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论坛】四渡赤水精神及对泸州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廖洪兰 任春艳

作者:廖洪兰 任春艳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3-24 15:29:16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四渡赤水”专刊

四渡赤水精神及对泸州城市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廖洪兰 任春艳

四渡赤水期间,3万多流动的红军,不仅兵员缺乏,武器寡劣,还处在十倍于我的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中,而毛泽东却在战局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的环境里,胸有成竹、料敌如神,指挥红军在100余天里,打了大小40余次战斗,驰骋万余里,书写了“一渡赤水,寻机北渡;二渡赤水,痛击黔军;三渡赤水,调虎离山;四渡赤水,跳出重围”的军事奇迹。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新时代,我们要学习研究四渡赤水这段历史,传承弘扬四渡赤水精神,积极推进泸州城市高质量发展。

一、四渡赤水精神的深刻内涵

四渡赤水是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奋勇抗争的真实写照,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四渡赤水孕育了四渡赤水精神,这一精神内嵌于伟大的长征精神,更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和政治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渡赤水精神以穿透岁月长河的历史伟力,迸发出激荡人心的能量,激励和鼓舞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赓续力量,接续奋斗。

一是崇高的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是四渡赤水取胜的精神动力。崇高理想、不怕牺牲是支撑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法宝,也是长征精神的灵魂所在。四渡赤水中,3.5万工农红军几经辗转、顽强抵抗、不怕牺牲,冲破敌人40万大军的封锁线。其间共进行大小战役战斗40余次,以攻克娄山关天险最为惨烈,无数的英勇将士冲锋陷阵、不畏生死、战斗到底,用生命和鲜血浇灌敢打敢拼的红军军魂。抚今追昔,至今令人震撼,到底是什么力量让红军战士们前仆后继、慷慨赴死?到底是什么力量让红军战士能够以少胜多、突出重围?1935年,陈云赴苏向共产国际汇报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时候这么说道:“我们拥有一支真正富有自我牺牲精神、英勇无畏、为实现共产国际总路线而斗争的干部队伍。”红军将士怀着对崇高、美好、远大理想的执着追求,怀着对人民革命事业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以不怕牺牲、英勇无畏实际行动取得了四渡赤水的胜利。因为革命理想高于天,所以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在那样极端艰险的环境中,在那样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那么多的共产党员顽强战斗,百折不挠,甘愿抛头颅洒热血。

二是维护核心、对党忠诚是红军四渡赤水取胜的根本保证。四渡赤水险象环生又绝处逢生,山穷水尽又柳暗花明,在川滇黔三省边境东西迂回、南北奔袭,驰骋数千里如入无人之境,靠的是全党全军对领导集体的维护和忠诚,靠的是全党全军不打折扣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纪律。邓小平曾反思:“在历史上,遵义会议以前,我们的党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党中央。”“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因此,“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这是最关键的问题。国家的命运、党的命运、人民的命运需要有这样一个领导集体。”站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始终保持坚如磐石的“四个意识”“两个维护”,咬定青山不放松,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站得稳、靠得住,更加坚定“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和历史自觉。

三是实事求是、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是四渡赤水取胜的关键。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是中国工农红军取得四渡赤水胜利的根本原因。四渡赤水中,中国共产党做了详细的渡江决策,但在敌人围追堵截的现实面前,无法顺利实行。只有根据实际情况迅速对决策作出调整,才能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最终冲出敌人的包围圈。毛泽东在向战士们解释四渡赤水策略时说,为了实现总的战略目标,我们多跑点路,走了一些弓背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打仗就是这样,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天下的事有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你想这样做,却偏偏一下子办不到。但转了一圈,事情又办成了。正是因为这种实事求是、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才取得了四渡赤水的伟大成功。对于我们今天而言,也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更多更新的理论成果。

四是为人民服务、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是红军四渡赤水取胜的法宝。四渡赤水中,红军采取灵活机动、迂回前进、避实击虚的战略战术,最终实现战略意图,而宣传组织群众,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与群众心连心是这一战略意图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红军所到之处,写标语、演节目,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号召穷人组织起来打土豪、分田地。红军一路上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其严明军纪的做法甚至被蒋介石拿来训斥川军整顿军纪的案例,红军“到川之日”,便“实施不进民房,不拉民夫,赈恤贫乏”的政策,至“川南时,对人民毫无骚扰,有因饿取食土中萝卜者,每取一头,必置铜元一枚于土中。”这生动体现了红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毛泽东强调:“国民党现在实行他们的堡垒政策,大筑其乌龟壳,以为这是他们的铜墙铁壁……铜墙铁壁呢?倒掉了。同志们,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正因为如此,人民群众大力支持党和红军的革命事业,使四渡赤水的战略意图得以完全实现。因此,“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和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把14亿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五是灵活机动、自主创新是四渡赤水取胜的重要手段。四渡赤水是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领导下,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根据情况的变化,实时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敌人,打击敌人的经典战例。四渡赤水的核心在于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战法,以“走”创造战机,以“打”开辟通路,四渡赤水的实践将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到了极致,开辟出了一条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创新之路。新时代,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加强群众工作,离不开创新理念,创新方式方法。

二、泸州在四渡赤水精神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泸州,古称江阳,别称酒城、江城,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川滇黔渝结合部,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港口城市。泸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等荣誉。红军长征四渡赤水111天,其间在泸州转战时间跨度达54天,中央红军的足迹遍及古蔺9区66乡38个场镇,叙永25个乡镇中的18个乡镇。红军四渡赤水过古、叙后,几经转战到达川西高原。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率领下,爬雪山,过草地,向陕北进发,北上抗日,掀开中国革命新的一页。

泸州为支持红军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在长期艰苦的斗争中,红军和游击纵队得到泸州人民大力支持,泸州青壮年积极参军参战。据不完全统计,仅古蔺县就有800多人参加红军,参加游击队的更多,叙永参加红军游击队的也有500多人。

红军每一次渡过赤水河,都涉及古蔺县,古蔺人民见证了红军四次渡过赤水河的全过程。太平镇留下了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红一、三、五、九军团,红军医院,红军银行等红色遗址。叙永县也开发挖掘了红军长征纪念点,包括红军长征纪念园和中央红军“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陈列馆、叙永县黄坭镇兴安村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五龙山陈列馆、红军长征过摩尼何氏宗祠驻营地等。因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环境优美,古蔺、叙永先后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称号。产生得意之笔的古蔺,被誉为得意之地。

三、四渡赤水精神对泸州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87年前,红军在这里浴血突围,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一页;87年后的今天,泸州市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坚定信心、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当年红军的生命诠释,正是今天深刻的历史启示。站在新起点,勤劳勇敢的泸州人民,将其融入血液,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战胜贫困,实现小康,酒城大地生机勃勃。

一是坚定信念。咬定目标、绝不放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工作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性。2021年,泸州市制定《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事关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泸州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泸州拟建成全省和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促进泸州市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发展活力全面迸发、社会文明全面进步、生态环境全面改善、民生福祉大幅提升、治理效能全面增强的远景目标。这一长远目标切合市情实际,顺应群众期盼,方向明晰,目标可及,路径正确,措施可行。就需要全市上下发扬坚定信念、坚信胜利的精神,咬定目标不放松,坚定推进泸州建设为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的信念不动摇,心无旁骛、持之以恒,朝着目标奋勇前行,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届接着一届抓,盯着抓,抓到底。切勿朝秦暮楚、朝令夕改。切勿一届一个思路、一年一个口号。要紧紧围绕交通建设、县域经济、特色农业、全域旅游、城乡提升等重点方面全力攻坚突破。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盯紧目标,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够实现泸州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泸州篇章。

二是顾大局守纪律讲团结。团结协作、认真履职。四渡赤水的伟大胜利再次表明,无论是局势平稳、还是环境艰险,全党都必须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都必须自觉坚持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必须听党指挥,服从组织安排,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政治担当履职尽责,必须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财政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全市党员干部群众要在市委坚强领导下,按照市委的发展战略和决策部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目标同向,行动同步,同心同德、同舟共济抓好各项建设、发展、改革任务落实落地。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既要搞好内部团结,凝心聚力抓好本职工作,更要摒弃各自为政的思想,加强地区、行业、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共同发展。扩大开放合作,用好用活市内市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持续加强协同发展。注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力量,特别是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方面要善于汇聚民间力量、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团结依靠全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

三是实事求是。为民众办实事。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红军四渡赤水克服了千难万险,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调整战略方针,走出了重重关隘。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弘扬这种精神,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在助力泸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全市党员干部更应该秉持这一精神。以公仆精神担当时代责任,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以落实制度建设为基础、为群众办实事为核心、深入调查研究为保障,“三路并进”的实事求是的办事思路,钉好泸州基础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社会治理等一颗又一颗的钉子,加快高质量发展。

四是人民至上。创造高品质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四渡赤水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为的也是人民。要以人民需求为导向,支持全面发展民生事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创造高品质生活。完善就业创业政策,全力以赴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支持大中小学校和市属高职院校建设,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力度,增强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功能,切实保障群众健康和安全;积极支持文化、体育品牌打造工作,提升政府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全面建设智能便捷交通设施,丰富多样化出行选择,提升城市通勤效率;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加大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力度。

五是灵活创新。“红色文化+绿色发展”新路子。在赤水河边,毛泽东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综合考量敌我兵力、双方优劣势及赤水河地貌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换作战方向,忽东忽西,迂回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取得四渡赤水的胜利。泸州市委全会提出设立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泸州综合保税区、中国(泸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就是在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的现实情况下,通过改革创新,克难攻坚,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全市党员干部群众要传承弘扬四渡赤水精神,立足于泸州本地实际,探索创新发展路径,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及四川长征干部学院建设为契机,积极创新发展理念、政策举措、发展模式和方式方法,深化重点领域改革,释放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开创建设发展新局面。如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研学培训,绿色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康养等产业,创新红色资源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子。

结语

“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四渡赤水,薪火相传。接续先烈为民的理想信念、顾全大局的坚定意识、创新的激情、奋斗的坚毅,泸州人正不断从四渡赤水精神中汲取磅礴力量,在新时代长征路上,克难攻坚,所向披靡,争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 本文载《巴蜀史志》“四渡赤水”专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 廖洪兰(中共邛崃市委党校高级讲师)

任春艳(中共四川省委党校进修部党总支书记)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