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苑】我们应从“天才”事件中反思些什么‖奉友湘
我们应从“天才”事件中
反思些什么
奉友湘
日前,一场轰轰烈烈的炒作“天才数学少女”的闹剧终于悄悄落幕。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组委会11月3日宣布,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决赛结果已出,共有86名选手获奖。江苏涟水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王某某和其指导的学生(即“天才数学少女”)未获奖。据调查了解,王某某在预选赛中对其指导的学生提供帮助,违反了预选赛“禁止与他人讨论”的规则。这也暴露出竞赛赛则不够完善、管理不够严谨等问题。对此,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
图源: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组委会发布的情况说明
涟水中等专业学校同时也发布了情况通报,称对该校教师王某某进行诫勉谈话,同时取消其本年度评先评优资格。
图源:江西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发布的情况通报
笔者注意到,上述消息各官媒第一时间进行了客观报道。但对此结果却未作任何评论。
和风细雨,云淡风轻,似乎一切烟消云散。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挺“天才”派还在挣扎,还不愿认输,说凭什么只调查第十二名,而不调查前十一名?
还有更扯眼的标题:“姜萍,我依然认为可以冠以天才之名”。唉,也不知其底气从何而来!
总之,网络上舆论汹汹,辩护之声远超欢呼之声。
我从心底里感到悲哀。
本来“天才”事件就是一场人为策划的闹剧,一场炒作,一次商业运作,时至今日大家应该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早在6月25日,笔者就发表了《千万别把自己炒糊了》一文,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就是一场恶意炒作。现在看来,不幸言中。但仍有不少人不以为然,还要自欺欺人下去。
本来不想对这件事再说什么,但又觉得发生了一件令全国人民震惊的事,最后竟然轻描淡写地似乎什么也没发生过,从来也不想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怎样避免这样的荒唐故事再度上演。
因此,我不得不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究竟应从“天才”事件中反思些什么?
我想,这种反思未必都是负面的。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场铺天盖地的炒作中,一些清醒的当事者或旁观者,他们表现出的智慧和胆识,值得我们好好宣扬并效法。
比如,当“天才”被炒作出来后,我们一些面对“道德绑架”和“舆论绑架”的高校,就表现出了惊人的冷静和策略。他们没有简单地人云亦云,没有被“造神”的潮流所裹挟,他们没有急急忙忙地把所谓的“天才”收入囊中,而是以“太极”手法,巧妙地化解了风口浪尖的危机。这里,必须要为浙江大学和其他被炒作者、起哄者点名的知名大学竖一根巨大的拇指。
比如,那些勇敢的质疑者。他们在炒作、追捧“天才”者甚嚣尘上的时候,敢于站出来以科学求实的态度质疑“天才”,这实在需要极大的勇气。科学容不得虚假,科学容不得炒作,科学容不得“造神”。尽管他们遭受了狂热炒作者们的围攻、谩骂、恐吓,但他们义无反顾的坚持,令人钦敬,令人颂扬,令人赞叹!试想,如果没有人坚持真科学,那世界上就只剩下伪科学了。那该是一幅多么可怕的景象!
再比如,那些言论公允的讨论者。尽管炒作的乌云可以暂时遮天蔽日,但社会上总有一些头脑清醒、智识过人的讨论者。他们冷眼旁观,适时发声,对过激言论、过热炒作浇水降温,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导向,这样的意见者,是极为难能可贵的。我们的舆论场需要更多这样的理性人物,理性笔墨,理性声音。
除了对上述正面典型进行褒扬之外,我们也必须对在这场闹剧中的“主演们”进行反思。
对于推出“天才”的始作俑者,炒作者,他们才是企图从狂热的喧嚣中获取巨大名声的策划者、受益者。他们虽然炒煳了这锅菜,但毕竟曾经从中扬名立万,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得意洋洋。他们把一场本应严肃的竞赛搞成一场游戏,游戏参赛者,游戏舆论界,游戏普罗大众。他们岂能以一句轻飘飘的道歉向被愚弄的公众交待?
对于故意做假者,那位王某某老师。他到底出于何种目的,他到底如何造假,难道不应该搞清楚,仅以诫勉谈话、不得参与本年度评先评优了结?这才真是“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呵呵。像他这样的师德、人品,还要继续待在该校误人子弟么?
对于我们的某些官媒,也应该进行反思。“天才”出笼之初,并没有那么火爆。后来某些官媒也耐不住寂寞,加入了“造神”的行列。结果可想而知,官媒的背书让许多本来怀疑的受众也打消了疑虑,完全相信中国真是出了一个伟大的数学“天才”,并且不遗余力地去维护“天才”。笔者在媒体工作了三十多年,在岗时总是被告诫:凡是遇到包含“第一”“最好”“天才”之类最高级词的新闻,一定要多长一个心眼,慎重对待。某些媒体也没想想,为什么预赛第一名到第十一名不炒作,偏偏要炒作一个第十二名?因此,这次“天才”事件给某些官媒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坚持独立的判断,独立的思考,绝不跟风炒作,才是主流媒体应有的标格。
对那些狂热的推波助澜者,也许是有关方面雇佣的“水军”,我们更应该反思。他们对一切质疑者围攻,打击,威胁,对一切与自己言论相左的人一律大打出手。不问是非,不问对错,只要有人给钱,就不顾一切替人消灾。对这种人难道不应该讨伐、不应该清除、不应该治理吗?
还有充当工具人的当事者,一样应该反思。我们应该保护未成年人,爱护受害者,我无意伤害她,并且同情她。但她也会长大,将来会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问题。她的反思甚至更具有意义。当我们面临“天才”的诱惑,利益的诱惑,应该怎么办?是让人当枪使,还是断然拒绝?或者委婉谢绝?我们是否可以同家长商量,要不要当那个傀儡?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家长的明智也许更为重要。毕竟家长要多一些社会经验,多走过一些路,多渡过一些河。如果家长看清楚了其中的陷阱,也许会防止孩子误入迷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反思这些,是希望善良的人们擦亮眼睛,不要再被浮云遮住了望眼;希望我们的孩子不要再被当作木偶;希望类似的“天才”炒作恶剧不要再上演;希望我们的网络舆论场清明而干净。
写于2024年11月6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奉友湘(四川内江人。毕业于四川大学经济系。高级编辑,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硕导。历任四川新闻出版领军人物、四川日报首席编辑、华西都市报常务副总编、金融投资报兼人力资源报总编辑、消费质量报总编辑、四川农村日报总编辑。著有《远离危机》《机会是种出来的》《交子》《蜀女皇后》《蜀王全传》《苏母纪》等。散文集《飞鸿雪泥》将出)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