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左福光 ‖ 试论四川民俗“冠礼”的社会功能

发布时间:2019-02-21 15:14:15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刊于《巴蜀史志》2017年第6期

 四川曾流行过男子结婚前举行“冠礼”的习俗。丁世良、赵放主编的《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上卷》收录了西南各省区地方志中有关礼仪民俗“冠礼”的内容。在西南三省一区中,有“冠礼”记载的方志,四川省(含重庆)48处、云南省7处、贵州省4处,西藏自治区未见收录。说明四川对传统文化的保留与传承做得比较好。“冠礼”是一种古礼,是《士冠礼》的继承和发展。《士冠礼》是周代贵族男子年满二十举行的戴帽仪式,标志成年的礼仪。由“士冠礼”演变为“冠礼”,再到现代的“成人礼”,都是教导成人之道的礼仪。


四川方志中有关礼仪民俗“冠礼”的记载

 四川省有“冠礼”内容的48处方志中出自清代的33处,出自民国的15处。时间最早的是屏山县志,乾隆四十三年(1778)刻本,最晚的是长寿县志,民国三十三年(1944)铅印本。

“冠礼”的内容,各地方志所叙不尽一致,文字多寡不等。概括起来大致是:父母决定操办儿子的婚事,先决定婚期,并将婚期告诉有关人员,包括亲朋好友。到儿子结婚的前一天,主家为新婚儿子举行穿衣戴帽的仪式,当天主家张灯结彩,大摆宴席。有条件的家庭要请一个大宾、四个傧相给儿子冠戴。大宾引领冠戴人祭祀祖宗。祭祀毕,由大宾引领、傧相给冠戴人戴帽,穿衣、裤、袜、鞋,大宾致贺词、教导成人之道;或者不请大宾、傧相,由父亲亲自给儿子戴帽、穿衣,教导成人之道。穿戴结束,有的由亲朋好友簪花、披红、祝贺;有的没有簪花披红一事。最后酒席招待。仪式的繁简、酒席丰俭视家庭经济状况而定,但无论富家或贫家,都把儿子的冠戴礼看得很重要,搞得隆重而热闹。

士冠礼


礼”是古代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殷商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地位,用“礼”来规定、规范各个等级的人的行为,使之不得违规,更不准僭越。杨荣国先生指出:“因之,殷人不得不进一步提出作为他维护这统治的中心骨干的东西来。这东西是什么呢?一个是作为内心修养的‘德’;一个就是作为规范行为的‘礼’。”这就是说,殷人治理奴隶制国家,一是靠“德治”,二是靠“礼治”。“德”是内心修养的最高境界,“礼”是为了实现 “德”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礼”也是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孔子学“礼”、讲“礼”、用“礼”。《中庸·二十八章》:“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朱熹解释说:“三代(夏商周)之礼,孔子皆尝学之,而能言其意。但夏礼既不可考证;殷礼虽存,又非当时之法;惟周礼,乃时王之制,今日所用。孔子既不得位,则从周而已。”

 孔子认为“礼”高于“法”。《论语·为证》:“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切格。”朱熹阐发道:“愚谓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此其相为终始,虽不可以偏废,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朱熹这段话说:政治是治人的工具,刑法是辅助治人的方法,德礼才是治人的根本,德又是礼的根本。这里有起始和终结的关系。虽然二者不能偏废,但是政治和刑法只能让人不犯罪。德礼的功效,便可以使人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一天天变好,所以统治者不能一味依仗政治和刑法,还应该重视德礼。


《士冠礼》的社会功能在于巩固奴隶制统治

 《仪礼》刘波、王川注释:“《士冠礼》:周代贵族男子年满二十岁举行戴帽(加冠)仪式,标志成年。这一仪式即士冠礼。至今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仍有沿用此礼者,如戴头礼。”《士冠礼》内容繁琐,文字晦涩难懂,简单介绍如下:

 “士冠礼”是周代贵族男子的成人礼。只有统治者的儿子才举行加冠礼,老百姓的儿子是没有资格举行加冠礼的,故古礼叫《士冠礼》,《士冠礼》是《周礼·仪礼》第一礼。

 “士冠礼”戴帽要戴三次,古称“三加(加,加帽于头,即戴)”:始加缁布冠,再加皮弁,三加爵弁。即第一次给加冠人戴黑色的布帽子,第二次戴皮帽子,第三次戴黑色的皮帽子。还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动作戴帽。

 古人把二十岁作为男子成年的年限。而统治者内部等级不同,又有不同的年限限制。《礼记·冠义》郑玄注:“其冠之年,天子诸侯十二而冠,故襄九年《左传》云:‘国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字,礼也。’又云:‘其士,则二十而冠。’《曲礼》云‘二十曰弱冠’是也。”

 《士冠礼》不仅繁琐,而且庄严、隆重、神圣。主人决定给儿子举行加冠礼,要到家庙去卜卦,要用占卦来决定加冠日期,用占卜决定大宾人选,行事很神圣。主人不仅要请大宾为儿子加冠,还要请傧相、族人、乡大夫、乡先生、亲朋好友、家臣、小吏等前来见证,非常隆重。加冠礼参加人员穿戴很庄重,主人需头戴黑色帽子,身穿朝服,拴黑色腰带,佩戴皮制的白色蔽膝,俨然署理政事,其他所有参与人员莫不如此。以此显示对加冠的敬重。

士冠礼表演(图片来自儒学资讯)

 只有举行过加冠礼,才算成人,才可以结婚,生的儿子才合礼合法,否则不合礼不合法。就连国君也是一样。国君有十五岁生子的,所以十二岁就加冠。

 古人重冠。成人了,就要成家立业,走向社会,成为新的统治者,于是就要懂礼仪。懂礼仪,首先就要做到正容体,齐颜色,善辞令。容体正,就在于戴帽,因为古人视帽为官阶、身份、地位以及等级的标志。所以《礼记·冠义》谓:“‘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由于重冠,故行冠礼要三次加冠。不仅如此,还要占卜择日子、定大宾。之所以如此神圣,因为“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之本”。可见周代统治者重视冠礼就是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

士冠礼表演(图片来自网络)

 《士冠礼》的目的是责以成人之道。那么到底什么是成人之道呢?《礼记·冠义》:“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与。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作为贵族的青年,只有做到了孝悌忠顺这四点,才可以作为继承者和新的统治者。有这样的人统治着百姓,国君的江山才稳固。

 《士冠礼》也是规范行为的,而且非常繁琐。在加冠过程中,所有一切都做了明确规定,只需照做。这样的规定符合礼的要求,但太繁琐,所以为后人所抛弃。


“冠礼”的演变

 “冠礼”是由“士冠礼”演变来的,上述县志中几乎都作了说明,如《金堂县志》(清道光二十四年本)“冠礼,犹古法之存也”。这个演变主要有以下四项:

 去繁就简。冠礼抛弃了士冠礼繁琐的仪式,变得比较简单。如《重修成都县志》(清同治十二年本):“附婚礼行。婚前一日,父命其子至堂前,亲加冠服,教以成人之礼。祭祖毕,亲友簪花披红,举酒酌贺,亦仿佛冠礼也。”这里免去了祭祀祖宗的礼节,没有请大宾、傧相等人,减少很多礼节。

冠礼表演(图片来自网络)

 改三加为冠服。既加冠,又穿衣服鞋袜。这里加冠仍然是首要的,但不搞三加,故仍叫“冠礼”;古礼没有穿衣的规定,冠礼做了增加。因为,正容颜不仅看戴什么帽子,更要看衣服穿得齐整不齐整。“亲友簪花披红”不见士冠礼,各县志书,有的有记载,有的没有。古礼有赐字,即由大宾给加冠人取名字一节,有少数县志提及,多数地方不兴。

 “附婚礼行”。冠礼在婚礼前举行,不再单独举行,因为举行了冠礼,就可以结婚了。冠婚二礼结合,道理可通,减少许多周折,还节省了很大一笔开支。至于年龄则不受二十岁这个年限的限制,一律以结婚日为期限。

 革命性的变化是否定了“士人”加冠的特权。由只准贵族儿子加冠演变为老百姓的儿子也可以加冠;由少数人的特权,变成普遍享有的权利;由统治奴化人民的权杖,演变为民间礼俗,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这是冠礼和士冠礼根本性的区别。虽然在一些县志里还是说“士大夫家行之”,但没有规定庶人家不准行之。有的方志说富裕人家,虽没当官,也操办冠礼。《绵竹县志》(民国九年本):“士商子弟,年近二十者,父兄、师友锡(赐)以美字,诫以成人。”又如《长寿县志》(民国三十三年本):“前清时,富家子弟虽庶人婚日,以许其戴金顶,服朝靴。”无权无钱的贫苦人家儿子结婚,也照样举行冠戴礼。《屏山县志》(清乾隆四十三本):“虽贫家亦勉为之。”“勉为之”就是想尽办法也要争取这个权利,操办冠礼。《荣昌县志》(清光绪九年本)也写道:“庶民效之,比户皆然。”《雷波厅志》(清光绪十九年本)谓:“此礼固无分贫富也。”

 冠礼仪式的程序是事先设计好,固定的,约定俗成一代一代传下来。大宾的所有言辞也是事先编撰好,词句五言或七言,语句押韵。冠礼同士冠礼一样, 信奉“诗教”重于“言教”,用诗歌的形式教导青年人成人之道,寓教于乐,施教效果更好。


一脉相承成人礼

 在国家加强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同时,近些年各地陆续在高中生中恢复了成人礼的习俗,例如成都树德协进中学举行十八岁成人典礼及二诊表彰会。参加人员有高三全体学生及其家长、学校领导以及高三班主任和全体任课教师。参加仪式的男生,一律西装革履,女生着装略显个性。学生们精神饱满,严肃认真,会场气氛庄严隆重。

成人礼(图片来自网络)

 前文说过,“冠礼”仍把戴帽放在首位,先戴帽后穿衣。现代人一般不戴帽,至于穿衣,在家里就穿着整齐,无需再进行穿衣戴帽仪式,所以叫“成人礼”。我国《宪法》规定18周岁为成人年限,且不分性别,因此,凡是年满18周岁的男女青年都有参加成人礼的权力。我国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限跟成人年限不一致,所以成人礼单独举行,不像“冠礼”那样“附婚礼行”。成人礼与冠礼、士冠礼一样都是教导成人之道的礼仪。

 今天,成人之道的教育应该加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对青年的教育培养是关系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事。在学校教育之外,对于18岁青年进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非常必要。现在成人礼还不普遍,应该形成共识。关键问题是成人之道到底该教些什么?成人之道是修身立命的基本素养,应该以做人的基本道德作为成人之道的主要内容,包括:孝敬父母,遵纪守法,爱国爱民;为人忠诚,恪守诚信,实事求是;知荣辱、识羞耻,为人热情须防骗,勇于负责有担当;凭自己的劳动获取利益,互惠互利不损人;做真人,说真话,做事认真等。

 成人礼是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经受的第一次洗礼。光靠学校的力量不够,遵照古人重冠的古训,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该配合学校共同抓好此事,要给成人礼造成一定的声势,形成强大的氛围。尤其应当重视教导成人之道的人选,遵古制,须由权威人士担当才更显得庄重。同时笔者建议,既然是礼,就要有规范性,成人之道,该讲些什么,如何讲,权威部门或权威人士应该商讨并制定一套程序。这样的成人礼才能发挥强烈的社会效应,在青年思想意识上产生深刻的影响。

(载《巴蜀史志》2017年第6期,总第214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