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三维逻辑
新质生产力具有创新能力强、发展势能足、开放融合深、环保效能好、公平共享广的巨大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新时代新征程,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科学理论成果“首先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新质生产力理论也不例外,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性延展,理论根基深厚。它在新历史条件下以全新视角对生产力各方面进行重新审视,丰富和发展其内涵,既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注入新活力与时代价值。
新时代,新质生产力在继承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并决定着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一核心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新特点,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知识经济、绿色发展等新要素对生产力的提升作用,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和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传统生产力创新略显“乏力”,以新能源、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先进技术及相关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和发展,展现出强劲生命力,引领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这一举措体现了党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深刻把握,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引领。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人类文明的历史是一部继承前人生产力并不断推动生产力跃迁的历史,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规律。“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生产力发展既满足现有需求又催生新需求,进而推动自身革新和人类文明进步。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一场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之中,这场变革与历史上的前三次生产力革命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以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为主要内容,标志着新型生产要素的诞生和应用。这一轮变革以算力、算法、网络通信在内的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为底层技术。这些技术推动生产力向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预示着生产力的又一次重大飞跃。生产力的跃迁,必将推动人类社会迈入一个以新质生产力为主导的新阶段。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还源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发展生产力的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保护民族工商业纳入经济纲领,《新华日报》设“自然科学”“科学专页”副刊,这些举措都充分体现了我党对发展生产力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探索。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通过“一化三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提高现代化建设效率,并于1964年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这一时期我国虽然遭遇不少困难和挫折,但是仍然依靠重工业来推动生产力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根基。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主张进行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破除阻碍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行方向。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党中央确立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任务。这一宏伟目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支撑。新质生产力以其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等鲜明特点,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的创新动力。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数字化特性能够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绿色化则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国际化拓展了我国的发展空间,增强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为新任务的完成奠定坚实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和战略部署,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
因此,从生产力的发展历程看,新质生产力是融合先进科技、创新模式和高效资源配置的高水平生产力,既符合人类社会生产力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客观规律,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力和驱动力。从党的实践历程看,新质生产力的出现,既体现了我们党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也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使命任务注入了创新动力。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逻辑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从国际形势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正经历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重构经济版图。其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新陈代谢与激烈技术竞争。近年来,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量子科技等前沿科技成果投入应用并快速发展为主导产业,展现出惊人创新力与创造力。随着前沿科技和实体经济进一步融合,将实体经济带入工业4.0时代,全面革新传统生产要素、方式、组织形式与商业模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这一趋势,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是我国为了在本次科技革命和变革中争得主动权、抢占先手棋的关键一招。其二,全球价值链体系加速调整,全球化动力减弱。跨国公司受多种因素影响,生产布局和供应链保障逐渐转向“战略优先”,产业链回流,全球生产结构重大调整。数字经济发展提升了世界各国通过信息技术改变全球供应链布局的可能性,促使全球价值链向高端技术发展,发展中国家优势减弱,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在政治、经济、科技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全球价值链收缩,全球化受阻。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现代化发展步入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时期,我们应自觉将改革置于突出位置,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激发创新活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坚实基础,进而赢得全球竞争主动。
从国内环境看,新质生产力以其高科技、高质量、高效能等优势,顺应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动力。首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呼唤新质生产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变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前者是低水平生产,解决量的问题;后者涉及高质量需求,解决质的问题,这些是发展造成的,因而迫切需要适合高质量发展的生产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亟需新质生产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竞争的加剧、人口红利的减少、生态环境的恶化、生产成本的提高、原始创新乏力等问题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传统生产方式的优势日趋式微,既制约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也成为美好生活实现的障碍。最后,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使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离不开高水平的生产力。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既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先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又孕育出与之契合的新型生产关系;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的丰富和发展,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注入动力,加速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
总之,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历史与现实的三维逻辑共同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图谱。从理论层面看,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理念支撑,明确了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要求。从历史逻辑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质生产力的出现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顺应与升华,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深厚的历史底蕴。现实逻辑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是应对各种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稳步推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动力源泉。这三维逻辑相互交织、印证,合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
(本文为吉林大学培育项目:大思政课下“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改革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2024JGY0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