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新型工业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

作者:李睿(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湖北工业大学工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发布时间:2023-10-24 09:00:02 浏览次数: 【字体:
  作者:李睿(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湖北工业大学工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上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为新时代新征程更好地实现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新型工业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新型工业化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内在要求。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基础和动力,新型工业化是工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国而言,没有强大的工业,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近年来,我国以制造业为根本,新型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截至2022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33.2%。实现强国目标和民族复兴伟业,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路径,以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成效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新型工业化是新时代顺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考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迅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短短几十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但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日益成为大国竞争和博弈的焦点,我国正处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重要关口期。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发展阶段,唯有深刻把握新时代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顺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等外部环境的深刻变革,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能,以新型工业化引领带动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全方位变革升级,迎接新时代新征程提出的重大考验。

  二、新型工业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保证。我国工业的发展壮大,既是党领导全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成果,也是在党的领导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体现。回顾百余年党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工业化始终是贯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开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重要历史任务。新时代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科学判断时与势、辩证把握危与机,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这既是对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明的积极探索,也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党中央立足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前进方向。新型工业化有别于世界先行国家在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历程,也不同于我国以往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任务。这条路,既遵循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包含对西方工业化的理性反思,为工业化发展充实新的内容、特色和路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业化实践,是一部谋求国家富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的探索史。从建党之初培育、壮大工业化的阶级基础,到土地革命时期明确工业化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军事、民用工业并重夺取全国性革命胜利,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曲折探索;从改革开放时期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到新时代贯彻落实工业化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格局。历史和现实表明,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推进工业化,必须立足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三、新型工业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支撑

  新型工业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实现工业化的标准,不仅看工业产品、产量、产值的绝对数,而且要看人均占有数、品种质量、技术含量、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适龄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人均占有的卫生资源等。这些指标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同时也意味着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制造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现代制造业是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引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质就是要以制造业构造高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产业载体,以技术化、智能化、集成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为方向,以提高生产力的水平为标准,为增强综合国力提供基本保证。一方面,要系统优化制造业创新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要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总之,必须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新型工业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动力保障。工业是一国综合国力的根基,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原材料、能源和技术装备,是建设农业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世界一流军队的重要支撑,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支柱,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动力保障。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全局所系、大势所趋、现实所需。当前,一是要适应时代要求和形势变化,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实施国家供应链竞争战略,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二是要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各类企业优势互补、竞相发展,发挥全国统一大市场支撑作用,以主体功能区战略引导产业合理布局,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增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力与活力;三是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做大、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强化新型工业化引擎作用,涵养内在势能、强化外在驱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不断开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动力保障。

  扬帆正当时。实现新型工业化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前景广阔、任务艰巨。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定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加快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夯实新发展格局的产业基础,加快实现新型工业化,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本文系湖北工业大学基金项目(2022SW0077)、2023年度湖北工业大学校园文化培育项目(理论研究类)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