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论坛】左健伟:学习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史志情怀

作者:左健伟 来源:北京西路瞭望 发布时间:2023-04-17 10:26:17 浏览次数: 【字体:

学习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史志情怀

左健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提出“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新时代新征程持续推进史志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领导干部重视修志、善于用志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一、学习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史志情怀是领导干部看齐意识的重要体现

第二轮《江苏省志》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是一个很有历史感的人,他重视修志,喜欢读志、善于用志,将历史视为“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老师”。他曾说过:“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每到一地,先看方志,先问其史,习近平总书记从学习当地历史中了解山川地貌、风土人情,从研究当地历史中掌握民情民意、发展脉络。早年在河北正定,福建厦门、宁德、福州,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时,他就常常身边不离“志”,每到一处调研,都会找来地方志细读。他说:“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可靠方法就是看志,这是我的一个习惯。”

20世纪80年代,习近平同志担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期间,正定县委决定编写一本《正定古今》,相关工作人员到处找也没找到什么资料,于是向他求助:“这书可怎么编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他却胸有成竹,说手头有一整套《真定府志》和《正定县志》,对正定历史都有详细记载。在正定人眼里,熟读县志史料的习近平同志,是真正的“正定通”。

1989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地区地方志工作会议上指出:“修志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其意义,说通俗一点,就是使我们做一个明白人。”这是对地方志价值作用最精辟的评价和概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作出重要论述。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博物馆考察时要求“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2022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复兴文库》序言中指出“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强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更需要以史为鉴、察往知来”。总书记关于史志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就是告诉领导干部要增强历史自觉,从历史演进脉络中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

学习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史志情怀,就是要向总书记看齐,以大历史观去看待问题,研究问题,主动学“志”,善于用“志”,问计于“志”,从中汲取为政智慧和思想精华,增强历史自觉、强化历史主动,积极运用历史思维提高领导能力,从而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二、重视修史修志是领导干部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岗位职责

自孔子编撰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开始,历朝历代历史记录从未间断,历史记录的载体也蔚为大观。除国史外,中国古代史家还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地域空间上的风土人情和民生利病,以“地方志”的形式,记录一个地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方方面面的历史与现状,完美呈现中华民族对时间与空间、宏观与微观、国家与地方的“大历史观”的不懈追求。一国之史、一地之志、一姓之谱共同构成中国的历史记载体系,为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留存了两千多年的文献依据。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方志古籍9000余种、10万余卷,约占全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

《江苏历代方志全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地方志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事业开始起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相继开展两轮大规模修志。历时20年于2007年底,江苏完成首轮志书的编纂出版,共92卷118册7500余万字。首轮《江苏省志》填补了江苏建省300多年以来没有完整省志的空白。历时15年于2020年底,完成全省二轮志书的编纂,共出版省、市、县(市、区)三级地方综合志书110部、271册、3.35亿字。首轮、二轮志书共同构成江苏从古迄今最全面、最翔实、最权威的地情文献资料。历时13年于2022年完成《江苏历代方志全书》编纂出版,共530册,收录唐代至民国期间各种方志古籍650多种,总计影印图版约80万幅。此外,2018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南京、无锡、常州、苏州、连云港、扬州、泰州等7个设区市编纂完成或正在编纂地方通史,江苏地方志工作呈现志、鉴、史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局面。

历史蕴育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文脉所在,凝聚一个社会集体共同的价值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修史编志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古代先贤给我们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面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应该给子孙后代留下怎样的历史、怎样的精神价值,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努力思考并切实担起的历史责任。涓滴之水,可汇江河,历史记录,时不我待。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可从编写大事记、编纂年鉴开始起步,把历史资料逐年积累起来,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开展志书、史书编修。同时,利用历史资料,编修本地区、本行业的地情书、特色志,建设镇村史馆、校院史馆、厅局史馆等各类史志馆,让更多的史志资源留存下来,传之后世。

近年来,江苏坚持高质量修志编鉴,地方志工作触角不断延伸、领域不断扩大。2022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镇村志编纂文化工程的通知》,开始江苏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镇村志修编。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省地方志办公室对省级部门单位志鉴编纂成果进行统计,省级部门单位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10多家厅局编纂行业史志、20多家省级部门单位持续开展专业年鉴编纂,一些部门单位还建设局史馆、行业史馆。省地方志办公室启动的“江苏省重点史志作品编纂出版资助计划”,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深挖历史资源,编纂出版展现江苏形象、彰显江苏特色的重大题材史志作品。

三、善于读志用志是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的必备法宝

地方志是“官书”。自隋朝开始,我国实行官修志书制度,确保了志书内容的政治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地方志是“信书”。“述而不论”“横分门类、纵述史实”“横不缺项、纵不断线”等编纂原则,使得地方志具有内容真实、丰富、可信的特点,因而成为资政辅治的重要工具。地方志是“地情书”。横陈百科、包罗万象,地理人文、体茂事备,是地方官员知悉地情、研究地情的最好教材。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领导干部不仅要重视修志,更要善于读志用志。中国古代就有“下车伊始问志书”的典故。1941年8月,毛泽东同志起草《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善于用志的模范。1985年6月,习近平同志赴任厦门市副市长,由他牵头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吸收借鉴许多地方志内容,是全国经济特区中最早的一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2006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温州市苍南县考察台风“桑美”灾后重建工作期间,调阅《苍南县志》,并在与当地领导座谈时大段朗读书中关于台风的记载,希望地方干部要以史为戒,科学决策,不断提高处置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全媒体江苏名镇名村志

近年来,我们主动作为、创新发展,积极服务、服从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为领导干部读志用志创造更好条件。比如,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二十大等重大历史节点,编纂出版《江苏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图志(1949-2019)》《江苏省对口支援西藏建设志》《强富美高新跨越——十九大以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纪事》等主题志鉴。编纂即时性记录,大幅度提升年鉴类产品的服务时效。每月编纂《江苏微记录》,把江苏大地上发生的大事要事及时呈送到领导干部的案头。适应现代人阅读习惯,把作家的地情美文、专业摄影师的美图、音视频、新闻报道引入志鉴,打造具有可读性和美观度的高品质产品。全国首批全媒体志书——《江苏名镇名村志》已成各地招商引资、文旅推介的重要资料。

“夫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夫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党中央最近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各级领导干部更要用足用好史志资源,重视读志用志。只有对自己所在地域的历史沿革和风土人情有深入了解,才能激发起对这片土地和这方人民的热爱。只有对自己所在行业的来龙去脉和历史进程有深入了解,才能克服工作的主观性,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方志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努力推动新时代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北京西路瞭望

作者:左健伟(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来源: 北京西路瞭望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