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从文学出发 与大师对话——鲁东大学探索育人新路径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时间:2024-04-14 14:00:05 浏览次数: 【字体:
  光明日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冯帆 光明日报通讯员 苏琦 季文豪

  “徜徉在文学博物馆里,感觉就像穿越时空与文学大师面对面地对话交流,思绪仿佛在一瞬间融入了那一本本渐渐泛黄的文学著作里,不仅催人奋进,更给人以启迪与思考……”3月26日下午,鲁东大学2022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徐静宜走出鲁东大学文学博物馆感慨不已。

  开馆5年多来,鲁东大学文学博物馆不仅引得文学专业学生和文学爱好者争相前来打卡,也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来这里参观研讨、访学交流。鲁东大学正努力让该馆成为涵养中华文脉、传播文化力量和赋能育人的“大学校”。

  一座文学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充分挖掘学校教育教学成果资源,创设这样一座文学博物馆,既为学校相关专业学科的教育教学提供了第二课堂,也为传播中国文化、以文育人、以文化人铺展了新的路径。”鲁东大学党委书记王庆介绍了创设文学博物馆的初衷。

  据了解,在鲁东大学创建94年的历史岁月中,其经历了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胶东公学、烟台师范学院和鲁东大学等发展阶段,不仅形成了红色基因与文学基因互生融合、相互促进的办学之“魂”,还探索了一条文学育人、创作成才的立德树人之路,先后涌现出了以何其芳、吴伯箫、马少波、曲波、萧平、张炜、矫健等作家为代表的200多名文学家、文学评论家,他们创作的作品有的摘得过茅盾文学奖,有的获得过全国短篇小说奖,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形成了鲜见的“学校作家群”现象。

  这座展陈面积1800平方米的文学博物馆,是鲁东大学充分挖掘办学以来文学教育教学成果资源,按照时空走廊设计理念打造的国内高校中独树一帜的文学博物馆。整个文学博物馆依据学校不同发展阶段的作家和作品,设置了文学作品展区、创作体验区和“鲁东大学作家群”群像区等9个展区。馆内主要收集整理了80多位教师作家和学生作家创作的手稿、发表的作品、从事文学活动的图片(用品)、各类获奖证书等17000余件。它既成了一所集收藏、展示、研究、宣传、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文学博物馆,又被国家语委确定为“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被山东省委和山东省社科联确定为“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师德涵养基地”。

  让文学博物馆成为“活的教科书”

  “我们创建的文学博物馆,突破了传统博物馆单一的收集、展陈功能,而是直接为学校与社会、老师与学生搭建一个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的桥梁与平台,探索了一条馆藏文学作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成人的新路径。”鲁东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丛涛表示。

  据丛涛介绍,鲁东大学文学博物馆不但定期面向学校师生和社会公众开放,而且建立了自己的专门网站和官微,不间断地通过图文传播、VR视频展播等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文化与文学资源的社会共享度。

  建馆5年多来,鲁东大学文学博物馆着力开辟教育教学第二课堂,让文学博物馆成为立德树人“活的教科书”。该馆联合地方出版社、文学馆和书院,每两年举办一届“贝壳儿童文学周”活动,从源头上推进原创儿童文学创作出版和发展;联合“贝壳文学社”社团,定期组织召开驻地高校文学联盟盛会,让学生在研讨交流中传承文学基因;与文学院“石榴花大讲堂”、图书馆“镜心苑读书沙龙”等合作,邀请名家名师来学校宣讲,让学生有机会与他们面对面交流读书感悟与心得。其间,在校师生在各类文学刊物发表文学作品100多篇。

  “走进鲁东大学文学博物馆,展现在眼前的虽然是那一本本作品与手稿,但浸入到心底的却是一个个励志拼搏的中国故事,这些更加激发我们奋发读书的热情。”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毓璜顶小学学生张誉扬在参观留言簿上这样写道。

  《光明日报》(2024年04月10日 09版)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