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李后强:四川“十五五”期间应更加重视“甘阿凉”
四川“十五五”期间
应更加重视“甘阿凉”
李后强
四川“十五五”规划非常重要,因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十五五”规划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理念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必须科学判断我省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总体看,四川还没有完成工业化进程(2023年四川工业化率为27.8%),没有迈过高峰点,目前仍是全面向经济强省跨越的攻坚期、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动力源的形成期、实现产业体系成功转型的推进期、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的发力期。由于四川发展不平衡,具有发展阶段多样性和发展任务多重性,对阶段性特征的判断和对机遇挑战的分析,要坚持总体与分类相结合,站在全国角度与立足我省实际相结合。
四川面临的主要机遇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腹地和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建设带来的特殊发展机遇、新质生产力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和再次激活内需消费带来的市场机遇。四川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对经济运行带来的新挑战、要素在行业和空间上优化配置带来的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突出带来的挑战、市场预期偏弱和市场主体信心不足带来的挑战、改革理念与方式变化带来的挑战。因此,四川须把中央部署变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国家战略变为自己的发展使命,把交通优势转变为成本优势、把开放优势转变为合作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变为资本优势、把创新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做到“七个优化”——
坚持理念思路优化
聚焦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主动应变抓实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力推进制度型开放。发展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实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更加重视对外开放大通道建设,构建立体高效的综合交通支撑体系。四川最重要的经验是“要致富先修路”,大力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和经济圈,突破盆地困境,把对外开放放在首位。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突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走深走实。把四川放在国内、国际进行横向比较(地位、作用),对标对表对项;要建设农业强省(擦亮金字招牌),生态大省(黄河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要建设“长江上游经济带”(延上游、通支流),让金沙江下游(宜宾至攀枝花)直航;深入实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补短补缺计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突出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水平,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开展城市更新,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要综合测算,GDP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若尔盖县九曲黄河第一湾(白玛多吉 摄,图源:四川日报)
坚持空间布局优化
立足国土省情,突破“四川胡焕庸曲线”或“四川横断山线”(大致是从九寨沟到米易的曲线),实施“四川西部大开发”,重点向“甘阿凉”倾斜。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土地总面积占四川省土地总面积的61%;三州人口总数占全省人口总数的8%;三州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但三州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四川的发展潜力在三州。要高度重视绵阳科技城能量释放,建好成渝绵“科技创新金三角”,大力支持“环渝经济带”(广安、达州、巴中)发展,把成都“东进”与重庆“西拓”结合,坚持一盘棋思想,在川渝接壤部位建立融合发展试验区。以城市圈建设统领全省经济区要素配置,尽快建成多个全省产业新城。
鸟瞰康定新城(郝飞 摄,图源:四川日报)
坚持主体功能优化
树立“功能决定效益”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同城化,发挥外溢效应和带动示范作用,加快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五区”要做强做优做大,特别注重培育“省域副中心”,可以“一主多副”,至少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分别形成全省副中心。组合宜宾泸州自贡共建“川南新区”。把攀西地区作为“四川战略腹地”进行建设,把攀西大裂谷建成“世界温暖康养谷”,把安宁河谷建成四川新粮仓和新能源基地,大力推进乌蒙山区建设。乐山、雅安、凉山联合开发“大渡河大峡谷”,构建文旅深度融合试验区。“城乡融合”关键在交通网络密度和速度的提升。激活内需,要更加注重产业支撑,更加注重放活管住,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凉山火把节(图源:四川日报)
坚持产业再造优化
树立“产业强省”思想,突出科技赋能和数字赋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让“老树开新花”“新苗早开花”。加快推进“15+N”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数字经济方面力争“换道超车”,在新能源、新材料、合成生物、高端制造、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方面尽快抢占制高点。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大力推进工业5+1、服务业4+6、农业10+3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突出“有根产业”和“本土化产业”。突出川酒、川菜、川茶、川药、水电、钒钛等从自己土地长出来的“有根产业”“川味产业”,突出电子、军工、化工、光伏电、重装制造等从省外引进消化创新的“本土化产业”。产业布局应“以传统产业提升为主、以新兴产业生根为辅”,比例为60:40(旧:新),以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疏解成都生产型功能(主要是制造业特别是化工),大力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认真探索公园城市理论根脉和推进路径,突出二三线城市商贸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三州要发展植物药业、特色农业、高效牧业、珍奇林业,推进旅游、文化、食品、清洁能源(风、光、水)能级提升,把稳定与发展有机统一。成渝之间的一体化和融合发展,关键在差异协同、产业细分、各有特色、资源共享。
美丽富饶的安宁河谷平原(图源:四川日报)
坚持治理方略优化
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注重发展与安全的统筹。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坚持问题导向、基层导向、利民导向、发展导向、结果导向,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四川,让群众安业、安居、安康、安心,以达到安逸巴适的最终目的。四川是天府之国,也是多灾之地。冬春防火、夏秋防汛、四季防地灾、全年防地震。要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注重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提升。全面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落实对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的关心帮扶,千方百计促进就业稳定。尽快补齐“一老一小”、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民生短板,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大力发展环保节能产业和循环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党建、法治、德治、社区治理、智能化管理、服务型政府、数字化赋能、自然灾害防控等方面合理布局重大项目。把宏观管理转化为专业治理,把条块分割转化为协同融合,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城乡基层是国家治理最末端,服务群众最前沿。治理重点在城镇。充分放权,调动基层干部和企业家积极性、创造性,激活内生动力;树立“企业家是先进生产力代表”和“企业是重要创新主体”的思想,真心保护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家,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在法律边界内放宽对市场主体的监管和处罚。
稻城亚丁洛绒牛场(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坚持重点保护优化
四川需要重点保护的是都江堰灌区,要对得起大禹、李冰遗产。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务院水管部门批准的都江堰灌区,要严格保护,包括河道与水利工程保护、农田与农耕文化保护、川西林盘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各类规划要有效衔接,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明确河道、渠道管理范围,注重耕地、林地、湿地及水资源的严格保护和高效利用;灌区内的金马河、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徐堰河、黑石河、西河、清水河、斜江河、人民渠、东风渠、沙沟河、锦江、沙河、青白江、沱江河、毗河、鹿溪河、赤水河、绛溪河等河道,流经非城镇段的两侧两百米以内为绿化控制带;流经城镇段的两侧五十米以内为绿化控制带,不具备条件的应当保证绿化控制带贯通。灌区内的农田不准再改为建设用地,确保高标准农田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同时,要保护好川西生态区。
都江堰精华灌区一隅(何勃 摄,图源:四川日报)
坚持牵引动力优化
树立“成都是主体牵引”的思想,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强极核功能,壮大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引领效应,把成都建成国际消费目的地。充分发挥成都作为国际门户枢纽的重要作用,建好超大城市,当好“火车头”,发挥“动车组”联动作用,拓展经济增长空间、激发消费活力、增强产业功能、重树市场主体信心、促进居民收入阶梯增长。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建好成都都市圈,增强引领功能,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循环;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巩固传统消费,挖掘新兴消费,刺激终端消费,拓展新兴消费场景,打造家门口的消费场景,培育壮大首发经济、冰雪经济、夜间经济、银发经济,释放更多消费潜能,不断形成更具活力的消费新增长点,为全面扩大内需做出新样板。聚焦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布局前沿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焦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做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现代化提升工作;聚焦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抢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量子技术、商业航天等新赛道。
写于2025年1月2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后强(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中国系统科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