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泸州四渡赤水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李招才
本文载《巴蜀史志》“四渡赤水”专刊
泸州四渡赤水红色旅游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李招才
一、泸州红色旅游有较好的发展基础
近年来,泸州以“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为核心,以长征文化为主线,整合泸州境内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打响泸州四渡赤水红色旅游品牌,打造“历史转折地,红色光荣城”和“全国一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一)泸州红色旅游资源丰富
泸州成立红色旅游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出台《泸州市红色旅游工作推进计划(2017—2020年)》《关于高质量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加大对红色旅游项目的投入,实施二郎红军街文物保护工程、太平古镇(太平红军街)红色纪念地景区建设、古蔺县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古蔺红军四渡赤水战役遗址——鱼化红军村和双沙总司令部旧址修缮工程等文保项目19个。集中实施四川长征干部学院泸州四渡赤水分院、护国人文学院、泸顺起义陈列馆、蒋兆和故居陈列馆、洞窝水电博物馆、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旧址等建设工程。截至2021年底,泸州拥有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3个,省级革命老区县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17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12个点,全国红色经典旅游景区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2A级旅游景区1个,泸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6个,11个文保单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9个文保单位成为四川长征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已建档立卡保护不可移动革命文物遗址200余处,其中75处已列入《四川省革命遗址通览》,已建成况场朱德旧居陈列馆、纳溪区护国战争博物馆、泸顺起义陈列馆、古蔺县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博物馆等革命专题博物馆4个。
(二)创作大量红色文艺精品
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景区所蕴含的红色文化内涵,以优秀文艺作品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让更多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通过文艺作品净化心灵、启迪心智、接受教育。打造话剧《四渡赤水情》、川剧《赤水河畔》、话剧《赤水河上的密电码》等精品剧目,其中,《四渡赤水情》被列入四川省重点剧目工作室重点剧本。拍摄了资料片《红色泸州》《见证•泸州2019》和电视剧《铁血护国之青年朱德》《第一纵队》等红色主旋律影视作品。历时8个月,深入踏勘红军到过的每一个点,出版《古蔺图说长征》《古蔺红军故事叙长征》。编写《泸顺起义》(资料汇编)、《泸州起义》(连环画)。组建“专家学者、红军后代、骨干师资”长征四渡赤水史实精品丛书编撰小组,编撰针对党员干部的《四渡赤水党性教育读本》、针对学校师生的《四渡赤水国防教育读本》、针对基层群众的《四渡赤水爱国主义教育读本》、针对部队官兵的《四渡赤水军事指挥辅助读本》等配套教材。重点打造“四渡赤水·奇兵之路、乌蒙磅礴·磨砺之路、鸡鸣三省·奋进之路、军民鱼水·同心之路、突出重围·制胜之路”5条精品教学线路和太平渡、二郎滩、石厢子等15个核心现场教学点,构建“串点连线、区域成环”的长征四渡赤水党史教学完整链条,将重走一段长征路、体验一次埋锅造饭、参观一次革命展馆等“十个一”经典体验教学课程嵌入其中,举办“党史读书分享会”“诵读红色家书”等互动性、参与性强的教学课程。
(三)创新红色旅游的宣传营销
充分发挥泸州的区位、资源、生态和历史文化优势,尤其是红色资源优势,采用旅游会展营销、主题推介、旅游考察、采风宣传、直播活动、发布旅游宣传和提示短信等方式宣传推广,全力推动泸州红色旅游争创系列品牌,将泸州四渡赤水红色资源发展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教育基地和学生研学重要目的地。大力开展“四渡赤水出奇兵”红色自驾游、“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经典传承游、鸡鸣三省生态文化之旅、中国白酒金三角名酒体验之旅等特色活动,进一步提高“四渡赤水旅游区”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泸州四渡赤水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管理单位不统一
泸州市红色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归口复杂,分属宣传、文旅(文物)、住建、退役军人事务局等不同部门,部门之间缺乏高效协调联动机制,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及宣传推广方面难以高效联动,制约了红色资源功能的有效发挥。与此同时,资源归口权属和管理的相对分散,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红色资源小而散,重复开发、低水平建设、单调雷同、特色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加大了区域红色旅游品牌打造的难度。
(二)规划落地性不强
已编制《泸州市红色旅游总体规划》《泸州市红色旅游线路策划》《“鸡鸣三省”石厢子红色文化旅游区重点片区修建性详规》《古蔺县太平古镇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泸州护国战争棉花坡战役遗址整治提升规划方案设计》等规划策划,但实现总体目标的难度大,部分规划存在落地难问题。其次,全市一级文物和二级文物数量相对较少,文物保存现状一般。红色资源转化率低,转化成果不明显。不少地方展馆陈列方式落后,讲解内容陈旧,产品单调,无法充分体现陈列馆承载的历史意义和思想内涵。
(三)相应配套设施滞后
泸州市的红色旅游产品单一、业态不足、融合不深、品牌不强、游客参与低。古蔺双沙红军司令部、叙永石厢子会议旧址、合江石顶山起义遗址、纳溪棉花坡战斗遗址等开发程度低。全市红色旅游资源点位分散,集中连片较少,分布范围广,联系不紧密,统一管理和保护利用的难度较大,部分红色文物保护单位使用情况较差,处于荒废状态。产品体系建设方面,较突出的问题是供给层次的缺失,不能满足吃住行游购娱的需要。在红色旅游资源可进入性方面,连接景区的交通线路状况堪忧,红色旅游资源空间整合缓慢,缺乏系统标识、旅游厕所、休息设施等旅游服务设施。
(四)科技手段赋能程度低
泸州市多数红色景区景点红色旅游与文化、科技、教体等产业融合不够,在产品模式上,与生态游、民俗游、研学游、乡村游等旅游资源融合程度还不够,红色文化创意商品、创意演出、夜游等新业态缺乏,部分红色旅游场馆、纪念设施未能融合VR、AR、AI等高科技手段,缺乏体验式和时尚性的旅游产品和活动,在文物展陈方式、沉浸式参与、声光电等多媒体科技展示等方面创新力不足,红色旅游体验仍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红色足迹和历史记忆,体验红色文化,以及传承红色基因的需要。
三、四渡赤水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健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打破红色旅游管理条块分割现象。制定红色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将红色旅游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融入乡村振兴、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推动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加快红色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推动城乡联动、区域统筹、部门协同、多元合作,汇聚资源和力量参与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充分实现红色旅游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重要抓手作用,坚持把红色旅游景区的发展与乡村建设规划统一起来,结合乡村地域特色、风土人情和当地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特色来设计,提升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质量,增加综合效益。建立红色旅游发展激励机制,探索设立文旅扶持基金,为民营资本和小微文旅企业提供坚实保障。
(二)做好红色旅游资源普查成果转化运用
摸清红色“家底”。泸州是朱德“护国讨袁”的辗转地,是名震天下的红军长征四渡赤水主要发生地,是刘伯承领导泸顺起义的主战场,是川南游击纵队的主要活动区,是恽代英等培养革命人才的摇篮地,红色历史在这里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泸州红色旅游资源最重要特征是长征文化,以四渡赤水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是泸州旅游发展的基石。目前,泸州市已登记馆藏红色文物201件/套,这些实物遗存彰显着革命精神、传递着革命文化,现存红色文物多藏于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和叙永“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旧址等地。
查明红色资源的数量、点位。建立红色资源台账,发现一批保存现状好、开发潜力大的优良级红色资源(优良级资源主要是指三级、四级和五级资源)。其中包括以红军四渡赤水战役、川滇黔边区工农红军革命起义、护国战争棉花坡战役、泸州起义等为代表的人文活动类优良级资源,以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战役太平镇遗址、朱德旧居陈列馆、毛泽东四渡赤水陈列馆、抗战小学旧址、护国岩题刻、石厢子彝族乡“鸡鸣三省”会议旧址、太平渡渡口、二郎滩红军宿营地遗址、三线建设博物馆等众多历史遗迹类优良级资源,以红军长征过石厢子纪念地、百年护国战壕遗址、护国战争博物馆、百年护国城、二郎古镇等为代表的建筑与设施类优良级资源。
加快成果转化和保护。要完善好、宣传好、谋划好、转化运用好“五维合一”的普查成果,编制有关文旅发展规划,加快文化旅游普查成果转化运用,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做好普查成果的宣传运用“后半篇”文章,促进全市红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其次,在全面摸清红色资源家底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出台《泸州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和利用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对每一个遗址建档立卡,确定遗址保护责任人及落实责任,推动全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开发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之路,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贡献“红色力量”。
(三)构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
立足泸州红色资源优势,以“红色旅游+”“+红色旅游”理念,统筹推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康养休闲、研学旅游相融合,开发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彝族文化、苗族文化、军事体验、峡谷漂流、溶洞探险、避暑休闲相结合的复合型旅游产品。推动红色旅游与文化、科技、工业、农业、教育、体育、医疗等领域深度融合,促进产业由单一性向复合性转变。建设红色研学基地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发红色文创产品,进行红色研学培训,打造红色文旅融合发展示范镇村,提升红色旅游吸引力、影响力和综合效益。引导红色旅游主动融入城市旅游、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消费场所等,融合观光、餐饮、娱乐、购物、住宿、休闲等业态,做好红色美食、红色民宿、红色剧目、红色展览、红色节庆活动和红色伴手礼等旅游产品的创意开发,延长景区游览时间,打造多日旅游目的地,进一步强化文化旅游资源的消费共鸣。强化泸州境内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强强联合、抱团发展,联合推出精品红色旅游线路,推动红色旅游“请进来”与“走出去”。
(四)实现红色旅游跨区域发展
围绕长征文化、抗战文化、三线建设文化、护国文化,梳理、包装、形成重大项目,市级领导联系督办,确保重大红色旅游项目落地落实,逐步形成“抓点示范、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红色旅游工作格局,促进红色旅游资源整体开发。
一是长征文化。充分发挥中国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协作推进会、加快推进川滇黔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战略合作等平台作用,三省四市共同打造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红色文化旅游区,完成系列红色文化专题博物馆、陈列馆建设和四渡赤水战役遗址保护展示利用,力争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动四川长征干部学院泸州四渡赤水分院建设,大力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和研学活动,开发“现场式、专题式、拓展式、互动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在互动体验中感悟穿越时空的长征精神。
二是抗战文化。围绕川江抢运、川滇大通道建设、“驼峰航线”三大重点,联合重庆、云南、广西等三条线沿线的市地,共同打造抗战文化旅游环线。在搬迁后的蓝田机场,规划建设泸州抗战博物馆,围绕上述三大主题,深挖抗日战争时期泸州军民同仇敌忾,奋勇抗战的典型事件、人物故事。
三是“三线”建设文化。将三线建设特别是泸州“三厂”等纳入红色旅游范畴,拓展红色文化的厚度和深度,重点实施茜草工业遗址保护项目,主要集聚后工业旅游产业、城市休闲娱乐业,以及文创类产业三大产业,建设“1+N”博物馆群、醉美川南、川南风情酒店、川南特色风情商业街、长江文化广场等工业旅游综合体。
四是护国文化。联合云南昆明、湖南邵阳等市,共同开发护国文化游,在泸州重点打造“百年护国城”,对护国战争博物馆进行提档升级,收集整理护国运动棉花坡战役相关实物、资料等,全面修缮文物建筑。办好护国人文学院,将其打造成党员干部、党外干部人才培训的新名片,建设集会展、培训、军事体验为一体的国防教育基地。加强百年护国战壕遗址保护,增加战争素材体验设施。
(五)创新提升红色文化和旅游科技水平
深入研究广大游客的新兴消费需求及资讯获取习惯,积极突破单一参观场馆、聆听解说等传统产品形式,推动5G通信网络、物联网、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云计算、边缘计算、全景影像、三维影像、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信息技术在红色文化旅游领域创新应用和示范,改变红色展馆陈旧的展陈模式,让革命历史融合现代科技,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创新场馆场景和交互系统设计,鼓励有条件的景区打造“沉浸式讲解”“沉浸式课堂”“沉浸式展馆”等新场景,不断创新演绎红色文化,大幅提升游客的沉浸式体验感,增强红色旅游景区的吸引力。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组织游客体验线上虚拟战斗场景和参加线下模拟军事训练、野外生存训练、户外拓展训练,在角色互动中体验红军四渡赤水不怕牺牲、敢于奋斗、团队协作的精神。建设泸州红色文旅产品创意中心,壮大红色文化和旅游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新模式,推出兼具地域特色、教育功能、时尚元素的红色旅游纪念品和研学旅游产品。
(六)拓展宣传渠道
一是增强宣传意识。根据泸州自身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红色文化禀赋,突出泸州红色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加大红色旅游的公益性质宣传力度,营造红色旅游发展的浓厚社会氛围。
二是创新宣传形式。通过理论研究宣传,主动加强与中央、省级党史研究机构、党校、社科院等高端社科研究机构交流合作,联合举办有规模影响力的红色文化论坛或“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在泸州”研讨会等;依托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争取国、省不同单位和部门在此设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示范点,通过研学宣传。
三是拓展宣传平台。整合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游客结构特征、兴趣爱好、消费习惯,制定精准营销策略;利用广播电视、户外广告等加强传统媒体广告宣传投放力度,在短视频、微信、微博、客户端以及社会媒体等新媒体发布旅游动态,建立网络营销平台,实现多样化线上宣传推广;在央视网、人民网、新浪网等重要平台开展“直播”宣传活动,在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刊发文旅宣传文章,通过新浪微博和百度、腾讯等网络主流媒体开展话题讨论、软文宣传;前往客源地开展主题推介,参加国际旅博会等旅游会展营销,举办大型节庆活动,邀请外地旅行社和媒体记者参加体验旅游活动。
(本文载《巴蜀史志》“四渡赤水”专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招才(泸州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中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