公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特色小镇、科普教育基地或多业态的旅游综合体等等。自2017年12月至今,工业和信息化部已陆续公布五批中国工业遗产名单,共计195项“国字号”工业遗产。此外,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于2018年、2019年、2023年共发布三批工业遗产名录,覆盖造船、军工、铁路等门类具有代表性、突出价值的工业遗产300项。

近几年国内掀起三线建设及其遗产研究的热潮,六盘水、襄阳、重庆、乐山、攀枝花等地针对三线建设的物质和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和开发,将三线工业遗产与文创、文旅事业相结合,涌现出一些兼顾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典型案例。如四川乐山建立中国铁道博物馆嘉阳小火车科普体验基地,开发嘉阳小火车·芭石窄轨铁路工业文化旅游;被电影《你好,李焕英》带火的取景地卫东机械厂位于湖北襄阳,建于1964年的该厂至今仍保留着三线工厂原貌。

目前国内相关政策文件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2018年发布《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并于2023年修订印发《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文物局、国家开发银行五部委《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此外部分遗产保护走在前列的历史工业城市相继推出地方性工业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如湖北黄石、安徽铜陵、河北唐山等地。

二、攀枝花工业遗产现状

攀枝花是因三线建设而诞生的现代工业城市,建市至今历经数次城市中心的迁移,呈现出以厂矿企业聚集为中心以及城市核心地段沿金沙江呈条带式迁移的特征:先后经历西区河门口、大渡口华山片区、东区炳草岗、钒钛高新区的系列变迁,也从侧面反映出由资源型城市转型为宜居现代化工业城市的演变趋势。攀枝花市依托钒钛磁铁矿资源优势,经过近60年发展,工业化进程留下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主要围绕建立钢铁基地的采选冶炼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呈现出类型多样、呈条带式分布,大分散小聚集、保存较好等特点。2018年经攀枝花市文物局普查,攀枝花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点在城区共有12处,其中3处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攀枝花目前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录(名单)的工业遗产均源于三线建设时期。入选中国第二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的攀枝花市西区503地下战备电厂,充分体现了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布局原则,由整体花岗岩开挖而成的数个洞室组成。洞深220米、最大跨度24米,总建筑面积2.24万平方米,洞内采用喷锚浇铸工艺,装2台5万千瓦的高温高压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组,是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地下战备火力发电厂。2007年该电厂已停止运行,目前处于封闭保护状态。攀枝花钢铁厂上榜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第三批工业遗产名单,其核心物项包括朱家包包铁矿(含狮子山大爆破遗址),弄弄坪主厂区工业建筑群,兰家火山大坪硐,渡口造船厂船坞及码头;攀钢1号高炉、提钒炼钢厂1号转炉,3#汽轮鼓风机组,009#电力机车等。

攀枝花积极探索利用三线建设的实体工业遗产和精神文化留存。一方面,因地制宜、分批分阶段探索工业遗产开发利用。已建成“渡口记忆”特色街区、河门口文创小镇等特色商贸体;将尖山平峒、兰尖露天采坑观景台、狮子山大爆破遗迹等10余处工业遗址进行串联,打造全长约5公里的“重走矿山路”研学路线;复原502电厂、石灰石矿、河门口“背水小道”等10余处工业遗址的部分生产生活功能,模拟三线建设时期的生产生活环境,推出江边背水、石头架锅、干打垒等三线生活体验项目。攀枝花相关部门下一步计划结合棚户区改造,将建于三线时期的部分红砖房列为文物保护对象,打造三线文化创意产业;科学论证开发渡口吊桥、攀钢1号高炉、503地下战备电厂等多处工业遗产资源,打造三线建设工业遗产观光群。

另一方面,将典型工业遗产作为弘扬三线精神与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多维度讲好攀枝花故事。2015年,建成四川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后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冠名“国字号”,更名为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开展三线工业遗存的挖掘、收藏、展示、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是国内面积最大、展陈最全、藏品最多的三线建设主题博物馆。2018年启动博物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以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为总馆,各类具备一定规模及影响力的博物馆、纪念馆等为分馆,其余各类陈列室、三线工业遗址等为微博馆,充分挖掘三线文化遗产。截至目前,31个分馆包括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原“十三幢”)、大田会议纪念馆等还原三线建设重要史实的旧址,攀钢钢轨生产线、攀煤索道运煤线、中国十九冶西部铁军展示厅等工业缩影,以及仁和区苴却砚博物馆、迤沙拉村村史陈列馆、米易新山傈僳族非遗基地等本地文化积淀的馆藏。2022年,“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基地”在攀枝花市文物局挂牌。以攀枝花三线建设为背景的电视剧《火红年华》,以其拍摄地高家坪历史建筑为核心地段,目前正在打造三线“时光·里”项目,围绕“火红的年华,炙热的青春”这一核心主题,在保留高家坪内部街巷肌理及空间格局的基础上活化利用原有老旧建筑,激活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存,着力打造融合党更名为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开展三线工业遗存的挖掘、收藏、展示、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是国内面积最大、展陈最全、藏品最多的三线建设主题博物馆。2018年启动博物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以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为总馆,各类具备一定规模及影响力的博物馆、纪念馆等为分馆,其余各类陈列室、三线工业遗址等为微博馆,充分挖掘三线文化遗产。截至目前,31个分馆包括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原“十三幢”)、大田会议纪念馆等还原三线建设重要史实的旧址,攀钢钢轨生产线、攀煤索道运煤线、中国十九冶西部铁军展示厅等工业缩影,以及仁和区苴却砚博物馆、迤沙拉村村史陈列馆、米易新山傈僳族非遗基地等本地文化积淀的馆藏。2022年,“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基地”在攀枝花市文物局挂牌。以攀枝花三线建设为背景的电视剧《火红年华》,以其拍摄地高家坪历史建筑为核心地段,目前正在打造三线“时光·里”项目,围绕“火红的年华,炙热的青春”这一核心主题,在保留高家坪内部街巷肌理及空间格局的基础上活化利用原有老旧建筑,激活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存,着力打造融合党培研学、影视体验、特色美食、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等多种业态的三线文化主题研学旅游。

三、攀枝花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思考与建议

(一)摸清工业遗产家底

攀枝花目前上榜国家级名单的典型工业遗产主要为原攀枝花钢铁公司物项以及503地下战备电厂,包含矿山遗迹、工业建筑、提钒炼钢设备、钢材铸造轧制生产线、船坞码头以及攀枝花三线建设里程碑事件旧址等,门类丰富且极有价值。攀枝花市当下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城市转型阶段,亟待开展当地工业遗产普查,以便进一步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工作。

(二)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并举,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如何兼顾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业遗产是所有资源型工业城市转型升级时所面临的问题。以攀枝花“渡口记忆”商业街区为例,将老渡口邮局旧址与四周新建临街商铺机械拼接,单调且缺乏新意。加之“渡口记忆”所在的大渡口街道是曾经的市区核心地带,如今已人气寥寥。建议当地应重视物质和非物质三线工业遗产的深度开发,不盲目跟风开发利用、不千篇一律,因地制宜挖掘攀枝花三线工业遗产在历史、社会、建筑和审美方面的价值,结合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政策,合理布设城市聚居地,将部分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融入城市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打造能为民众带来文化情感共鸣的生活街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清晰定位工业遗产旅游的目标人群,走“工业+研学”路线

首先,凭借优势阳光资源,每年秋冬季节吸引大量候鸟老人前往。退休族是目前旅游市场不可小觑的消费群体,回忆芳华年代的三线建设主题文化旅游颇受他们认可。其次,研学旅行纳入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以攀枝花三线工业遗产为载体开展工业研学,在青少年一代中弘扬大国工匠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再次,攀枝花已建成的攀枝花三线建设系列博物馆和新近落成的攀枝花三线建设教学基地,都是重温三线精神的红色研学重要资源。综上,攀枝花可考虑构建“依托工业元素、彰显三线文化、体现阳光康养”的复合型地方特色旅游体系,结合当地的移民文化、民族文化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四)引入社会资金

如果只看到工业遗产的公益属性,其保护利用只能依靠当地政府和遗产所属企业自身投入,开发能力有限的同时也缺乏市场化机制运作。因此建议当地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力量,形成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良性互动,盘活现有三线工业遗产,打造融合本地自然景观、物产资源禀赋与三线建设等多重元素的旅游产品体系,为将来申报国家级工业遗产旅游基地奠定基础,实现城市转型高质量发展,彰显“钒钛之都”魅力新名片。

四、结语

工业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工业文明发展史上不可复制的宝贵资源,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的研究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由于历史特殊性,三线建设大多分布于我国中西部山区,近年来这些资源型工业城市正进入城市转型的高速发展期,如何保护并利用好当地三线工业遗产,从而实现城市华丽转身,还得针对不同的城市“对症下药”。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马 莹(攀枝花学院讲师)

李明成(攀枝花市地方志编纂中心副主任)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