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坚持底线思维,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时间:2024-06-18 09:15:07 浏览次数: 【字体:
  作者:杨玉苹(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腾飞(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当前国际风云变幻、大国博弈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粮食战略化属性增强,叠加世界范围多地频发的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等因素,对我国粮食安全带来诸多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确保粮食安全,不仅要着眼平时,还要提升应急保供能力,系统梳理生产、加工、流通、储备、贸易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近年来,我国不断增强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能力,有效抵抗了新冠疫情等重大风险考验和国际粮价大幅波动的冲击,彰显了我国粮食应急保障体系较强的韧性。对标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要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不断健全粮食应急网络体系,持续提升应急保障能力,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维护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意义重大

  加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是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当前,世界不稳定不确定性风险增多,进一步凸显了加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健全面向危机事件的粮食应急保障的预测预警、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恢复等政策,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加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是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关键环节。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保障粮食安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产购储加销各环节有效协同,加强应急保障能力是其中重要一环。新形势下坚持底线思维,系统梳理粮食应急保障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加强应急指挥、应急处置、应急供应等全链条应急保障能力,是保障粮食稳定安全供给,为国家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赢得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的重要举措。

  加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的重要防线。全球疫情、地区冲突、贸易中断等风险和威胁变乱交织,极端天气复杂严峻,粮食供应链受阻、粮食供应体系脆弱性加剧。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加快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国家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才能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保障急时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我国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成绩显著

  目前,我国基本建立了涵盖储运、加工、配送、供应等全链条的应急保障体系,有效应对了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的风险挑战。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建成包括中央储备、地方储备、社会储备的多层次储备体系,36个大中城市主城区和市场易波动地区成品粮油储备已经达到15天以上,应急保障基础更加坚实。我国应急保障企业队伍不断壮大,粮食应急保障网点数量进一步充实,供应网点持续优化,进一步织密了粮食应急保障网络,以推动极端情形下原粮加工转化源源不断、梯次相接。2023年以来,多个省份谋划推动集粮食储备、加工、集散功能为一体的粮食应急保障中心的布局规划建设,为粮食应急保障环节接续、功能整合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对粮食应急保障的重视程度空前提升,应急组织能力、协调调度能力得到检验,企业、社区等基层组织的应急共治能力也得到加强,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粮食应急保障能力仍面临挑战。从国际看,气候变暖叠加厄尔尼诺冲击全球粮食生产,地缘政治冲突和投机炒作等因素加剧全球粮食供应风险。从国内看,近年我国发生“南旱北涝”“旱涝急转”等异常天气,对粮食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干扰。从应急需求来看,我国应急保障资源布局还不平衡。大中城市和边远区县保障对象与保障资源不够匹配。大中城市人口集聚,而粮食加工往往远离主销地,突发事件下粮食需求集中,易出现供应不畅、脱销断档风险;一些边远区县加工能力短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人口分散、供应网点不稳定,突发事件下粮食供给配送能力需要加强。

  多措并举,强化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一是健全应急预案,提高情景应对能力。发挥情景构建的决策先导作用,建立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典型案例库,全面总结典型突发事件应对经验,提高对现代复杂突发事件发展趋势、演变规律和应对体系的认识判断。结合不同突发事件情景,完善细化应急预案内容,提高应急预案的精准性和实用性。健全不同情景下常态化的跨区域跨部门应急演练机制,积极探索“情景模拟”实战盲演模式,走出“脚本”的“演”,加强实战中的“练”,真实检验应急预案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指挥人员的临机决策能力、应急队伍的快速反应与协同联动能力。

  二是推动信息共享,提升指挥调度水平。建设完善粮食和物资储备应急指挥中心,完善粮食应急保障信息系统,实现各级管理平台、企业平台、粮库系统互联互通、“一张网”运行,保证突发情境下的信息获取和信息传递,实现粮食等应急物资统一调度、重大信息统一发布、关键指令实时下达、多级组织协同联动、发展趋势科学预判。加速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与粮食应急保障体系的深度融合,强化应急储备数据与物流数据资源整合,实现粮食流向动态监测,数量和质量动态感知,提升应急指挥调度智能化水平。

  三是加强协同联动,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针对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关联性、危害性、不确定性和动态演变性,结合突发事件发生区域地域相邻、人缘相近、突发事件关联性强的特点,加强应急管理区域合作。在强化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基础上,通过应急联动战略合作协议共享信息、共建队伍,推动建立跨地区协作联动机制,推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倾力合作。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急时应急、节约高效的原则,通过与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园区、基地)、综合性储备基地、物流枢纽共建等多种方式,在重点城市群和重要节点建设集粮食储备加工、高效物流配送、多级联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粮食应急保障中心,统筹粮食筹措、储备调度、运输配送和紧急供应等资源,提升区域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四是畅通保障渠道,提高全链条应急供应能力。积极发挥大型粮食加工企业、贸易企业、物流企业、新兴电商企业、物流货运平台等渠道和仓容优势,健全成品粮储备体系。以成品粮储备为纽带,完善粮食应急加工企业遴选与退出机制,密切政企合作,确保急时粮食加工能力的可及性。健全应急加工企业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应急加工企业参考用电量、应急加工销售量或为稳价保供承担的成本损失进行合理补偿。完善运输配送相关车辆、人员信息名录,利用好大型连锁商超资源确定超大城市供应网点,科学确定边远地区供应网点的数量和分布。加强与大型批发零售企业及电商企业合作,强化供应链“最后一公里”建设,确保居民粮油供应。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粮食全链条节约减损行动方案及政策体系研究”(71773017)、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全链条粮食减损问题研究”(23JZD023)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青年拔尖人才项目〔Z2311〕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