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邓小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的辩证思维
邓小平关于
“现代化”重要论述的辩证思维
杨海莺
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其关于“现代化”的认识和论述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邓小平关于“现代化”的重要论述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突出表现为:在现代化建设目标上,坚持立足现实和面向未来的辩证统一;在现代化建设内容上,坚持全面发展和重点突出的辩证统一;在现代化建设主体上,坚持党的领导和群众力量的辩证统一;在现代化建设方式上,坚持自力更生和博采众长的辩证统一;在现代化建设大局上,坚持专注国内和统筹国际的辩证统一。准确理解和认真学习这一辩证思维,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的理解,对新征程进一步认识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邓小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这深刻表明,邓小平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邓小平关于“现代化”的认识和论述就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当前学界对邓小平关于“现代化”的认识和论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及其话语体系建构的探索与贡献研究;二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的总体论纲研究;三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中的某一具体思想内容的研究,如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农业现代化思想等。学者们对邓小平关于“现代化”的认识和论述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不过较少有学者对邓小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的辩证思维进行分析和阐释。辩证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维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其主要指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既要看到事物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一面。邓小平关于“现代化”的重要论述蕴涵着丰厚的辩证法思想,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思维。学习、分析和阐释这一辩证思维,有利于加深对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理解,对于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邓小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
1
现代化建设目标
坚持立足现实和面向未来的辩证统一
现代化建设目标是现代化建设和发展需要达到的境地和标准,为现代化建设指明前进方向。邓小平认为,加强现代化建设,“既要有雄心壮志,也要脚踏实地”。在邓小平看来,加强现代化建设首先要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实现现阶段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同时又要面向未来,加强社会主义建设,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化,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第一,加强现代化建设,要坚持立足现实,实事求是,把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作为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同时也是历史的和具体的,这要求首先必须要脚踏实地,坚持实事求是,立足中国实际来确定现阶段的现代化建设目标。邓小平就多次强调,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从这一思想原则出发,邓小平认为:“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情况和特点的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为此,邓小平结合中国实际,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所确定的“四个现代化”目标进行了重新审视。邓小平指出:“我们必须认识中国的现实,立足于中国的现实来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也要根据现在中国的薄弱基础来决定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水平低、底子薄、人口多、基础落后,这就决定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不能定得太高,要契合实际。基于此,邓小平就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或“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将其作为现阶段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基于当时中国的发展实际,符合当时中国现代化建设基础、速度和效益的目标概念,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小康社会”。
第二,加强现代化建设,要面向未来,把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化作为未来阶段的奋斗目标,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终奋斗目标。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过程,因此不能仅从眼前发展利益出发,还应着眼于长远发展的利益。邓小平就指出:“既然要搞四个现代化,就得看高一点,看远一点,不能只看到眼前。”一方面,把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化作为未来阶段的奋斗目标。邓小平在立足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多次谈到要把“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或“中等发达的水平”作为实现现阶段“中国式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之后的三十年至五十年时间的奋斗目标。1984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使节基金会主席赫伯特·阿姆斯特朗一行时就明确指出,在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花三十年至五十年的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阿方索·格拉一行时,阐述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进入小康社会;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就明确将“达到中等发达水平”这一更高水平的现代化纳入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在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之后的未来阶段的奋斗目标。
另一方面,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形态,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高理想,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始终面向共产主义理想,并始终以此为指导。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可见,邓小平始终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最终奋斗目标,始终将其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最终导向。同时,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远大理想也预示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是一个兼具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邓小平认识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这一特点,为此他十分注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特别是对下一代、两代的理想信念教育。在他看来,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共产主义的理想都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和真正优势。
邓小平出席1977年科教工作座谈会
2
现代化建设内容
坚持全面发展和重点突出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强调,在认识和分析问题时,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这是邓小平认识“现代化”的基本方法和态度。在邓小平看来,现代化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既要坚持全面发展,加强各方面建设,又要坚持重点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一,坚持全面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综合平衡。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涉及各方面、各领域的内容,这要求统筹现代化建设系统中各要素发展,如果出现某一方面的明显短板,就会影响现代化建设的整体综合发展。邓小平强调,“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这就揭示出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特征。邓小平十分注重现代化建设的综合平衡,他主张,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既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既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又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既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要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对各地域、各行业、各领域等的全面改革。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他虽然主张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但他也强调这要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服务。可见,邓小平关于现代化及其建设的认识始终是在全局观、整体性视角下展开,始终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第二,坚持重点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现代化发展。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之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才重新进入正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相比,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起步晚,各项建设发展水平低,现代化建设基础薄弱。在这样的背景下,后发追赶性就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也进一步使得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强经济建设,成为这一时期现代化建设的首要要求和重点内容。邓小平多次强调了经济建设在现代化建设内容中的突出地位。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中共省、市、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不只是当前,恐怕今后长期的工作重点都要放在经济工作上面”。1980年1月,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论述了经济建设与国防、科技等方面建设的关系,突出强调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四个现代化,集中起来讲就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行。科学技术主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1985年6月,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将经济建设作为这一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强调“先把经济搞上去,一切都好办。现在就是要硬着头皮把经济搞上去,就这么一个大局,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可见,邓小平始终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中心工作,以经济建设重点带动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邓小平接见参加科学工作会议代表
3
现代化建设主体
坚持党的领导和群众力量的辩证统一
现代化建设主体是现代化建设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参与者和创造者。现代化建设主体的参与度、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主体的效用组合都直接关系着现代化建设的成效。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十分重视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又要贯彻群众路线,发挥群众自觉作用,汇聚强大的群众力量。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领导主体。邓小平就十分重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导作用,多次强调“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保证党的领导。我们之所以能经得起风浪,党的领导是最根本的一条保证”,“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谁来组织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同时,邓小平还将“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强调“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中带根本性的一条”。他还将这一原则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联系,指出:“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同时,为了保证党对现代化建设的领导,邓小平还强调要加强党的建设。他指出:“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为此,一方面他把整顿党的队伍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所需要的四条根本的政治保证之一,主张既要加强党的组织整顿,严肃处理党员干部中的经济犯罪分子,保持党的纯洁性;又要加强党的思想整顿,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党性修养以及政治质量,保持党的先进性。另一方面,为解决面临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任务当时大批干部不能适应现实需要的情况,他主张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善于发现人才,大胆提拔能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迫切需要的优秀干部。
第二,坚持贯彻群众路线,为现代化建设汇聚强大力量。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这意味着,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主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是人民的事业,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创造。邓小平就认识到并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强调,“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其中也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邓小平着重论述了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两个重要作用:一是依靠群众解决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困难问题。邓小平强调,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因为经验不足,会面临多方面的困难。这些困难问题,归根到底,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走群众路线,才能够得到解决。二是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中保持现代化建设政策的延续性。邓小平认为,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政策的持续性,不是由个人因素决定的,关键在于这些政策是否正确,人民是否赞成,对人民是否有好处。如果这些政策是正确的,对人民有好处,又得到人民的支持,政策的持续就有了根本的保证,政策才会继续下去。基于此,邓小平主张,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关心人民群众生活,走好群众路线。
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
4
现代化建设方式
坚持自力更生和博采众长的辩证统一
现代化建设方式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形式,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质量和效益。邓小平十分注重选择合理的方式进行现代化建设。在他看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又要学习借鉴西方现代化的先进经验,博采众长,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探索现代化建设的中国道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点和传家宝,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和落脚点。邓小平尤其注重自力更生开展中国现代化建设,并多次强调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1981年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参议院共和党副领袖史蒂文斯和美国总统出口委员会副主席陈香梅时就指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一定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原则。”1982年4月,邓小平在同胡乔木、邓力群谈话时也强调,过去的革命和建设靠自力更生,今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是靠自力更生。我们无论干什么,都要立足在自力更生这个基础上。1983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参加北京科学技术政策讨论会的外籍专家时进一步强调:“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这充分表明,在邓小平看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中国自己的事情,只能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第二,坚持善于学习和博采众长,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经验借鉴。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曲折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现代化作为典型的后发现代化与西方先发现代化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甚至在很多方面中国现代化都远远落后于西方现代化发展潮流。这必然要求中国现代化建设应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化的先进经验和科学技术。邓小平多次倡导要学习西方现代化的经验、方法和技术,并阐述了向西方现代化学习的原因、内容、方法等。具体来说:
一是向西方现代化学习的原因。邓小平论述了向西方现代化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就学习的重要性来说,邓小平指出,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资源和基础,但是,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世界的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来加速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就学习的必要性来说,邓小平从四个现代化建设任务本身出发,指出,“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是十分繁重的。我们还有很多东西没有认识,缺乏经验,需要好好学习,加倍努力。”同时,邓小平到国外参观后,认识到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水平与西方现代化建设水平的差距,充分意识到不学习、利用和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和经验,四个现代化是搞不好的,由此他主张“现在确实要学习,而且要善于学习”。就学习的可能性来说,改革开放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不断与世界接轨,这为中国与国际社会沟通、交流和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邓小平由此多次指出,搞四个现代化,现在我们有比较好的国际条件,我们可以加强国际合作,可以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成果和经验。“这个条件过去没有,后来有了,但一段时期没有利用,现在应该利用起来。”
二是向西方现代化学习的内容。邓小平认为,“把世界上的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这才不会把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变成空话。”为此,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多次谈到学习西方的先进成果,这构成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具体主要包括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利用世界上可能提供的资金,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好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学习西方的科学研究和吸收其先进研究成果等。
三是向西方现代化学习的方法。邓小平强调要向西方学习,但同时也强调要善于学习,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才能有好的学习效果。邓小平多次论述了向西方学习的方法。首先,他强调中国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为此,他主张把国际先进的东西同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以世界的先进成果作出发点,结合中国实际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其次,邓小平主张要实行正确的开放的对外政策,并就学习和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成果制定一系列新的政策,从而为学习西方现代化提供政策支持。最后,邓小平强调,要将向国际社会学习和向自身发展经验学习结合起来,既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技术、经验和方法,又要总结过去自身现代化探索的正反两方面经验。
总的来看,邓小平从多个方面论述了向西方学习的原因、内容和方法,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能学习”“学习什么”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为当时学习西方现代化提供了指导。可以说,邓小平不遗余力地号召向西方学习,希望树立起学习西方,赶超先进的自觉性,这种态度对后来二十年的对外开放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1984年邓小平在视察后为特区题词
5
现代化建设大局
坚持专注国内和统筹国际的辩证统一
现代化建设大局是现代化建设所要面对的整个局面和形势,主要包括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国内外环境,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正常运行。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十分注重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强调既要专注国内,以发展自身为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国内环境,又要统筹国际,维护国际和平,为世界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第一,专注国内,着力促进自身发展。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化建设的曲折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在改革开放初期仍然较低,各方面建设仍不完善,还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集中精力加强自身现代化建设。这就要求我们要专注国内发展,统筹国内大局,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内环境。邓小平十分注重统筹国内大局,加强自身建设。他强调,无论是解决国内问题还是解决国际问题,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只有自己兴旺发达了,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才会更大。为此,邓小平着力主张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强经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同时,加强自身建设,尤其是加强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国内安定团结的环境支持。邓小平就此多次强调,要保持国内安定团结。1979年6月,邓小平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党内负责人会议上指出:“我们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建设四个现代化上来,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不可能的。”10月,在听取北京市委负责人的工作汇报时,邓小平就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作出专门指示,强调“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必须要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当前主要要搞好团结”。1980年1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作《关于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时再一次强调,“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来搞建设。”1987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国务卿乔治·舒尔茨时也指出,“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摆脱落后状态,必须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建设。”基于此,邓小平分析了如何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一方面强调,搞好安定团结,当前要抓好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报刊宣传问题,重视对纪律的宣传;公、检、法工作问题,切实做好公检法工作;继续落实政策、整顿领导班子、改进工作的问题。另一方面强调,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两手抓,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又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为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稳定的政治局面提供法制保障。
第二,统筹国际,不断为世界作出贡献。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潮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能脱离世界环境而封闭性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之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现代化建设也日益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这意味着,我们在统筹国内大局的同时,也必然要统筹好国际大局。邓小平强调要统筹国际大局,为世界发展作出贡献。他多次论述了和平的国际环境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没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是不行的”。为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邓小平主张,要将“争取延缓战争的爆发和争取延缓的时间更长”作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采取一切措施和政策的出发点,要将“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争取一个较长期的和平环境”作为中国的对外政策,从而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此外,在邓小平看来,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而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和平稳定的力量,其发展本身也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因此,中国着力加强自身建设,本身也是对世界和平发展的贡献。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时讲话
6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邓小平非常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解决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其关于“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在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内容、主体、方式以及大局等方面蕴涵了丰富的辩证思维。认真学习和分析这一辩证思维,对于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进一步认识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一方面要辩证看待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正确处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辩证关系,尤其仍要注意处理现代化建设在目标、内容、主体、方式以及大局等方面的辩证关系。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本领。
(原标题为《邓小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的辩证思维探析》,刊于《上海党史与党建》2024年第4期,略作调整,注释从略)
来源:党史镜报
作者:杨海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