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4-10-26 17:51:32

【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别蔺之感(曾 焱)

作者:曾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6-10 14:57:06 浏览次数: 【字体:

e6d32d098683489cbdb52f8196bf4f1a.jpg

别蔺之感

曾 焱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轻轻的挥挥衣袖,其实不想离开……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再回首之际,既生难舍情愫,亦涌无尽怀思,更泛不竭惆怅。原本,这只是一寻常日子,县城的巷陌一如往昔,喧嚣的集市拥堵如常。然,在依依云水、渺渺帆影中,竟颇让我欲悲无泪,拟歌无声。仿佛,此去就是目断飞鸿、天涯路远。无怪乎,“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这方热土,有我风雨兼程的扶贫历程,有我焚膏继晷的笔墨人生,有我将勤补拙的春秋盛年。近五年之岁月,不在意压城的云,不在意漫长的雨,不在意凌厉的风,不在意无眠的夜。所有抱负与梦想,皆无悔之追求;所有汗水与艰辛,皆最美之记忆;所有实践与探索,皆终身之家当。

这方热土,有风雨同舟、启我茅塞的领导。这些年,我们在竟夕长谈中聊出“酒业强县,农旅富民”梦想,聊出“古金高速”“古仁高速”蓝图,聊出“四大农业特色产业”布局,聊出“八倡导,八革除”行动,等等。为了共同的事业,我们倾尽全部心血与追求,融入所有憧憬与寄托。无论是爬坡过坎之际的艰辛,还是攻坚克难之后的豪情;无论是工作见效之后的欣慰,还是经受挫折之时的抱憾,其言其行深深感染着我、激励着我。尤睹其心系苍生、情牵贫苦,逆风而行,用沉重的脚步丈量荒凉的大山,两年时光走遍全县每一个村落,使得愚笨如我亦渐渐懂得“一个人认同,就是人心;一群人认同,就是民心”之涵义。

这方热土,有朝夕与共、旁指曲谕的同事。我们一起冥思苦想、谈古论今,以期在青灯下碰撞出智慧之火;一起加班熬夜、索遍枯肠,努力在键盘上敲击出思想之花。寻行数墨之时,坚守古人“采铜于山”之主张,不留剿袭之语,不撰无稽之言,不作玄乎之说,携手向“言之有事,有感而发”之标准靠近。

这方热土,有承星履草、服田力穑的帮扶户。从田间到地块,我们无惧土壤之贫瘠,一同抓住历史契机,勾画月明风清的致富梦想;从山上到山下,我们无惧稼穑之艰难,一同肩扛日月,栽下脱贫奔康的甜橙树苗;从山里到山外,我们无惧悬崖之冷酷,一同踩准时代脉动,架起走向世界的连心桥梁……

这方热土,处处皆有温暖,时时充满温情,让我收获太多温馨与感动。近五年之光阴,共同打拼获得的启迪,堪称宝贵财富,值得永世铭记;阡陌之上结下的高谊,堪称铁打之情,自当毕生珍藏。那些跋山涉水的岁月,深感能薄才鲜,领导们却一直予以信任和鼓励;一起雕章琢句的日子,时常疾言厉色,同事们却始终给予包容和理解。这一切,无不让我受益一世、感恩终生。

惜乎,今日挥手,“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何日,再一同穿行于悬崖上,跋涉于险谷间?何时,再一道奔跑于晨光中,长谈于月色下?

也许,后会终归难期。遥望时光彼岸,若干年后必是如此场景——落鸿河畔依然垂柳轻扬,火星山巅照旧流云悠荡,而曾经一起议事论文、把酒问天的时光,辄沉埋于历史的尘沙之中,化作满腔苦涩的千古情愁。绵延不绝的大山深处,唯那支歌穿越时空,依旧在沿河两岸飘荡——“在那金色沙滩上,洒着银色的月光,寻找往事踪影,往事踪影迷茫……”

这方热土,我曾见证——郎酒重返百亿阵营,“川酒”追梦帝亚吉欧;仙潭跻身“十朵金花”,“蔺郎”迸发勃勃生机;冠绝天下之塔扛起“红军大桥”,惊艳世界之堡扮靓“白酒圣地”;赤水河谷“酒坛阵”托起强县之希望,老鹰山上“大风车”转出发展最强音;叙古高速联通天堂之路,易地搬迁敲开幸福大门;昔年翻山越岭靠走,今日宝马香车伴行;扶贫车间成摆脱贫困之“金钥匙”,“四大产业”成乡村振兴之“大支撑”;“蔺州绿肉”誉巴蜀,“中华名果”销欧美……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在欢歌取代悲叹的历程中,那些如铁之雄关、似铁漫道,终在钢铁意志前变成坦途,连接着古蔺的昨天和今天,让我们看到蔺人之伟力;在繁华取代落寞的长路旁,那些壁立万仞、重峦叠嶂的山峰,已成攀登之阶梯,贯通着蔺州的来路和去向,让我们目睹最美之日出;在文明取代荒凉的征途上,那些过去不敢想、不敢做之事,早已一一化成现实,激发着奋进者的志向和力量,让我们窥见大美之未来。

在与“毒魔”抗争之艰危时刻,从赤水之滨到落鸿河畔,从奢香故里到杨梅林海,从黄泥大山到古郎洞旁,“虽无刀剑影,却有生死情。”所有人均牢记与春天之约定,自律束己,向光前行,绝不躲避世间凶险的浪涛。狂风若掣之时,现不少剑指南天之为——齐上阵,筑铜墙;猛浪若奔之际,添诸多气吞山河之举——勇请缨,援他乡。这场浩劫,让多少人感受到蔺州大地之温暖,体会到此方民众之豪情。此方英雄辈出之地,确可窥见吾中华庶不泯灭之根本。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这些年来,古蔺每一刻都在闪耀华彩,每一天都在写下奇迹。透过时间,我们才真正读懂乌蒙山脉的沧古与雄健,读懂赤水浪涛的激昂与欢声,读懂古蔺小城的梦想与蝶变。

回首千秋青史,抬头无限风华。眼前之古蔺,真可谓风生水起、浪涌波兴,气象万千。难得的是,民众目光正投向开放的苍茫大地,不再只盯着脚下的美酒长河。那些深山里的姑娘小伙,生命都像朵朵盛开的向日葵,憋足劲迎接七彩阳光。曾被恶劣环境牵制的命运,终得以改变——一代代生生不息的追求和梦想,正闪耀着后发之光芒。

倘时光可溯,让女娲目睹蔺人之风采,那补天之神柱,定非87万蔺州民众莫属!今日,在“千忆回香谷”,在“至味金樽堡”,我们有一万个理由“今日痛饮庆功酒,豪气堪比长虹状。”

“五年须臾过,恍如昨日事。”作为大时代的小人物,原本命若浮尘,竟能亲历这段沧海变桑田之繁难,见证这场天翻与地覆之巨变,深感何其幸运,何其荣光。一千多个日夜的磨砻淬砺,尽管眉梢添雪、风华不再,但吾无怨无悔,心甘情愿。

这方热土,无山不美,无水不秀。极目远眺,随处可见光明的净土,四周皆有如练的飞瀑,遍地可览清澈的湫潭,确确乎“一山一水一云舟,一汀兰芷一沙鸥”之美景。

乡间行走的日子,曾多次饱览天宝峰的晨烟暮霭,多次聆听八节洞的瀑流飞响,多次端视桂花场的荷蕊绽红,多次讴歌红龙湖的银涛雪浪,多次寓目古郎洞的高岩峭壁,多次远眺石羊坪的气势沉雄,多次浩叹二郎滩的夕阳残照,多次惊讶虎头山的“北国风光”,多次礼赞古盐道的惊涛拍岸,多次感慨轿子顶的长风浩荡……

还有悠悠的白云、绿绿的山峦,还有弯弯的溪涧、层层的梯田,还有金黄的麦浪、火红的橙海,还有青青的牧场、洁白的羊群,还有鸣唱的林禽、协奏的青蛙,还有相闻的鸡犬、守望的乡亲……

还有这座“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的小城,那些静谧加柔和的时光,那些绿色加红色的审美,那些麻辣加耿直的性格,那些一盏新茶加一壶老酒的生活,那些浩荡河水加皎皎明月的夜色,那些素琴缓奏加清歌慢唱的闲恬,蓄含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一幅幅壮美图画,让我无比骄傲;一个个震撼场面,让我由衷自豪;一道道动人风景,让我无比留恋。

嗟乎,以吾之拙笔,难以尽述故土盛况,姑借用贾平凹先生笔下之故事吧——曾经,贾先生踱步于二郎滩街头,偶遇当地一老大爷。获悉其不久前曾暂居于北京,遂问:“北京多好啊,咋不多住些日子?”老大爷淡然答曰:“北京好是好,就是太偏远了!”

你看,在老大爷眼里,古蔺才是童话王国,故乡才是世间乐土。是啊,这儿有他醉心的山川河流,有他向往的人间烟火,有他惬意的杯酒人生。

其实,在古蔺,像这样的老大爷何止一位。

奈何,如今一转身,一切精彩皆成昨日记忆;匆匆一回眸,所有风景皆成诗和远方。今后,无论有多少长梦,最深之梦境必定是扶贫,最多之梦境必定是故土,最美之梦境必定是乡情。

这方热土,曾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主战场,也是我开启梦想之地。我曾在护家乡站十一年讲台,在县委办爬四年多格子,在二郎镇跑半年多乡村。那些窗间过马的岁月,载负着我的青春,亦安顿着我的灵魂;那些风尘湮没的年华,早已在生命中烙下蔺州印记,在血脉中浸润红色基因。

曾以为,古蔺即吾安身立命之地。岂料,2007年一纸调令,又一路颠簸至泸。离蔺前,未想过还能再回故土战斗,遂择日跋深山,穿林海,越危岩,访古寺,溯溪涧,探酒谷,以期穿过荒野的历史深处,走进故乡的灵魂之中。站在峭壁断岩前,喟叹故土之沧桑,吟唱离别之感怀,久久不愿转身。原来,故乡的枯藤老树都是景,山里的蛙叫蝉鸣皆含情。

初抵酒城,在命运的大海上随波逐浪,乡愁不断,孤独常生。倘与蔺籍朋侪一聚,辄以乡音串组生命前行之轨,以郎酒抚慰故土难离之情。仿佛,乡音的交错里,回荡着古蔺花灯之音符;郎酒之香醇中,氤氲着故乡草木之气息。那些漫漫长夜,常畅饮今夕,不醉无归。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恍然间,又在市级机关浪掷十年光阴。

也许,这方热土有吾未竟之事业,这片天空有吾未了之情缘。2016年8月,衔命而归,再临赤水,重新叩问历史;再返乡关,继续扛起使命。

那些用脚步丈量山河的时光,受广大民众“乐观自强、神采飞扬”精神之感召,亦受各位领导“黾勉苦辛,朝乾夕惕”行动之感染,与同事们一道致力于击破贫穷之桎梏,致力于揭开强县之谜底,致力于拓宽未来之路径。

近五年来,行路岂止万里,历事何止千般。清夜扪心,其间有付出亦有收获,有历练亦有提升,有欣慰亦有伤感,有努力亦有遗憾。那些峥嵘岁月,有签约项目之夭折,有参谋辅政之不周,有体察民情之不足,有迎来送往之不细,有批评方式之不当,有关心同事之不够……此外,行多思少,随遇而安;人情嗜好,未能免俗;浮嚣之气,颇见于言。凡此种种,都让我惭惶愧悚、寝食难安。

反思一切,皆吾资质驽钝、智慧欠缺、学亦不敏所致。惜乎,韶光已逝,盛年不再。今日挥别,无以弥补,惟留半生遗憾。

骨子里,也想为蔺州尽绵薄之力,哪怕只做上许许贡献。奈何,吾本庸碌之辈,既无鸿鹄之志,更无满腹才思;既无缚鸡之力,更无勇者之为。近五年之打拼,竟翻不出半分“气吞万里”之慨,觅不见丁点“金戈铁马”之举。我只是有幸搭上时代的列车,站在领导与同事的功劳簿上,陪他们在镜头里露上几把脸而已。行笔至此,既有苍凉气短之意,也生内疚神明之感。能聊以自慰的是——无论业绩几何,心底深处那种报效故土的根尚在,心犹热,志未销。

近五年之岁月,也目睹基层之不易。干部们处于推动脱贫和发展的第一战线,处于各种矛盾和冲突的风口浪尖,处于化解难题和积案的工作前沿,联结着角角落落、方方面面,其事也繁,其责也大。很多干部生病自己扛,家事往后拖,大小困难瞒,从不叫苦连天、抱怨连连。在他们眼里,苦和累并不怕,怕的是个别不熟悉基层工作的领导大驾光临、颐指气使,让自己费力不讨好,流汗又流泪。

岁月在变,追求不变;时代在变,信念不变。正是他们,坦然面对苦难和贫穷,昂然面对高山和深谷,淡然面对泥泞和沼泽,拿出刚毅不屈的劲道,笃定前行,迎难而上,在“四渡赤水”之地汇聚成一排排脱贫攻坚的洪涛巨浪,推动着“三色”古蔺不断发生历史巨变,书写着乌蒙山片区不同寻常的“古蔺答卷”。

答好“时代之问”,尤离不开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负重致远的一线英雄。余芬、李松长、李先华……这些闪亮名字,如钻石般璀璨闪耀,在蔺州史册上交织辉映。他们用汗水和泪水,用鲜血乃至生命,铺就条条奔康之路,诠释着何为“家国”二字。他们的身影,无疑是风霜雪雨中的“离离原上草”;他们的故事,无疑是春夏秋冬中的“八千里路云和月”。

今生何其有幸,能赶上一段五彩斑斓的时光,与他们相逢在这一特定年代。他们,是时代之光,点燃我的胆识和梦想。他们,是蔺州脊梁,激发我的勇气和力量。他们,是岁月里的同事,更是前行中的导师。

诗云:“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思念就是翅膀飞过之痕。”感恩这方热土,教我读懂这个时代,使我懂得信仰和敬畏;感恩此方民众,教我体验别样人生,使我懂得奋进和担当;感恩所有同事,教我洞悉人性的光辉,使我懂得包容和谅解。吾于蔺州,寸草春晖;蔺州于吾,日月流萤。

“红土留深情,明月寄相思。”蔺之情缘,一切早已开始,一切尚未结束。今后,无论走到何方,必恋这方热土,恋此山川湖泊、日月星辰;无论身在何处,必恋这座小城,恋此十里长街、万家灯火。

搁笔再回首,最美是郎乡!因你啊,离别真无从说起;因你啊,我永远不想老去;因你啊,我一再频频回首。期待他年有日,再临赤水河畔,倾听波澜壮阔的时代涛声,品读橙红橘绿的秋色况味,重温亘古不变的故土情缘,回味我少年的梦境。

酒不尽,情难绝。毋庸怀疑,倘某天能将世界走遍,终会发现此生之奔走,再也走不出“百年郎酒”之余味,走不出“万载蔺州”之乡情。

难离您,吾之故土;祝福您,吾之故人!

作者简介

曾焱,1972年8月生于四川叙永。曾先后在古蔺县兴阳小学、护家小学、护家中学、古蔺县委办公室、古蔺县二郎镇、泸州市委办公室、泸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作。2016年9月任中共古蔺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2020年3月任中共古蔺县委副书记,分管脱贫攻坚工作。2021年6月任泸州市科学技术和人才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