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书评】辛亥年间那场风潮——田闻一《寸步不让》读后‖刘小革

作者:刘小革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7-08 14:59:19 浏览次数: 【字体:

辛亥年间那场风潮

——田闻一《寸步不让》读后

刘小革

2024年3月,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川籍著名作家田闻一的新著《寸步不让》。让我惊叹的是,在图书市场并不景气的当下,《寸步不让》第一版上市仅两个月,6000册书就基本售罄。这本书何以如此吸引读者呢?怀着疑惑的心情,我将目光投向了这本书。只见封面书名之前,“辛亥保路悲歌”几个字让人惊心,标明这是一部描写辛亥四川保路风潮的历史小说。

《寸步不让·辛亥保路悲歌》 田闻一 著 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

关于发生在20世纪初辛亥年间的四川保路风潮,我个人认为用“风潮”来界定保路事件比“运动”更为准确,更能表达其真实的性质。因为这个所谓“运动”,放在今天,也就是一个是否借外资修路的问题,之所以爆发为大规模的群体事件,实际上是清朝统治两百多年,越到后期越腐败没落的种种矛盾的总爆发。而当时孙中山的同盟会,机智地借力发力,推翻了清王朝。

在成都长大的我,对于四川保路风潮并不陌生。在少年时期,无论是学校组织还是家长带领,只要去人民公园游玩,必定会去拜谒那座直插蓝天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在老师和家长讲述中,大约知道四川近代历史上曾发生过一场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似乎是关于一条铁路的所有权。那时我心存疑问:北京有“人民英雄纪念碑”,重庆有“抗战胜利纪功碑”,而“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不应该就叫“辛亥秋保路纪念碑”吗?少年的我很不理解为什么要加上“死事”两字呢?

位于成都市人民公园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东面(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成年后,读到一些有关四川辛亥年间保路风潮的资料,才知道那是一场反对清政府出卖川汉、粤汉铁路的群众风潮。

然而,无论少年时老师和家长的讲解及后来读到的文字,保路风潮终归不过是一个历史事件。而我这个笨脑袋,历史事件是要靠背才记得住的。于是,这段历史事件自始至终都以模模糊糊的形态,存在于我脑洞的一个角落,从没清晰过。

而这次读了田闻一的新著《寸步不让》,这段历史在我脑海中豁然清晰起来。原来,纪念碑上的“死事”二字,不是可有可无普通的字,它标明了当时震惊全国的“成都血案”的惨烈。

《寸步不让·辛亥保路悲歌》 田闻一 著 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

《寸步不让》最大的意义在于告诉读者,四川辛亥保路风潮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是因了它的爆发,才引发了革命风暴席卷神州大地,才有了全国14个省相继宣告“光复”和独立。更是因为保路风潮使清廷在四川全面失控,紧急调动大臣端方率鄂军入川镇压,形成武昌兵力空虚,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于1911年10月10日举行的武昌起义才取得了成功,摧毁了腐败的清王朝。可以这样认为,四川辛亥保路风潮成为压死清王朝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武昌革命是乘着四川保路风潮的“东风”而取得了成功。故而孙中山先生说:“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的。”

这就是当时的历史真相。

位于成都市人民公园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南面(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而在小说《寸步不让》中,这段历史已不再是干巴巴的史料,那些与保路风潮有关的事件闪现成一次又一次轰轰烈烈、刀光剑影的场景;那些与保路风潮有关的人物名字演化成一个又一个形象鲜明、性格各异的活生生的立体人像。

不需死记硬背,保路风潮前前后后的大事件像电影一样在眼前展开:

我们看到,从边陲平息康藏叛乱载誉归来的新任四川总督赵尔丰,一到任就与蜀中乡绅交手,要求四川人服从朝廷命令,不准闹事。但遭到乡绅严词拒绝,并被驳得哑口无言。油滑的他转而表态:“我以川人意旨为意旨。”然而,作为朝廷大员,赵尔丰最终是以朝廷意志为己任,采用强硬手段镇压民众。

赵尔丰

我们看到,在古镇新津(书中叫清津),各界人士包括士绅、市民、学生、商人和下层劳苦人民,为夺回修路权利,纷纷走上街头,抗议清朝廷。他们慷慨激昂地高呼“誓死夺回筑路权!”“严惩贪官盛宣怀!”的口号,队伍浩浩荡荡,气势磅礴。原来,当年5月,腐朽的清政府不仅把四川、湖北民众集资商办的粤汉铁路、川汉铁路收归“国有”,并向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订《湖广铁路借款合同》,本质上是出卖了两条铁路的筑路权。而且他们又不归还民众的集资款,当然激起集资民众的强烈反对。故而在新津上演了这一幕抗议朝廷出卖筑路权的示威游行。

为扑灭保路风潮,新任四川总督赵尔丰想用杀鸡给猴看的手段吓退民众。他设计诱捕了同志会和股东会领导人蒲殿俊、罗纶等九人。可他的算盘打错了,杀鸡吓猴的举措反而激起更大民愤。成千上万的成都民众走上街头,拥到他的督署衙门,强烈要求释放被捕诸人。冲突中,赵尔丰大开杀戒,竟然下令向手无寸铁的民众开枪镇压。一时,枪声大作,流弹如雨,许多人倒在血泊之中,当场就死亡三十多人,几百人受伤。这时,突然大雨倾盆,尸体浸泡在雨水中,血水四处横流。赵尔丰竟然还下令三天不准收尸!民众被彻底激怒了。成都周边的农民在袍哥和同盟会组织下,成群结队冒雨进城来声援,赵尔丰又下令继续开枪,打死了一群又一群百姓。他不仅手段残暴,而且不缺少狡猾的一面,当即下令查封四川省保路会等嫌疑组织,逮捕相关人员,并在当晚就紧急封闭城门,以封锁血案的消息传出成都。

蒲殿俊(蓬州闲士摄于四川保路运动史事陈列馆,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不过,他再狡猾也挡不住民众反抗的洪流,同盟会成员还是冒死翻城墙把消息带出了城,又群策群力,发明了空前绝后的“水电报”:把成都血案的消息和揭露赵尔丰罪行、要求各地同志会、同志军和袍哥以暴动抗争路权的号召,都写在木板上,再刷上桐油,放入滔滔锦江,通过四通八达的江河,送到了全川。

积怨多日的民众得到消息后群情激奋。很快,同盟会联合袍哥等反清组织汇成了同志军,围攻成都。各州县同志军也纷纷起兵,还有彝、藏、羌等少数民族也都举起起义的旗帜。1911年9月25日,同盟会员吴玉章、王天杰在四川省荣县宣布独立。

辛亥各省独立图(蓬州闲士摄于四川保路运动史事陈列馆,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根据这段历史,《寸步不让》构建出一连串扣人心弦的故事,让读者欲罢不能。

“水电报”最先到达五河汇聚的新津,以总指挥侯天轩为首的本地五千袍哥立即起兵克服困难强渡五津,扑向成都,攻破红牌楼直抵华西坝与成都南门对峙。

此间,全川142个州县都纷纷举起反旗,面对如此危急局面,赵尔丰气急败坏,决定拿最早造反的新津袍哥队伍开刀。

作家通过“枪打出头鸟”“打清津”“波谲云诡”“还是中了赵屠户的招”“响彻云霄的悲歌”“一跟到底的魑魅魍魉”等六章节,一环紧扣一环地描写侯天轩父子为首的新津袍哥队伍与赵屠户部斗智斗勇,最终因内奸出卖献出生命的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歌颂了他们为保路不怕牺牲的英勇精神。

《寸步不让》特别的贡献还在于,让读者第一次知道了在当年保路风潮中,四川袍哥功不可没。从这个角度看,本书填补了文学画廊上的一个空白。过去的有关作品只强调士绅集团的蒲殿俊、张澜等人的作用,而忽视了四川袍哥组织的重要作用,甚至造成一种印象,袍哥是一帮坏人。而我从小也以为是这样的。

张澜(蓬州闲士摄于四川保路运动史事陈列馆,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而从小说的描述中,读者看到所谓保路会的首领蒲殿俊、罗纶等,不过是一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书生,他们根本挑不起保路风潮的大梁。而真正与官府抗衡的是同盟会和袍哥发动的保路同志军。而同志军成员大多是各地的袍哥。而且,在保路风潮后,袍哥组织由曾经是少部分人的秘密组织演变成四川大多数成年男性直接加入或间接受其控制的公开性组织,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寸步不让》为什么吸引读者,这就是小说最讲究的人物刻画十分成功,没有把正面人物说成高大全,也没有把反面人物写成丑陋不堪,十恶不赦。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人物生动、丰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很容易就记住了清末最后一任四川总督赵尔丰、四川袍哥总舵爷尹昌衡、新津袍哥老大侯天轩和同盟会四川分部军事部长龙鸣剑等人。

1912年,尹昌衡在康定就任川边经略使,率军进藏平乱时留影(田闻一 供图,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这里只说说我认为刻画得最精彩的那个镇压保路风潮、双手沾满四川人民鲜血的赵尔丰。虽然听到他的恶名“赵屠户”就足以让普通百姓闻风丧胆,但是,作家笔下的赵尔丰并不是脸谱化的,作家不仅写了他在镇压保路风潮中的残暴,也用文学的笔墨细腻地描摹了他的历史功绩和他对家人的温暖。

赵尔丰在四川上任的几年前,清朝廷曾派驻藏大臣凤全去康藏处理相关事宜。岂知这个凤全老儿既蠢又残暴,竟然当众侮辱甚至鞭打在当地极有声望的巴塘大土司,激化了汉藏民族矛盾,最终酿成叛乱。而此时已经六十高龄的赵尔丰,却受命于危难之际去了藏族地区。即使现在,六十岁也该退休养老了。赵尔丰在藏族地区的7年中,忠于职守,办教育、兴实业,利民生,固边陲,特别是实行“改土归流”,将土司世袭制改为中央集权下的流官制,沿袭至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改革,我认为可以说是固化了中央对边陲的统治。而在当年更是直接平息了叛乱,粉碎了英国对西藏的觊觎,捍卫了祖国边陲的领土完整和祖国尊严。当然,不可否认,要平息叛乱,他的手段也是十分残忍的。而这一点他当作“经验”用在了后来镇压四川保路风潮中,是用错了地方!但是,赵尔丰平息康藏之乱的历史功绩不应该否认。不夸张地说,如果当年康藏之乱不能平息,西藏就有可能早就从祖国分裂出去了。

《四川保路运动》 油画(蓬州闲士摄于四川保路运动史事陈列馆,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赵尔丰镇压保路风潮更主要还是迫于清朝廷的压力。作为清朝廷大员,他当然要按朝廷的意志办事,无论哪个朝代都是这样的,只要是中央集权制,地方就必须服从中央。

即使这样,在了解保路风潮真相后,他也有过一些同情,认为川人掀起保路风潮也有一定道理,因此上奏朝廷,表达了川人的请愿。但是,他得到的是清朝廷严厉斥责,并给他下了死命令:立即平息四川保路运动,如其不力,立即递解进京问罪。

为保全自己,他举起了屠刀!

《四川保路运动》 油画(蓬州闲士摄于四川保路运动史事陈列馆,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当然,赵尔丰最终没有好下场。1911年12月22日,新政府四川都督尹昌衡顺应民心,在成都当着广大民众砍下了他的脑袋。今天回头看这段历史,他是时代的牺牲品,清朝的殉葬品,他是非死不可的。而尹昌衡则代表了时代潮流,大势所趋。

位于成都市人民公园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西面(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我们再看赵尔丰,在生命危在旦夕之时,他不忘记坚决要求妻妾儿子离他去避难,然妻妾坚持留下,他只能含泪送走了两个儿子。紧接着,她的小妾藏族姑娘卓玛因为开枪保护他死在了他之前。而他在受刑之前还用沙哑的嗓子喊出了“老妻无罪!”希望能救老妻一命。原来,这个杀人魔头,也有温情的一面,真是令人唏嘘。

位于成都市人民公园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北面(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这就是《寸步不让》呈现给读者的赵尔丰。是非功过,由读者评说吧。

作者简介

刘小革,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常务理事,四川女子散文创作中心评论部部长,四川省散文学会评论部顾问,《格调》杂志美文专栏编辑。著有散文集《迟到》《有一种痛》。主编四川省散文学会理论部评论文集《读你》、赵先前散文集《雪崩》,参与《路魂》《川黔散文选》等多部散文集编辑。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小革(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常务理事,四川女子散文创作中心评论部部长,四川省散文学会评论部顾问,《格调》杂志美文专栏编辑)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