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4-10-26 17:51:32

【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三年后他从水泥墙的屋子里走了出来(杜子涵)

作者:杜子涵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5-28 12:01:28 浏览次数:504 【字体:

e6d32d098683489cbdb52f8196bf4f1a.jpg

三年后他从水泥墙的屋子里走了出来

杜子涵

2017年国庆前夕,大鱼公益发展中心收到某学校校长电话。校长是他们多年合作的老伙伴,通过电话得知,一位青年不知是什么原因,在家里待了快3年,就是不出门,也不想见外人。接到电话后,大鱼公益负责人高队立即组织工作人员和校长一同前去看望他。

带路的校长告诉高队说,不远处的房屋里面住的就是我们即将要见到的青年——铃铛(化名)。七间小平房,房屋颜色有些陈旧,外墙是水泥抹灰之后的痕迹,里屋同样简陋,灰白的水泥墙让屋子显得格外昏暗,在这样的环境下,铃铛在里面待了3年。

铃铛今年20岁,母亲在他6岁之时离家出走,爸爸性格内向,与儿子交流甚少,长年在外打工,他长期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据家里人说,3年前,他说自己生病了,吃药之后还是感觉没有好,3年里他也出去过几次,打工很短暂就返家,后来几乎不出门,把自己关在水泥墙的屋子里。

70多岁的爷爷和奶奶见到前来看望他家孙子的人,就如同见到救星。老人忙着说,快救救我们的孙子,如果孙子出了什么事情,我们也不想活啦。婆婆似乎很焦虑,拉着高队的手有些打颤,爷爷站在旁边,布满皱纹的脸上愁眉苦脸,无论是谁看到这样一种场面都十分揪心。但是铃铛不开门,不见任何人。高队想找一个可以突破的方法,尽快了解到铃铛的情况。在10天的时间里,他连续到铃铛家去了3次,但每次都没有见到铃铛。

有人说,铃铛的心理有问题,这就需要懂专业的人士来协助解决。大鱼公益高队邀请了有多年经验的督导,和校长再一次来到铃铛的家里。高队和校长与铃铛的婆婆在屋子的门口交流,督导前往屋里的角落与正在上网的铃铛交流。5分钟后交流结束,督导建议送铃铛到医院治疗。来铃铛家这么多次,大家这是第一次见到铃铛。铃铛很消瘦,面容憔悴,双眼目光涣散。小小的惊讶之后,大家表情都变得更加凝重。

高队和督导给校长建议,只有送他去精神病医院检查才是唯一方法。校长也很担心铃铛的病情,当天晚上找到精神病医院的院长,对铃铛的病情进行了简单交流,院长同意接收铃铛。第二天,高队接到校长电话,才知道铃铛已经进了医院。

经医院诊断,铃铛患的是精神分裂症,经过26天的治疗后,铃铛出院了。但是需要继续吃药3年。铃铛出院那天,高队和校长第一时间来到铃铛的家里。铃铛看见他们,目光只是片刻停留了一下。奶奶说,这就是高老师,他点点头。就这样,铃铛和高队他们结下了缘分,当他们第七次去铃铛家时,铃铛第一次聊到了自己的未来。

入冬的季节来得很早,铃铛早上7点起床,铃铛和高队一起在他的家附近散步,交流下一步的想法。铃铛很想出去,很想去看看外边的世界。高队与铃铛聊到了大鱼公益即将创办的“妈妈农场”,商量他未来是否有可能到妈妈农场,通过在“妈妈农场”的修养,完成自我心灵修复。

2018年3月初,“妈妈农场”开始动工修建了,一切的基础工作开始进行,铃铛在高队软磨硬泡下,来到农场开始了自我心灵修复旅程的初期体验。铃铛喜欢上了这里,但他的心胸放不开,始终与周围的人保持着距离。

3月底,农场正式开始入住,铃铛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妈妈农场”。在两个月的时间里,铃铛的精气神在农场中开始逐渐恢复,也慢慢变得爱打扮自己了,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与人沟通交流了,有时候还主动帮助“妈妈农场”做事。铃铛从焦虑、发病再到无话不说,大鱼公益的志愿者始终与铃铛在一起。

5月的一天晚上,铃铛发病了,在两个小时之后又开始平静。这一晚,铃铛与高队聊到凌晨。铃铛谈到家庭,尤其单亲家庭给自己造成了一段时间的封闭,不想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别人,感觉很难有可以找到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3年时间里,其实自己生病时间就只有几个月,但不想告诉家。父亲常年在外打工,铃铛出院不到一个月,父亲又到外省打工去了。这晚,他们还谈到假如自己的生命只有1年,人有什么选择的时候,铃铛问高队的选择,高队说想把“妈妈农场”做好。铃铛说,只想有一个完整的家。家,即是避风的港湾,更是信任的基石,铃铛心中的藏着的秘密,他的家人根本不知道。

6月夏天到了,铃铛完成在“妈妈农场”的心理修复,他终于走了出去,到绵阳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

铃铛在家里的3年,锁住了自己的心,也锁住了自己的未来,如果没有精准扶贫政策,如果没有帮扶人校长的发现,如果没有大鱼公益的精心引导,铃铛仍然会把自己关在那间小小的黑屋子里。铃铛的命运又会是怎么样呢?铃铛的成长经历,告诉了我们又一个道理:扶贫攻坚不仅仅是帮助人们摆脱贫穷的日子,还要帮助人们完成心灵上的修复。

作者:杜子涵(四川北川人,供职于北川羌族自治县团县委)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