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新科技,跑好接力赛
讲述人: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文化和旅游系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教师 刘胄
我是一个85后,因为家庭的原因,从小就开始接触文物修复。毕业后,我接了老一辈的班,正式走进这个行业,今年已经是第18年了。2013年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开办了湖南省第一个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我就开始在学校里教文物修复。
我把自己的教学方式总结为“现代学徒制”。大一的时候,我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对文物的敬畏,培养修复的责任感。除了延续传统,专业学习还包括中国通史、中国青铜器史、古陶瓷史等理论课程。平常,我们也会结合文物修复项目,向学生现场示范讲解,带他们亲身实践。事实证明,这比传统“老带新”模式更有效果。
通过10年的摸索,很多学生已经成长为文物修复部门的骨干力量。我在深感欣慰的同时也进一步意识到:作为老师,需要对文物修复行业的未来怀有更强的责任感,让学生拥有更广阔的眼界,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行业发展。
我们现在使用的材料和方法,一方面来自老一辈的传统,另一方面来自创新。我们会对其他行业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反复实验总结出经验。例如,老一辈做青铜器修复时,最常见的方式是用锉刀把青铜器的断面打磨出铜,然后用锡在铜上进行焊接。其实,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就出现了很多高分子材料,例如环氧树脂胶水。这种胶水不会伤害文物本体,不需要对文物进行打磨,做好断面清理之后,就可以直接用胶水粘补。我们把它引入使用,减少了对文物的破坏,降低了技术难度,修复的牢固度也更好。
随着时代发展,新科技会给我们更多新的答案。为解决秦始皇兵马俑出土后表面彩绘脱落问题,由国家文物局牵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联合德国巴伐利亚文物保护局经过数年研究,研发了聚乙二醇与聚氨酯乳液联合处理法,使得秦俑的颜色得以加固保留。这就是一种多部门、跨地域的合作模式。对于文物修复来说,应该是一个接力的过程,需要年轻的从业者肩扛责任,为行业发展注入科技力量。
年轻的我们应该紧握接力棒,用自己的人生延长文物的生命,还原历史本来的样子。这种成就感、自豪感,让我们充满动力、奋楫向前。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李韵、王笑妃、张胜、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丰瑶)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12日 07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