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做特“南翼”,打造独具魅力的红色文化传承带‖周琴
本文载 《巴蜀史志》“四渡赤水”专刊
做特“南翼”
打造独具魅力的红色文化传承带
周 琴
泸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根据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发展现状,把泸州市划分为三个主体功能区,其中古蔺县、叙永县划为“南翼”地区。“南翼”地区因四渡赤水战役而载入史册,红军在“南翼”地区表现出信念坚定、核心有力、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对党忠诚的精神品质,留下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做特“南翼”,市委把建设以四渡赤水为重点的红色文化传承带摆在首位,这是纲举目张的正确决策。
一、“南翼”地区具有深厚的红色底蕴
“南翼”地区是四渡赤水战役的重要转战地。四渡赤水战役自中央红军1935年1月19日离开遵义开始,到5月9日主力部队渡过金沙江,历时111天,其中在“南翼”地区转战时间跨度54天。川滇黔三省的广阔地域和山川纵横的地形地貌,为毛泽东书写“得意之笔”提供了绝佳的舞台。由于党史上遵义会议、扎西会议的影响力很大,以至于四渡赤水战役在泸州的历史显得黯然无光;由于泸州处于云南和贵州中间,以至于四渡赤水在泸州转战的历程和发生的事件常常被一笔带过。但古叙为红军长征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古叙为红军提供了安全的休整环境和充足的后勤补给。红军先后两次在贵州打了败仗,面临无处可去的绝境,唯有进入“南翼”地区,才能暂时避开强敌,获得喘息之机。长征时期,黔北土地贫瘠,有“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之说,而一河之隔的古叙则物产丰富,尤其是太平、二郎等商贸重镇,经济繁荣,中央红军三进三出泸州,“南翼”地区一次又一次为这支严重缺乏后勤保障的军队提供了充足的物资补给。
叙永县位于赤水河上游,倒流河和渭河在水潦彝族乡岔河村的“鸡鸣三省”大峡谷交汇后,正式称为赤水河,因此叙永县是赤水河第一县。1935年,中央红军的一支先遣部队,在当地船工赵兴和等人帮助下,渡河到云南,为红军主力从石厢子进入扎西集结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赤水河是川盐入黔的交通要道,长征时期,古蔺县二郎镇、太平镇是赤水河中游的商贸重镇。1958年,在太平镇毛泽东住地旧址的荣盛通盐号,建成红军长征纪念馆,这是第一个四渡赤水战役纪念馆。1977年8月1日,太平渡渡口纪念碑落成,这是第一座四渡赤水战役纪念碑。在二郎镇、黄荆镇等地,还有多处纪念碑,落款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加上太平镇和二郎镇保存完好的古镇和渡口,形成了四渡赤水遗址群,为古蔺红色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
二、做特“南翼”,合力写好三篇“红色文章”
(一)合力保护红色资源
中央红军在泸州行军总里程约6590里,其中在叙永行军里程是2310里,在古蔺行军里程是4280里。“南翼”地区的大部分乡镇都留下了长征的遗址遗迹。经过80多年历史积淀,很多地方修建了纪念碑、烈士陵园、纪念场馆等,大大丰富了“南翼”地区的红色资源。
经泸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普查,“南翼”地区涉及四渡赤水的遗址遗迹有209处,其中古蔺县171处,叙永县38处。这些遗址遗迹比较分散,保护程度参差不齐,开发和利用也有较大差异。
(二)合力开展红色教育
“南翼”地区是毛泽东成就军事指挥“得意之笔”的地方,是生动践行伟大长征精神的地方。用好“南翼”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教育,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这是“南翼”地区的光荣使命和政治任务。
“南翼”地区红色资源所承载的历史和精神,不但有利于党员干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而且有利于青少年开展研学实践和红色教育,让他们在历史发生地钻研革命历史,学习长征精神,锤炼意志品质,树立远大志向。
(三)合力发展红色旅游
“南翼”地区要利用好红色资源,系统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和景区景点,建设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示范路,联动周边地区共建红色旅游生态圈,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增强泸州红色文化的表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南翼”地区要充分发挥遗址遗迹、文物、纪念场馆的载体作用,以游客喜闻乐见的方式及沉浸式体验,结合有深度的现场解说,讲好革命历史故事,寓教于游,普及红色教育,让红色文化惠及更多人。
“南翼”地区要充分融合自然风光,提升旅游幸福感。奔腾的赤水河、险峻的“鸡鸣三省”大峡谷、避暑胜地黄荆老林等,这些“绿色”元素不但可为红色旅游加分添彩,还可拉长红色旅游线路,促进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消费,带动地方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助力乡村振兴,提高红色旅游的经济效益。
三、做特“南翼”,打造主题鲜明的红色教育场所
(一)古蔺县:以四渡赤水系列战斗和白沙会议为依托,打造军事战例和军事思想研究基地四渡赤水战役是若干战斗的总和。在古蔺发生的火烧寨攻坚战、云庄围歼战、长坝槽防空战、镇龙山奔袭战、二郎滩背水战、太平渡阻击战等战斗,涉及红军的多支部队,作战方式和作战目的各不相同,留下了大量遗址遗迹和历史资料,这些战斗为广大军事专家和军事爱好者研究长征中红军的军事活动提供了标本式的现地条件,对于研究长征途中红军的军事
活动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古蔺适宜建设军事战例研究基地,突出军事主题,开展军事教育和研究。
1935年2月在古蔺县召开的白沙会议,集中研究了二渡赤水的作战计划,发布了系列重要文告和电令。
《朱德关于我军东渡赤水河的计划致各军团电》(即二渡赤水河行动计划)把王家烈的黔军作为二渡赤水河以后的作战目标,主要作战地域是贵州的桐梓一带。《改变渡江计划创造川滇黔边根据地》是朱德、周恩来、王稼祥联合发出的电文,该电文向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告知中央红军二渡赤水的原因和渡河后的打算,提出暂缓北渡长江,改在川滇黔边区创造新的苏区根据地,以与红二、六军团及红四方面军呼应作战。该电文对促进红军团结一致共度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联合发布《告全体红色战士书》,总政治部向各军团政治部下达《关于由川川南回师东向对政治工作的指示》这两份文件向广大红军指战员阐明了回师东进的原因,并强调,为了求得有把握的胜利,必须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必须百倍加强部队的政治工作、必须取得云贵川广大群众的拥护。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消除了红军指战员对作战目标和行军路线的疑虑,统一了全军思想,增进了队伍团结,树立了必胜信念,为二渡赤水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中革军委估计到二渡赤水进入贵州后在黔北筹粮的困难,为确保在桐梓地域作战的胜利,朱德发布了《关于筹粮的通知》,要求部队在当地尽可能筹集到更多粮食。
上述文件,是研究遵义大捷的重要军事文献。白沙会议深入研究对黔军的作战计划,作出周密的军事部署,进行有力的战前动员,并在古蔺境内筹集到充足的战备物资。白沙会议的直接成果是确保入黔作战取得胜利,体现了毛泽东等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上述文件,是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文献。白沙会议至新确立毛泽东的运动战思想,此后中央红军在运动成方针指导下,商度机动,纵横驰骑于川滇黔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取得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运动战方针的确立,对长征的胜利和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叙永县:以“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和川南游击纵队为依托,重点开展做到“两个维护”和增强“四个意识”的教育
“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是开展“两个维护”教育的经典案例。1935年2月3日至5日,中央政治局在叙永县石厢子召开会议,贯彻落实遵义会议精神。“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落实遵义会议上作出的“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的决定:对中央政治局常委进行重新分工,张闻天代替博古在中共中央负总责,以毛泽东为周恩来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这是自1932年毛泽东被取消军事指挥权之后,第一次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以“恩来同志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的身份,正式取得党和红军的军事指挥权。此后,以中革军委或朱德名义发布的行军作战命令,均经毛泽东看过后,由周恩来签发。时任红三军团政委的杨尚昆后来回忆说:“他(张闻天)的任职保证了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指挥,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是遵义会议的延续,这次会议完成常委分工后,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只有全党坚决维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这是党从血与火的考验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集中体现党的坚强政治执行力。以史鉴今,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征程上,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最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川南特委和川南游击纵队的革命先辈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的典范。
一是政治意识强。川南游击纵队在三省“会剿”的险恶环境中顽强斗争、不怕牺牲,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川南特委的坚强领导。川南特委的领导人,大多是久经考验的领导骨干,他们对党忠诚,革命信念坚定。纵队在离开红军主力不久,就与中央失去联系,又正值川南黔北地方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上面得不到中央的具体指示,下面缺乏地方党组织的支援配合,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特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坚决执行党的决定,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带领纵队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以几乎全军覆没的代价,不折不扣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任务。
二是大局意识强。毛泽东曾指出:“共产党员必须懂得以局部需要服从全局需要这一个道理。”周恩来在留下来的干部动员会上对大家说:“我们共产党就是要坚持抗战,不抗战就没有出路,我们的民族就没有希望。抗日救国的宣言已经发了,要树立长期同敌人作战的思想。”川南特委和川南游击纵队要服从的大局,是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政治纲领,是与国民党反动派作坚决的斗争,是配合中央红军作战。特委和纵队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以悲壮的斗争历程践行大局意识。他们每到一个地方,就抓住一切机会宣传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促进边区各族人民的觉醒,播撒革命的火种。面对敌人的残酷“会剿”,特委和纵队以大局为重,没有隐蔽保存实力,而是连续作战,天天转移,暴露自己,打击和牵制大量敌人,付出巨大牺牲,成功掩护中央红军主力北上。
三是核心意识强。在叙永落堡村胡泽云家房屋墙壁上,留下了川南特委的珍贵遗迹——《川南工农劳苦群众目前斗争纲领》,这是纵队司令部秘书、女红军阚思颖(又名甘棠)于193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用毛笔书写而成的。该纲领旗帜鲜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为工农民众的自由利益而斗争”,并号召先进的工人、贫苦农民、坚决英勇的教员学生加入共产党及共产党领导的共产青年团,为川南的苏维埃而斗争。全文总共12条,每一条都有“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字样的内容。《川南工农劳苦群众目前斗争纲领》是牢固树立核心意识的典范,体现特委和纵队坚决拥护党在革命斗争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坚决服从党中央的决定、坚决听从党的指挥的坚定政治立场。
四是看齐意识强。面对敌人的疯狂围攻,特委坚定不移执行党的路线,同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特委是纵队的领导核心,是川滇黔边区群众革命斗争的领导核心。特委和纵队领导人戴元怀、张凤光、徐策、余泽鸿、刘干臣、李青云等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决策看齐,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前赴后继,接续扛起斗争的旗帜,指挥纵队英勇作战、顽强斗争,先后壮烈牺牲。
( 本文载《巴蜀史志》“四渡赤水”专刊)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 琴〔中共泸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泸州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