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4-10-26 17:51:32

不忘初心 不负韶华

作者:王荣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3-01 11:19:48 浏览次数:324 【字体:

不忘初心 不负韶华

王荣山

2018年3月27日,我被派往甘孜州德格县竹庆镇拉加村担任驻村干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接到通知时,自己是一脸的茫然和不知所措,到高原涉藏地区德格去两年,离家700多公里,坐车要两天时间?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我只知道这是党和国家这几年的头等大事,承载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千千万万个贫困家庭脱贫奔康的中国梦。具体要做些什么,怎么做,我能不能适应高原上的气候,能不能完成组织上交办的任务?在我心中是个疑问。

要远离已60多岁的母亲和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对家人的担忧、牵挂和不舍,让我一时也难以做出决定。在征求家人意见时,一阵沉默,瞬间就感觉气氛一下子降到冰点,静得出奇,着实太出人意料了。这时爱人的几句话语打破了僵局:“到德格去,虽然条件艰苦,自然条件恶劣,但这是组织对你的信任和培养,是对你个人能胜任脱贫攻坚工作的肯定,是一片新的天地,也是你工作能力提高的一种历练,能为脱贫攻坚这一神圣事业尽一点绵薄之力,是一件使命光荣的事情。虽然舍不得你去,但我们全家还是支持你的。家里的事你就放心,一切有我呢!”几句坚定的话语,让我少了很多顾虑。既然单位信任我,家人也支持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单位需要我的时候,去!去就好好干!绝不给单位丢脸。

一、初到德格

在家人送别的眼泪中,带着组织的重托和家人的支持,我满怀一腔热血和不舍,踏上了前往德格的脱贫攻坚道路。这是我第一次到高原涉藏地区去,也是第一次去离家这么远的地方工作。汽车行驶在到处都是积雪的地方,翻过折多山,望着远处连绵不断的雪山,雪地里一群群的牦牛和路边穿着民族服装的藏族群众,一切都是那么新奇而陌生。离家越来越远,心中也多了许多牵挂和担忧。28号下午6点,我抵达了德格县,晚上参加水利厅对脱贫攻坚的工作部署会。29号前往竹庆镇拉加村报到。热情的竹庆镇干部们帮着拿行李,收拾屋子。第一夜就是漫漫长夜,屋外大雪纷飞,气温零下10多度。平均近4000米的海拔,氧气稀薄,白天还能勉强适应,到了夜晚氧气更加稀薄,缺氧造成呼吸不顺畅,反复醒不能入睡。待到天明,刚有一丝睡意,又到了起床的时间。

二、陷入迷茫

环境的不适应造成身体极度不适,头晕、没精神、入睡难,成为我初到德格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一周后,随着心态调整、注意力转移,以及药物的辅助,身体逐渐适应,我也渐渐进入工作角色。

首先要对拉加村的现状进行一个全面摸底,熟悉情况,再制定精准的帮扶措施,精准施策。通过几天的走访和镇村干部的介绍,初步掌握了拉加村村情,人口基数大,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自然条件恶劣。村民大多以放牧为主,是典型的纯牧区,贫困户的收入来源相对单一,除部分放牧的,每年大约有5个月时间在牧场上挖虫草和贝母,其余时间大多在家赋闲。思想观念相对滞后,“等、靠、要”思想严重,内生动力不足,村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观念不强。开展工作语言不通。面对严峻的形势,怎样打开局面,能否干好组织上交办的任务,我自己心里也捏一把汗,工作陷入迷茫之中。

三、理清思路

为尽快打开工作局面,理清脱贫攻坚工作思路,我开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重要讲话精神,熟悉省、州、县对脱贫攻坚的各项政策、要求,水利厅对水利扶贫的工作重点和玉管局对拉加村的帮扶要求。通过学习,结合对拉加村贫困户和村民的全面走访,了解他们的情况、需求和需要解决的事情,我也渐渐理清了工作思路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四、坚定信心

通过学习和思考,我清醒认识到,做事还需系统规划,结合实际,理清思路,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才能从根本上阻断拉加村的贫困传递线。

(一)抓教育,给村子点亮美好未来的希望。

在水利厅和玉管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我也渐渐适应了高原上的工作。扶贫首先要在扶智和扶志上下功夫。针对部分适龄儿童还未到校读书的情况,我们先后召开了村民大会进行控辍保学的政策宣传引导、个别谈话教育、签订承诺书。通过多次沟通教育,全村义务教育适龄儿童无一人失学、辍学。为确保孩子们在校留得住、学得好,通过县教育局了解到教育救助的政策,2018年、2019年,对符合政策的172名入学儿童申请教育救助169500元。引进社会公益扶贫力量参与到脱贫攻坚中,为新入学大学生洞呷联系了四川盛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春风助学行动,资助洞呷大学期间助学金每年7200元,为期3年,彻底解决了她们的后顾之忧。

(二)抓创业、促就业,共致富、稳增收。

竹庆镇人口多,流动人口大,镇上人口相对较为集中,村民每年在家时间较多,很适合开店做生意。通过培养致富带头人,以勤促懒,再带动其他户,那这部分人脱贫奔康的路子就有了。我到德格县就业局咨询,找到了创业帮扶的相关政策,并对村民反复进行政策宣讲,鼓励贫困户自主创业。在反复动员、多方争取协调帮扶下,拉加村自力奔康糌粑加工坊建成,结合创业帮扶的相关政策为加工坊户主细罗申请到了1万元的创业补贴,解决了她创业初期资金难的问题。起初细罗家的糌粑加工坊刚开业时,每天糌粑销售量仅100斤左右,销售金额300多元,怎么打开销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在一次学习强国的学习中,看到了国家鼓励消费扶贫的政策。通过沟通协调,先后争取到玉管局、都管局、长葫局、德格县水利局、德格县税务局、竹庆镇人民政府的支持,以消费扶贫的方式,帮助细罗销售糌粑11000余斤,金额达4万多元,进一步拓宽了她的销售路子,增强了她创业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截至目前,细罗家的糌粑日均销售达400斤左右,月销售额达三、四万元。

在玉管局的帮扶和细罗的带动下,拉加村贫困户自主创业在不断增加,自力奔康藏式服装店、自力奔康百货商店相继开业,并为他们申请到了德格县就业局的创业补贴1万元。2019年3户自主创业户,实现人均增收7000元以上,奔康动力强劲。3户自主创业户提供就业岗位,解决家庭剩余劳动力7人。通过培训提升,全村落实公益性岗位23人、协调争取就业岗位4个,进一步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稳定了家庭收入,确保返贫现象不再发生。

(三)关心关爱困难残疾人,脱贫不落一人。

拉加村一部分残疾人常年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为更好地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树立他们坚强生活的信心,我与县残联取得联系,现场汇报拉加村残疾人生活的近况及需求。为进一步落实相关问题,拉加村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一道多次来到困难残疾人家中,制定了精准帮扶措施,与县残联经过四次工作对接,以电话和书面形式汇报了详细的情况。5月22日全国第29个助残日,拉加村11名困难残疾人收到了意料之外的“礼物”:多功能护理床1个、电动轮椅1台、普通轮椅3台、助行器1个、拐杖4支、墨镜2个、坐便器1套、盲人手机1台。当总价值达1万余元的残疾人辅具发放到他们手中时,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意。

(四)倾力帮扶,帮扶成效显著,顺利按期脱贫。

在水利厅和玉管局的大力支持下,2019年为拉加村争取厅统筹帮扶资金38.4万元,2020年积极上报争取厅统筹资金16.76万元,落实玉管局扶贫日捐款和贫困户慰问2.35万元,用于发展集体经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两委办公环境、贫困学生扶持、贫困户慰问、安全饮水改善提升、庭院经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自主创业帮扶等。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感恩意识逐步增强,村民幸福感大大增加。

2019年,拉加村全村实现吃穿不愁,村民人均纯收入全部超过3750元,教育、医疗有保障。监督实施完成易地扶贫搬迁62户,无房新造28户,危房改造23户,全村实现住房有保障。监督完成全村安全饮水点到户到院,牧场和公路沿线新增安全饮水井20口,全面实现安全饮水有保障。生活用电、广播电视全覆盖。集体经济2019年实现贫困户人均200元分红,非贫困户人均100元分红。硬化路、卫生室、文化室、通讯网络全部达标。2019年12月拉加村顺利通过省级第三方评估验收,全村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村顺利退出。

五、收获成长

两年时间转瞬即逝,在最后半年我出现持续性耳鸣,因个人身体原因,不能继续在高原工作,在组织关心下,离开工作了两年多的地方。在离别前一个月的入户走访中,村民不知从哪里得知我要离别的消息,在入户对话中时不时会问我何时离去?要常回来看看等等话语,还献上一条条洁白的哈达。我强忍泪水,避而不答。两年多的朝夕相处,他们不仅是我帮扶的村民,更成了我情感的寄托。临别时,村民和镇上的干部们排成长队送别,在我心中也留下了永恒的记忆。付出总有回报,这是大家对水利厅和玉管局帮扶的肯定,也是对我这两年多来所做工作的肯定。临别的话儿总是讲不完,总想再多和他们讲一讲今后的路子怎么走,再鼓励鼓励他们。虽然能够回家和家人团聚了,但心中对这片土地是有很深厚的感情的,这里的村民、这里的脱贫故事,都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激励我不断前行!

在两年多的脱贫攻坚中,我始终按照水利厅和玉管局的要求,做到帮扶措施件件抓落实,件件有回音。办群众想办的事,在平凡的岗位上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收获了群众的认可和自身的成长,让我对工作和生活有更多的体会。正如我们自己的岗位一样,常年坚守在偏远的山区,陪伴我们的就只有寂寞和静静流淌的玉溪河水,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青春、挥洒汗水,换来的是灌区内丰收的庄稼、老百姓安全饮水的保障和4县市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成果。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扬螺丝钉精神,履职尽责,我们一样也能干成“大事”。当我们年老时,回想起年青时的工作经历,也会自豪地对自己的后辈讲自己的故事:不忘初心,不负韶华,不悔青春!

(作者单位:四川省玉溪河灌区管理局)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