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散文】攀枝花是一种情怀||黄土田

作者:黄土田 来源:行脚成都 发布时间:2024-06-19 15:33:02 浏览次数: 【字体:

攀枝花是一种情怀

黄土田

攀枝花风光(苏波 摄,图片来源:四川文旅厅)

得天独厚

向往攀枝花这座因三线建设而兴起的工业城市久矣。在成昆动车全线开通前,从北方到成都,再从成都到攀枝花,遥远的车程着实让人生畏。然而攀枝花的工业形象始终萦绕不去,有关三线建设的视频与回顾不时通过手机叩动心扉。今年4月底,趁着成攀动车的福音,终于踏上了这座金沙江畔裸露着的山城,一睹昔日工业拓荒者的荣耀和今日城市面貌的新容,了却了一桩酝酿已久的夙愿。在这里,我接上了自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新中国火热的工业建设的脉络,从1964年到1980年,历时17年的国防工业三线建设犹如大河奔腾,在一段崎岖险峻的山峡中激荡出惊心动魄的工业发展史诗。而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和攀枝花工业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正是宏大的三线建设结出的一颗硕果,格外引人注目。对于许许多多的人来说,攀枝花是他们心中永久的一种情怀,这是后来我在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中攀枝花展园里的感触。在攀枝花市的展园内,一块大而重的磁铁矿石横卧树下,繁盛的花径旁石刻着钒钛之都的如下文字:

“在这片只占中国国土面积千分之一的弹丸之地上,蕴藏着中国20%的铁,64%的钒和93%的钛,还有占全国18%的水能资源;拥有高等植物2146种,特定生物质能源产业前景广阔。”

类似的文字内容在攀枝花市屡有所见。这让我想起当年邓小平视察渡口建设时的名言:“这里得天独厚”。

196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在观看攀枝花钢铁公司厂区规划模型(图片来源:广安日报)

旅行日记

4月24日 星期三

从成都到攀枝花南站的动车时长4小时40分。上车后与一位三十岁出头、白领装、爱说笑的小伙子邻座。他在成都上班,家却在攀枝花当地的米易县,父母在米易生产队还种植有一片芒果树。一路上,听他讲有关彝族人的生活趣闻,给我这个对彝族知之甚少的出行者留下了不少新鲜印象。后来在攀枝花三线建设纪念馆中,我注意到攀枝花是少数民族聚集区,有彝、傈僳、苗、纳西、白、傣、满等民族。大规模的钢铁工业基地建设,在加快域内各少数民族现代化进程的同时,建设大军中也活跃着包括彝族在内的少数民族建设者的身影。比如在纪念馆的展墙上,有一处介绍女子割草班事迹的内容。建设初期,矿区搭建起无数干打垒、席棚子和毡棚子,女子割草班的任务就是割山草以覆盖屋顶所用。她们历时一年,起早贪黑,摸爬滚打,最后圆满完成任务。在这些身背山草,健步如飞的女子割草班里,就有当地最能吃苦耐劳的彝族女同胞。

下午3点多车到攀枝花南,站台上一股热浪迎面袭来,头顶骄阳似火,顿时就有了逃避的念头。仓促之间,选择乘出租车到地图上看着不远的苴却砚博物馆一览究竟。结果感觉还不错,那是一座造型别致、展藏丰富的地方特色馆。苴却砚的“苴却”是彝音汉译的本地古地名,石材取自中国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的悬崖峭壁之中。以苴却石制成的砚台为苴却砚,被砚界誉为“中国彩砚”,一时声名四方。

苴却砚博物馆门外有公交车站,十分方便。乘坐舒适凉爽的公交在攀枝花大道中段下车,这里距离预定的宾馆已经不远,只是没有想到,住宿地是在一段斜坡上面,而斜坡也是一段街道……

金沙江畔的攀枝花(王东 摄,图源:封面新闻)

4月25日 星期四

上午8点左右,从宾馆的斜坡上下来,趁着天凉首先站在了金沙江畔的渡口大桥上,这里视野开阔,风景如画。我看到,一片蓝天之下,群山突兀,峻峭的山体裸露在江水两岸。江水一色碧绿,绕山而流,夹江山脚下连片的楼房掩映在绿树带中。这时候树丛中的凤凰树花儿惊人,开得火红,一簇簇与绿树丛相映衬,点缀着江边的白色建筑群,也点缀着裸露的山峦,使荒芜的山峦因此显示出不少生机与烂漫。在渡口桥上,火红的凤凰花树给我留下惊奇的印象,以至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我发现攀枝花到处都盛开着的美丽凤凰花儿。

过渡口大桥,离攀钢文化广场不远。走在这一段钢城大道上,重型卡车呼啸而过,道路上煤尘浸地,所谓的攀钢文化广场也不过是厂矿区一处十分局促的办公场所。带着些许失望就此折回,走走停停之间,就发现了在一侧街道后面的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这里游人不多,展陈朴素,一栋灰砖建筑里,上下两层的房间留存着不少中央领导同志来攀枝花视察住宿时的室内摆设,场景真切,让人心生敬意。纪念馆原名为“渡口建设指挥部招待所(十三幢)”,从招待所二楼一处开放的阳台看出去,对面能看到“弄弄坪”,就是当年程子华向邓小平汇报时说的,在2.5平方公里的山坡上建设年产150万吨钢铁厂而不占用耕田的地方。

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据坡而建,是当年的遗迹。纪念馆背后,是一大片攀钢的大渡口房区,其间路陡弯急,建筑杂陈。社区的老人告诉我,这里的职工大多是开车上下班……

中午正热,在去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公交车上,分别要上下车两次刷卡,因为当地是分段计费。三线建设博物馆在三线大道上,是我这次行程的主要目的地。博物馆很大,冠以“中国”二字名不虚传;里面设施先进,前来参观的游客也很多。在这里,我一直待到闭馆时间,也没有将里面的展陈看完整,其中一部分时间是用在听三线建设者的回忆讲述。我发现原攀枝花市委书记秦万祥的讲述特别富有感染力,完全能将听众带到一个具有个体独特感受的火红年代。可惜展厅里的游客多数都是匆匆而过,顾不上在这处放有耳机的展厅环形座位上小憩一会儿。

博物馆内部闭馆后,下午五点的阳光依然强烈。馆外有一些用于外展的钢铁大件,如坦克大炮等,附近还有一列火车餐厅。这时望远,阳光下群山苍茫,云蒸霞蔚,看似有无限气象……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攀枝花地方志编纂中心 供图,图源:四川省情网)

4月26日 星期五

上午爬上攀枝花凤凰山公园时,步道上已经有不少晨练的市民从公园山上下来。山上树多岔路口也多,无意间经过一处山中院落,类似于文化宫的一幢建筑里传出歌舞乐器声,既动听也为山林增胜。凑近门牌一看,是攀市老年大学。过老年大学朝前再走,感觉到要找的攀枝花英雄纪念碑已经越来越近了。登上一处台阶,高耸的英雄纪念碑矗立在一个小广场中间。纪念碑基座是一幅幅反映攀枝花开发建设时期的暗红色浮雕画面,犹如史诗一般存在;而人字形纪念碑也许正是英雄形象的化身,顶天立地,光彩照人。基座的正面刻有纪念碑文,时间落在一九九一年三月四日。小广场四周松柏围护,而这里的松柏自然融入漫山遍野的绿植之中,环视一片翠绿。

公园山上有不少观景平台。在面北的一个观景平台上远眺,越过建在山脚下的白色住宅楼群,远山赤裸,山体荒蛮,连绵不绝。但我知道,在对面名为瓜子坪的大山深处,应该有攀钢人开凿成梯田模样的矿场遗迹吧。

凤凰山公园很大,山中景点还有苏铁园和观光缆车等等。我从公园南门出来,过攀枝花学院,一路所见,都是整洁的现代感极强的小区和街市。从这里的公交站点上车,走三线大道,利用下午的高热时段,我又一次进入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以补齐昨日参观的不足。

在“三线建设推动发展的中西部城市”单元,我发现了自小成长的城市,那是一座以煤炭为主业的工业小城。20世纪70年代,曾经有几个信箱代号厂出现在城市的山沟里,与小城几代人的命运相关联。在博物馆底层的攀枝花开发建设展厅里,陈列有一辆黑色雪佛莱轿车,是1966年周恩来总理送给当时担任渡口交通指挥部指挥长刘秉温同志的。刘秉温是陕西延安第一任县长,这让我一下想起自己的父亲,——50年代初,父亲是刘县长的工作秘书,曾多次受到刘县长的表扬。在攀枝花开发建设展厅走过,有多少艰苦就有多少荣光,于是我又戴上耳机,独自坐下来再听秦万祥书记的讲述。他1966年赴攀枝花工作,在攀枝花生活工作了48年。“两地分居路遥远,探亲相隔两三年。夫妻情感靠书信,思儿念女看照片。”对于亲身经历了攀枝花从60年代到90年代的老书记来说,牺牲某些个人幸福而成全一项国家伟业应该是他们这一代人的历史和骄傲。这让我重新品味起渡口记忆中的三线精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

攀枝花展厅的一头,有二滩水电站的电子大屏幕。二滩水电站是中国在二十世纪建成投产的最大水电站,工程用了9.3亿美元的国际开发基金,全方位实行国际招标,有36个国家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了此项建设。据当时专家讲,二滩工程带动了中国水电事业的全面提升,这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增加了亲历一次的游览行程。

下午5点过后,博物馆外炽热的阳光下,“英雄攀枝花,阳光康养城”的招牌熠熠生辉。

二滩水电站大坝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双曲拱大坝,谱写了中国高坝建设交响乐的第一章(王刚 摄,图源:四川在线)

4月27日 星期六

上午离开住宿的宾馆,在攀枝花凤凰广场和阳光大梯道处观景。由于回程票订在下午,闲逛的时间还是比较充裕。凤凰广场最吸引人的,是广场周围高大的大王椰树。这种树硕壮挺拔,有擎天之美。被街道上的绿植树荫引导着,意外就发现了广场对面的阳光大梯道。据说这个阳光大梯道上下740级台阶,有24个供人休息的小平台。惬意于树荫遮蔽下的台阶,从上往下走,所见小平台的景象各不相同。这样最终就看到了刻在一块大理石上的《攀枝花赋》,读来回肠荡气,令人击节赏叹。《攀枝花赋》的作者是攀枝花市的作协主席,赋中写到攀枝花开发建设之初的场面是:

“九州物资,四海才俊,跋千山而至边地,涉万水而过攀西。十万大军,以临战姿态投入征程;千丈豪气,以光荣梦想献身开发。若泸两岸,兰尖群山,铺路人锤劈钎凿呼令山川开道,开矿者人拉肩扛吆喝机器上山。弄弄坪上,包包山头,建高炉栉风沐雨以争时分,修厂房席地帷天而抢昼夜。百里工地,挖掘机与岩坡较劲;八大片区,脚手架与日月争高。拓荒英模,头顶烈日,只讲奉献无怨无悔;创业干才,肩负寒霜,不畏劳苦而有作有为。”

……

从阳光大梯道下面的平台上,可以瞭望金沙江对面突兀的荒山峻岭,我猜想那应该是属于枣子坪的地块。光秃秃的山腰上出现一小片白色的高楼群,树丛显缘,凤凰花点缀,火红中透出一线生机与活力,与梯道平台上周围歇息娱乐的攀枝花人遥相呼应。

附近的街区仍是坡道。我转进榕树街,过炳草岗大街,出德阳巷,最后回到攀枝花大道。等公交车时,趁便在商业街口要了一碗盐边羊肉米线,这是当地比较受欢迎的小吃便饭。当我坐在驶离攀枝花市的公交车上,对沿途车窗外闪过的一切竟也充满了留恋之感。从攀枝花南开往成都的动车下午快6点时到站,近600公里的旅途上没有一点疲惫的感觉。

盐边羊肉米线(图源:四川文旅厅)

两位视频播主

攀枝花之行让我在手机上关注了两位当地的视频主播。他们用易感染、影响力强的自媒体向人们展示这个城市的昨天和今天,满足了更多想要了解攀枝花人的愿望,善莫大焉。

摄影师才来。原来是一位走街串巷的个人视频爱好者,他用拍视频的方式记录城市的面貌和变迁。他的视频开头总是说,大家好,我是摄影师才来,今天我带你们到哪里哪里看看什么。随着视频的展开,他边走边介绍,就像一个好朋友,带着多年未回家乡的你在这里走走,到那里看看。有时碰到老物件或者老房子,他会说,“哇,你看那个,真是太有意思了”“看起来很有年代感”“简直是太有感情了”“时间过得真快呀”,言语之间,满满的一种怀旧情绪,让跟随他人不能不一同感慨。

王小小pretty。王小小pretty可以理解为漂亮的王小小。也的确如此,视频中的王小小总是以专业主讲人的形象出现,青春靓丽,热情饱满。她的小视频往往选材典型,讲述生动,视频制作水平很高。比如“十三栋”“渡口吊桥”“攀枝花公园”“宝鼎矿区”“矿区书记亓伟”“瓜子坪”等,不仅能弥补人们对攀枝花有限的实地探访经历,而且内容所及,攀枝花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财富和当代的文明风尚,让人咀嚼回味,印象深刻。后来我才知道,王小小pretty的背后,是作为“攀三代”的专业主持人王妍对家乡的热爱和奉献。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攀枝花,爱上攀枝花,留在攀枝花,身为攀枝花城市推荐官的王妍,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用镜头向人们讲述城市的故事。高质量高水准的小视频制作,使王小小pretty也成为当代攀枝花的一部分,承载着一个城市的过往和未来。

攀枝花是一种情怀,是一种人们对土地奉献的情怀。

金沙江畔攀枝花(王云 摄,图片来源:攀枝花市人民政府网)

2024年6月于成都

来源:行脚成都

作者:黄土田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行脚成都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