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论坛】不忘初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刘文娟 赵绪红

作者:刘文娟 赵绪红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4-15 12:56:50 浏览次数: 【字体:

不忘初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刘文娟 赵绪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思想与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一脉相承,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是中国共产党党性与人民性的完美结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和使命。为全面理解这一思想,本文着眼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精神内涵、生成逻辑两个维度,阐释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和根本遵循。

“人民是我们执政党的最大底气”“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这些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的声音,无不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使命的坚守。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发展,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及内涵,对新时代我们如何践行党的宗旨提出了全面的要求。

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精神内涵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内涵作了深入阐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党的根本宗旨的新话语表达,内涵丰富,包含一系列相辅相成的思想和观念。

首先,奋斗目标为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方面,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就业、教育、医疗、居住环境等提出新需求,解决的问题也从“有没有”转变为“好不好”,因此必须着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另一方面,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人民痛恨的就是坚决纠正和防范的,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贪污腐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屡禁不止,必须大力整治。

其次,发展动力靠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再次,发展成果人民享。“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优于其他社会制度,不仅在于它能创造巨大的生产力,还在于社会发展成果不是由小部分人占有,而是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坚持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必须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十四五”期间将会有更多改善民生的实招硬招。最后,工作成效人民评。“全党同志无论职位高低,都要把人民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决定了发展的成效必然由人民的满意度来判定。坚持人民衡量标准,就是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有机结合,使发展措施符合人民所思所盼。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图片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成逻辑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成,既有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根基,又立足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继承,又是对时代课题的现实回答,具有独特的内在生成逻辑。

一是理论逻辑。传统民本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思想支撑。

首先,从浩如烟海的经史典籍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民本思想的精彩论述,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熟悉也经常引用,以此来表达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解。比如,引用“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体现出深沉的为民情怀;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强调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用“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要求重视民生,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如,借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明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精准的阐释,还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正是这样一种传承与发展,让古籍诗书的文字活了起来。

其次,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群众观点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他们(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这说明共产党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而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道理。”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必须团结带领人民,激发人民的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诠释了唯物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根本观点的最新发展。

再次,汲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承担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践行这一宗旨,毛泽东主席提出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此后,我党历届领导人都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了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使其更加与时俱进,更加合乎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

二是实践逻辑。“惟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当前,面对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中参与的激烈国际竞争以及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国内现实,党和国家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应对“变局”、实现“全局”中有着举重若轻的作用,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需要。

从未有之大变局的世情角度看,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如日方升,世界格局重新洗牌。要在大变局中立破并举、涤旧生新,党和国家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求变。这样才能在一个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新发展,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才能开辟发展新天地,在发展中提高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同时也让中国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世界各国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的国情层面讲,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变,一方面说明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巨大,另一方面也表明在新阶段党和国家解决新矛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更要以人民关切的事情为导向,不断满足并实现人民诉求,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各项事业的首位,汇聚十四亿人民的力量,才能应对挑战,抵御风险,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结语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内涵丰富,生成逻辑清晰明确,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历史与现实的交相呼应中形成,顺应了时代发展需要,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引导我们要始终坚持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参考资料】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文娟 赵绪红

供稿:广元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