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减排增汇,优化国土空间
当前,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全面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布局中。《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持续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此外,《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了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在国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宏观战略背景下,国土空间优化通过提升物质空间质量和功能空间效率,不仅满足了人类需求,还显著减少了人类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展现出强大的减排增汇潜力。要实现国土空间领域的碳中和目标,必须遵循减排增汇的实践逻辑,合理配置各类空间和用地资源。将低碳理念全面融入国土空间管理,通过开发利用、整治修复等手段,保障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并探索其减排增汇的路径,已成为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议题。
国土空间优化的减排增汇机理
国土空间规模优化。可以借助“三区三线”中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明确各类空间的发展需求,协调碳源和碳汇用地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控制城镇空间的碳源规模,提升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碳汇能力,从而实现碳排放与碳吸收的总量控制。首先,以碳收支平衡为约束,通过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控制城镇空间规模和建设用地总量,明确碳中和目标下城镇开发的上限,推动建设用地的集约高效利用,从而有效减少城镇空间的碳排放。其次,在严格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基础上,整治违法侵占的耕地,并对零散破碎的耕地进行整合,提高农业空间的碳汇能力,达到减排增汇的效果。最后,生态空间作为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关键,需清除低效用地,同时加强对红树林等海洋生态空间的保护与修复,显著提升生态空间的碳汇能力,进一步巩固生态空间在碳中和进程中的作用。
国土空间结构优化。通过全面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功能设施配置、生态用地结构,可以构建低碳导向的国土空间体系,实现减排增汇的目标。首先,应采取系统性思维推进绿地公园、湿地公园和生态绿道等生态节点和廊道的建设,形成连贯的生态网络和碳源碳汇融合的空间格局,从而在局部实现碳排放与碳吸收的动态平衡。其次,通过合理布局居住、工业、医疗、教育等城市功能设施,构建紧凑型、功能多样的城镇空间结构,协同道路体系与交通组织的优化,减少交通出行带来的碳排放。同时,推动农村生活空间的集聚化发展,优化农业种植与养殖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活的低碳化转型。最后,通过合理配置林地、草地、湿地等生态用地,增加高碳汇区域的比例,优化森林结构,推进林地的乔木化和立体化,并通过修复老化林地和加强幼林抚育,显著提升生态空间的碳汇能力。
国土空间强度优化。通过技术创新或工程手段,对国土空间的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进行干预,实现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的低碳化运行,以提升单位空间的碳排放效率和碳汇效率。一是引导产业结构的低碳化转型,从技术驱动、政策引导、环境规制等方面促使产业结构进行低碳化改革,实行严格的低碳政策法规和准入准出制度,推动高能耗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低碳型、高附加值产业发展。二是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和稳定利用,逐步实现化石能源和新能源的结构优化组合。三是通过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综合整治和系统修复,挖掘生态要素的碳汇潜力,维持并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质量,进而提升生态系统的碳汇效率。
面向减排增汇的国土空间优化路径
构建低碳国土空间规划的行动途径。国土空间规划是开发利用、整治修复的基础性依据,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面向碳中和目标的国土空间优化,需在规划的指导下,通过规划准备、编制、实施和监督的全流程,推动碳排放与碳汇的精细化管理,并制定相应的技术路径。在规划准备阶段,应制定国土空间碳源碳汇的评估标准和方法,强化对碳元素在国土空间中的认知,揭示区域碳平衡的现状。在规划编制阶段,需搭建统一的碳排碳汇数据平台,将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等数据与国土空间“一张图”相结合,实现碳源碳汇现状的空间可视化和过程管理。在规划实施阶段,要将减排增汇的目标嵌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及建筑、交通、能源、产业、生态等重点领域,提供具体的行动指引。在规划监督阶段,应建立时空统一的国土空间碳排碳汇动态监测体系,构建有效的减排增汇监督与评价机制,确保规划实施的效果。
构建面向碳中和的国土空间格局。在统筹保护与发展的基础上,构建科学有序的低碳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的空间保障。城镇空间优化应聚焦于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的合理调整,以破解高碳锁定效应。具体而言,要通过打造紧凑的城市形态,遏制城镇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展;优化交通设施与路网结构,促进城镇功能空间与公共交通的协调,实现职住平衡与要素高效连接,推动绿色低碳的交通体系建设;通过统筹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并为新兴产业预留发展空间。在农业空间方面,应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和粮食安全目标,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通过清退和整改行动打造规模化耕地布局,优化种植区和养殖区的配置,提升农业空间的生态涵养功能,并集约化布局农村生活空间。对于生态空间,应基于“增量、提质”的思路推进低碳优化。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全要素保护与治理,对功能受损的生态用地实施生态整治与修复工程,扩展绿色开敞空间,巩固关键生态区域,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碳汇能力。
构建国土空间优化的调控机制。建立区域间协作协调机制、惠益分享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等调控机制,以切实落实各方利益诉求,提高优化路径的可操作性,从而保障减排增汇目标的实现。首先,需要识别不同区域间的经济结构和减排增汇潜力差异,通过深化区域间的协作协调机制以及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制定具有区域公平性的差异化国土空间优化路径,并明确碳中和目标区域的分工体系及权责。其次,应探索惠益分享机制,利用碳排放权交易、碳汇交易和生态产品价值等碳补偿手段,对承担碳汇功能的经济欠发达区域进行补偿,进一步推动国土空间的低碳优化,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最后,建立健全“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机制,弥补“自上而下”行政决策难以全面保障的利益主体权利的问题。通过让利益主体参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和整治修复项目,听取各方诉求,识别并协调多元主体利益与国土空间优化的冲突点,确保各方利益得到充分保障。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碳中和目标的国土空间规划路径研究(23&ZD100)”的阶段性成果。)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